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應該在發展中求生存

2023-01-30 09:36:04 字數 5228 閱讀 6556

【摘要】   任何一門在程序中都存在繼承和發展兩個方面的因素,但對於中醫學來說似乎發展顯得尤為迫切,文章就目前中醫學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而需要發展談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 中醫學; 辨證論治; 唯物主義

醫藥學有數千年的,其基本理論形成於秦漢時期,是歷代中國人與疾病鬥爭的實踐經驗的,為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功績。但隨著西方醫學的湧入,中醫本來的診治疾病病種及就診人群逐漸被「蠶食」,中醫原有的壟斷地位已不復存在,那麼中醫學如何應對目前既成事實的局面?中醫學和其他科學門類一樣,都存在繼承和發展的關係,但從中醫學現在所處的境遇分析,發展要重於繼承,在發展中求生存,本文試圖從中醫學亟待發展的幾個領域談談筆者的一點點薄見,以飧同仁。

1 中醫學基本理論發展的亟待性

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基石是《黃帝內經》,其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療成就和醫療經驗,是目前現存最早的中醫學典籍,儘管距今歷時近兩千年,其基本理論對當今中醫學的發展仍舊起重要的指導和導向作用,其吸納了當時中國科學、、天文、地理、曆法、氣象等多方面科學成就,漸漸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以氣血**為物質基礎,以經絡溝通內外,配以六腑、形體諸竅,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輔以「天人相應」,「自身統一」的辨證法思想,來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同時突兀「辨證論治」為特色的診療體系,其理論博大精深,堪為當時的醫學奇蹟。後世中醫學臨床實踐證明,《黃帝內經》及以此為基礎的一系列中醫理論體系無疑是正確的、科學的,就當時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來講具有一定的超前意義,其間活人無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功績。

但中醫學由於受到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辨證法的深刻影響,以「陰陽學說」來概括世界上萬事萬物矛盾雙方的對立,以「五行學說」來闡明世界的本原和相互關係,進而拓展到人體的「五臟」「六腑」「五官」、形體、情志等的關係,因而在思維邏輯上難以擺脫表面性、直觀性、機械性和猜測性,並且對人體錯綜複雜的生理病理變化的看法過於簡單化和隨意化,同時理論又抽象、晦澀,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如由於肺位最高,故稱「華蓋之臟」,那麼就有了「傷於風者,上先受之」的「肺為首當其衝」之說;又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故易被外邪侵襲,故肺又為「嬌臟」,至於肺葉何以「嬌嫩」的更深層次原因則無以說明。再者,如果對只有大腦才有情志活動這個常識不曾持否定意見的話,那麼肝、心、脾、肺、腎的在志歸屬分別為怒、喜、思、悲、恐的觀點,就不能不讓當代之人費解不已。

中醫學對很多組織、器官的定位也是功能上或概念性上,如「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對於它的位置張介賓在《類經·藏象類》中是這樣定義的:「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府也」,這種定義未免有些牽強。又如,最具中醫學特色的經絡理論,它是人體執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但其解剖位置、物質實體至今無從定論,儘管可以用目前科技水平尚達不到定位其存在的水平為藉口,但也可以從另一角度表明中醫學抽象性、玄妙性、模糊性、表象性、猜測性之所在。

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發展都是建立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之上,從那時至明清時期近兩千年的歷史中,應該承認中醫學理論一直在逐漸發展和完善,其間著名醫者層出不窮,醫學典籍可謂是汗牛充棟,但從本質上講中醫學基本理論仍未從根本上突破《內經》範疇。真理是絕對的,但也是相對的、發展的,世界上沒有終極的理論,中醫學亦然。畢竟《黃帝內經》誕生於特定的歷史時代,具有濃厚的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法色彩,那麼時至21世紀的今天應該對中醫基本理論的繼承採取「揚棄」的態度,只有如此中醫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2 中醫診斷手段的侷限性

中醫學診斷疾病的手段基本是「望、聞、問、切」,簡稱「四診」,就是通過醫生的感覺系統來察知就診者的正常和異常表現,收集病情資料,通過醫生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等中醫學辨證思維的運用,獲取疾病的**、病位、性質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等材料,力求透過現象來抓住本質,給出正確診斷,其診斷疾病的重要理論支撐就是「司外揣內」「見微知著」「知常衡變」。「司外揣內」就是通過審察患者外部的表現來推測機體內在的病變,此與現行的控制論、資訊理論、「黑箱」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見微知著」近似於生物全息理論;「知常衡變」也是哲學認識事物及現代醫學診斷鑑別疾病常用方法。同時,中醫學在疾病診斷過程中重視整體審察,避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侷限性,收集病情資料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重視諸多外在表現在反應疾病內在本質的作用和地位,綜合權衡,防止以麵蓋全;疾病診斷力求「病症結合」,既注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又不忽視疾病發展變化的全過程特點和。

