雨花石文脈之漫談

2023-02-01 10:00:05 字數 1387 閱讀 5366

作者:梁深

**:《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23年第03期

摘要:中國文人精神早在漢朝就已經建立了,其中文人對奇石珍玩的玩賞與收藏也是情有獨鍾。雨花石作為南京地區獨有的美石也廣泛的被人們所喜愛。

本文主要將古人對雨花石的賞玩和現代人對雨花石的評鑑進行比較從而促進雨花石賞玩與收藏的發展。

關鍵詞:雨花石;文人精神;收藏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8-0041-01

「言架出遊,日夕忘歸」。愛好山水、親近自然的中國文人意識早已在漢朝就普遍的建立起來。到自然山水中去尋求心神自由和美感享受的價值心理以及享受閒情逸致的生活情趣,以一種精神生活的模式被文人階層所認同。

與等高望遠、泛舟遊湖相比,賞玩自己多年所蒐集的歷代珍玩卻是充滿了靜謐雅趣的消遣,它使人心曠神怡,樂在其中。古代文人雅士不僅僅自己廣泛的蒐集奇珍異石,還全力渲染影響他人,使得集趣成為一種時尚。雨花石作為中國東南部所獨有的美石也廣泛的被文人墨客所喜愛。

雨花石,是一種天然花瑪瑙,主要出產於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雨花石之形、質、紋、色、呈象、意境六美兼備,被譽為「天賜國寶,中華一絕」。雨花石從孕育到形成,要經過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可謂是歷盡滄桑方顯風流。

在各方奇石中,也有著「石中皇后」之美稱。

宋代賞玩雨花石便開始盛行, 北宋中期,王安石在《王文忠公全集》中,寫下了以《雨花台》為題的詩文。北宋末年,任史部侍郎的盧襄正式為雨花台命名,而這一切都為雨花石文化發展的歷史研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訊和證據。然而對後世賞石文化影響最為直接、深遠的卻是蘇軾。

蘇軾在《前怪石供》中寫道「今齊安江上往往得美石,與玉無辨,多紅黃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愛………既久,得二百九十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棗慄菱芡……挹水注之粲然」,而後又作《怪石供》、《後怪石供》,從質、色、形、象以及陳列、鑑賞進行了極為細緻生動的描述。對後世賞石文化起到了為直接、深遠的影響。雖然蘇軾所得之石並非雨花石,但二石實是同源而出。

二者的形成都是由長江流水沖刷而出。在「質、色、形、象」上又出奇的相似。不怪乎明代馮夢禎在《醉石齋記》寫道「一被蘇公拈出,隨流揚波至於今日,遂為書室淨幾不可缺少之物,」的感言。

所以如不論產地,說蘇東坡是賞玩雨花石的鼻祖當受之無愧。明代有位「鼓勵學術、賑濟災民,有水鏡慈母」之稱的縣令公尺萬鍾,名噪一時,愛石成癖,與宋代公尺芾合稱「石迷二公尺」。萬曆三十六年公尺萬鐘調派金陵六合縣,上任後對雨花石一見傾心。

常出沒與城郊靈巖山中,尋覓紋綺晶瑩之奇石,聘名匠精繪成圖,取上雅緻的名稱,如「三山半落青天外、門對寒流雪滿山」等。正如以下我所收藏的幾枚雨花石:《遊園不值》是南朝葉紹翁所作的一首七言詩。

上面這枚雨花石中黃白相雜的絲紋仿似一面高牆,黑色的枝幹越牆而出,一朵嬌豔的紅杏高掛枝頭。花下黑袍先生似無可奈何,似抬頭仰望。將《遊園不值》的詩意寫照的淋漓盡致。

而在這枚雨花石上,可以看到其特有的紋路、色彩、質地。如此美石方可謂收藏之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