因此,中醫學在病情資料的採集及診斷思維過程都具有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具有掌握病情資料的客觀性、思維邏輯的合理性、診斷結果的正確性等等積極因素,這正是中醫學歷經兩千餘年一直被視為人類健康保護神的有力保證。

儘管中醫診與斷的性毋容質疑,但其侷限性也隨著西方醫學的湧入而日益凸顯。首先中醫診斷學診斷手段的落後性。中醫學自其誕生之日至今的漫長歲月裡,診斷手段幾乎無任何革命性變化,即望、聞、問、切。

在科學仍處於落後、萌芽時期的古代,用望、聞、問、切尚可理解,且在當時應該說尚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尤其在科學已日新月異的今天,中醫病情資料的採集手段還墨守陳規、對現在科學技術發展仍無動於衷,彷彿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能與科學同步,勢必被科學所淘汰;可作對比的現在醫學主流――西醫,在其發展之初,醫生耳朵貼近患者**來了解患者體內的聲音的變化,接著改良為聽筒、聽診器,乃至發展為x線透視、ct、核磁共振等技術的應用,可見西醫的診斷技術緊緊跟隨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採用一切能利用的技術手段來延伸醫生的「眼睛」、「耳朵」,因而西醫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而革新。直至目前,西醫診療手段與其產生發展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相比之下的中醫,彷彿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充耳不聞」,我行我素,自保一方「淨土」,因此其診斷手段自其始至今無突破性進展,那麼其相對於西醫的落後就不足為怪了。

此外,中醫以「四診」為主要手段的「診」法,以中醫辨證思維為邏輯方式的「斷」法具有濃厚的主觀主義色彩。中醫診斷學的乙個重要理論基石就是「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表明中醫診斷的方法就是捕捉疾病的外在臨床表現而揣摩機體內部病變的本質。「望、聞、問、切」四種診法其實質就是通過醫生的感官系統去體會疾病的外在表現,那麼感覺器官對疾病外在表現的感受往往因人而異,醫生的心態、臨床經驗、身體健康狀況、感覺的偏差、環境變化等等不確定的因素均可影響,因此在這麼多的不確定因素下採集的病情資料很難確保是基於客觀、疾病本質的檢查所得。

而且,中醫學的「斷」就是在中醫邏輯思維的指導下的「辨證」,寓於其中的主導因素仍難以擺脫主觀因素的羈絆,也就是說中醫學整個診斷過程過多地依賴人的主觀思維活動,而客觀因素的制約度很少,其結果勢必導致主觀臆斷的可能性增加。

給疾病診斷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做到反映疾病本質,以便有針對性地制定方案,但中醫學對疾病的診斷往往也過於表面化、膚淺化。因為其診斷的病名基本是疾病某個臨床症狀或病位,如水腫、內傷發熱、癃閉、眩暈、黃疸、洩瀉、不寐、肺癰、心悸、腹痛、胃痛、頭痛等等,故此這些診斷很難反映疾病的本質,因而對制定**方案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因此中醫學就有「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理念。值得思索的是如果同乙個疾病可採取不同的**方案,或不同的疾病可採用同一**方案,那麼這樣的診斷還有多大的價值?

3 中醫**措施的保守性

中醫學的**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在辨證基礎之上,其治法涵蓋「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方法,而且此八法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為用。對於具體方藥講究「君、臣、佐、使」,既可針對主證進行**,同時又兼顧次要表現或兼證,並且在同一方劑中可以運用藥性完全相反的藥物,達到「佐制」作用,這是西醫**難以想象的,正是這些方面的優勢,使得中醫藥有時產生不可思議的療效,**了許多西醫界頗感棘手的疾病,這也是中醫藥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重要佐證。而且,中醫藥還有乙個重大優勢就是中藥基本都是天然藥物,***少,這也是中醫藥為許多患者青睞的重要原因。

中藥不是一點毒性都沒有,這個觀點慢慢為醫患雙方所共識,但比起化學藥物,其毒***相對要小得多,因而中藥比西藥要更安全,除了中醫藥可靠的療效外,正是由於這方面的優勢,中醫藥是許多患者就診的重要選擇。但中藥湯劑入口太苦,使許多患者望而卻步,尤其是年輕患者,雖然中藥劑型還包括片劑、針劑等等,可目前中藥主要給藥途徑仍就是湯劑,這也是中醫藥就診人群逐漸縮小的乙個重要原因,因此中藥方劑劑型改革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市場上能購得的中藥丸劑、片劑、膏劑、散劑、丹劑、針劑等也不少,但仍沒有形成中藥給藥的主流,而且質量也良莠不齊,很多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另一方面能打入國際市場的中藥丸、片、針劑更是鳳毛麟角,嚴重影響中醫藥行業的國際化程序。

眾所周知,與西醫比較中醫藥在**急性疾病方面明顯處於劣勢地位,其中乙個原因就是中藥可選擇針劑太少,因為水針劑在體內作用時間要比口服藥要快,口服藥通過胃腸道的吸收、肝臟首過作用,達到血液迴圈至少需要20 min的時間,而且中藥的煎煮又要耗費一定的時間,而急性疾病患者的**往往是爭分奪秒,20 min或

縱觀中醫藥兩千來的發展歷程,中醫藥一直沒有擺脫《內經》的思維模式。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到質變、螺旋式上公升的過程,科學知識更是以加速度的形勢發展,人們形容為「知識**時代」的來臨。而中醫藥的發展似乎永遠處於「量變」之中,而且這種量變的步伐過於緩慢,其根本原因就是中醫人思想觀念的保守性、封閉性、排他性。

中醫藥的發展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是如何擺正繼承和發展的關係,沒有繼承的創新中醫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導致中醫的滅亡;但沒有創新的繼承中醫學就會固步自封、泥古復古,知識漸老,最後為時代所淘汰,漸漸消亡。因此,中醫學的發展之路在於繼承和創新雙管齊下,缺一不可,但從目前中醫的發展來看,是創新不足,繼承有餘。其實中醫學自古就有厚古薄今的傳統,太注重經典及考證,如《內經》《傷寒論》等的注者達數百家,考身世、考故里、考學術淵源、考流派、考字句文法等等。

漢代醫學宗師張仲景有一句名言:「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至今為許多中醫人視為座右銘,因而絕大多數歷代中醫人對於「古訓」,敬若天命而不敢輕易「篡改」,現在依然。目前,在中醫或理論**文章中,動輒「《內經》雲……」或「仲景雲……」等,從古代醫家古籍中尋章擇句,斷章取義,尋求理論依據,彷彿《內經》就是終極真理,與《內經》不同「政見者」,就值得懷疑或否定。

「中醫治病往後看,查查古人怎麼辦;西醫治病向前看,看看有何新進展」[1],這句話是目前中西醫思維最大不同之處,也是西醫逐漸「蠶食」中醫就診人群和**病種的重要原因。

現在又有人倡議加強中醫學人文因素的研究。誠然,中醫學的起源和發展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醫學是在悠悠數千年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起來的,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因此研究中醫學的人文因素對於揭示中醫學的發展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如果把中醫學歸屬於科學範疇無異議的話,那麼其發展就應該遵從自然科學的發展規律。

單從中醫學文化層面去咀嚼、挖掘,很難想象能揣摩出什麼中醫學的「突破」來;另一方面,中醫人文因素的研究不是什麼新課題、新思路,自古有之,從某個角度說中醫學發展史就是中國文化發展史,多少年來不是研究太少了,而是研究的夠透徹、夠詳盡了,還能研究出什麼「新大陸」?

以上是筆者對中醫發展存在問題的一點點拙見,但不意味著否定中醫,中醫有中醫的優勢,西醫有西醫的侷限性,提出中醫的不足,目的是希望中醫能更好更快地發展。總之,世界上沒有終極的理論,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只有不斷的創新、發展,才能漸近完善,西醫亦然,中醫亦然。

【】   [1]宋會臻,吳仕民.振興中醫必須建立現代中醫理論新體系[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15(1):16.

我應該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什麼

我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各種教材的增定及發放工作。同時兼任學校的檔案管理工作,並兼任08春 08秋及09春法學本 專科專業導學員。作為一名教務工作者,我理應做到踏實肯幹 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除認真完成日常的資源管理工作,並應積極的對工作進行探索和學習分校的有關規定,認真學習和鑽研教學 教研業務,提高工作質...

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原理之一。由此,人們要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也應該用這個唯一標準,即實踐。實踐活動是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 主體與客觀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 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客體是指實踐和認識...

中醫學2019中 高階職稱學員作業及學習體會

中醫學2014年專業科目中 高階職稱學員作業及學習體會 姓名工作單位 思考題 1 什麼是腫瘤?腫瘤 tumor 是機體在各種致癌因素作用下,區域性組織的某一群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其轉殖性異常增生而形成的異常病變。一般將腫瘤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惡性腫瘤生長不再受控制,且能夠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