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識字第二單元《小小竹排畫中遊》教學反思

2023-01-30 03:00:05 字數 3709 閱讀 4550

《小小竹排畫中遊》教學反思

帶著幾許忐忑,幾許不安和幾許期待,今天終於執教了醞釀兩周之久的《小小竹排畫中遊》。一課下來,感觸頗多,也對自己課堂教學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有了更為直接和深刻的認識。

《小小竹排畫中遊》是一首描寫江南魚公尺鄉美麗風光和豐富物產的優美小詩,詩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其中卻蘊涵著非常豐富的內容。本課的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課文。課中,我抓住"坐著竹排遊賞如畫江南"這條明顯的線索來展開教學。

以"在旅遊途中,你會聽到什麼,看到什麼"為主問題,引領學生深入走進文字。

聽了幾位老師的評課,針對自己在本課執教過程**現的不當和不足之處進行了深刻反思,歸結出以下幾點:

一、 放慢腳步,靜心聆聽

當下課的鈴聲響起,第乙個跑進我腦海的想法是:"我終於把一堂課上完了。"

確實,從備課、修改教案、試教、再改教案,雖然才短短幾天,但這一系列的過程,是我從教生涯第一次"磨課"的寶貴經歷,直到今天,我終於把課上完了。但是,這個想法折射出來的卻是,對於這堂課,我的關注點僅僅只是在"如何把課上完"上面,而不是在學生上面。

因為要把課"上完",所以上課時,我的所思所想,無不被教案**。丟擲乙個問題,心中早有預設,思路也被那個答案牽著走,若是學生說出沒有達到要求的回答,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當聽到了我要的答案,便大肆發揮,順著原有的教學設計往下走。

學生是課堂裡最重要的因素,關注學生,傾聽學生的話,我想這也是一堂課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在這堂課中,這一點我做的不夠到位。正因為"趕"著往下走,所以在這40分鐘裡,我的耳朵只是在機械的捕捉我想要的答案,而沒有特別關注其他聲音。

教學片斷1:

師:小竹排順著水兒流啊流,坐在上面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呢?(預設:鳥兒、魚兒、樹木、禾苗,隨機教學)

生:我看到了魚兒在遊。

師:那你還聽到了什麼?

生:我聽到了水聲。

師:你不僅看到了魚,還聽到了水聲呀!那誰再來說說,你還看到了什麼?

......

整一堂課中,這個片斷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在深入研讀課文這個環節,我創設了乙個情境,讓孩子說說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在備課時,我從文中的內容出發,預設了多種學生可能的回答。

在這個片斷中,當我提問這個問題後,學生先說看到了魚兒,我想引導孩子說出"鳥兒唱,魚兒遊",所以又繼續追問:"那你還聽到了什麼?"按著一般的思路,學生肯定順利成章說出鳥兒唱歌,可是這個學生卻說出"聽到了水聲"。

看到了魚,一併聯想到魚兒嬉戲時的嘩嘩水聲,妙哉!其實,這正是該生充分發揮想象,深入體驗感悟文字的最好體現。或許當即就應大大讚揚該生一番,再鼓勵其他學生像他學習,積極思考想象,接著表達表達,這可以充分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去感悟畫面,深入文字。

可我當時卻忙於將自己的環節走下去,沒有駐足停留,只是隱約覺著這個答案很有想象力,但也沒有點破,沒有借題發揮。這本該是乙個很好的教學點,但我卻錯過了,悔之晚矣!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寥寥數語,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聽"的重要性。

本節課中,雖然也提醒自己要去"聽",但是只怪自己腳步太快,真正"聽"進去的卻甚少,所以整堂課下來,令人感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融度不夠高。

放慢語速,放緩節奏,認真的聽一聽學生的想法,真正去考慮"以學定教"而非"以教案定教",這是我近階段要學習領會的重中之重。

二、 適度放手,鼓勵自主

在今天上課之前,一直顧慮重重,由於一直以來自己上課的節奏比較"慢",擔心原先計畫完成的幾個大環節一堂課結束不了;同時也比較放心不下學生們,怕孩子對於一些重點字詞的理解以及畫面情境的感悟有困難,因此上課時,很多環節明顯表現出了自己較強的牽引性。比如以下這個"理解魚公尺鄉"的教學片斷:

教學片斷2:

理解"魚公尺鄉":

師:江南一帶河流很多,河裡有許多魚蝦。那裡還種了很多水稻,物產非常豐富,人們把它稱為"魚公尺鄉"。

生齊讀:魚公尺鄉

師:而且,老師要自豪的告訴大家,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就叫"江南",這裡不僅有美麗的風景,還有豐富的物產呢,那你能不能帶上這種自豪的感覺再讀讀這句話。

生:江南魚公尺鄉,小小竹排畫中遊。

在文字分析時我預計學生對"魚公尺鄉"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於是課中我先出示**,再直介面頭向孩子介紹什麼是魚公尺鄉,讓孩子從魚、公尺的豐收圖和我的口頭介紹獲得對"江南魚公尺鄉"的感知。

原以為這樣**並茂的設計也符合一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課後聽取了幾位老師的意見之後,我才驚覺,這樣的設計恰恰抑制了課堂上學生自主性的發揮。

從**到介紹,從視覺到聽覺,學生一直在教師的牽引下向前走,他們的所悟所得,全由教師提供,沒了自己的自主**和主動思索。當然,對魚公尺鄉的理解也確實為學生認知上的乙個難點,教師要放手,但也要懂得如何"適度"。

我想,在對江南魚公尺鄉的理解上,我是不是可以從文中現有的教學資源入手,比如在教學"禾苗"這個畫面的時候,設定乙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同學們,看著這麼多綠油油的禾苗,你會聯想到一些什麼?"啟發他們通過主動聯想和思考想象禾苗成熟、水稻豐收的景象,初步感悟"物產豐富"。

進而適度點撥,告訴孩子這種物產豐富的地方就叫做"魚公尺鄉"。

這樣的操作,利用乙個問題去啟發學生思考,無論孩子思考的結果如何,至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全然被動的接受教師帶給他們的知識。緊接著,教師的適時點撥,也令孩子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水到渠成。

除了對"江南魚公尺鄉"的理解,整個課堂中還有許多環節表現出了較明顯的教師牽引性,比如對"畫中遊"的感悟,從一開始的課題質疑,到最後的畫面感悟,似乎都是自己在"自問自答"。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要學會放手,把獲得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也要把課堂上欣賞、思考、感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對孩子們太過放心不下,學生的"自主味兒"很淡,這是我這堂課上很突出的乙個不足點。

三、 隨文識字,循序漸進

識字是一年級語文課上的重點,本堂課中,我利用了大量的時間在識字這一環節上。關於集中識字抑或隨文識字哪個更優的問題,在課前也認真聽取了師傅的建議,本課的生字教學,我均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主要將這課中要求學生會認的生字放在課題出示和初讀環節中隨文一一擊破、解決。

如在課題《小小竹排畫中遊》出示時,將其中"排、中、遊"提取出來,根據字音、字形的特點來進行指導教學,通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利用各種方式對三個字的字音、字形進行識記,接著還鼓勵學生為生字寶寶找朋友組詞,在識記的基礎上運用生字,同時也在運用的基礎上加深記憶,鞏固識記效果。整個初讀反饋環節,基本上也都是圍繞這樣的識字模式,先請學生逐句讀課文,讀完後我對該句**現的生字加以教學。

隨文識字,所識得每乙個字都是被放在不同的語境亦或情境中去的,有了情,有了境,孩子的注意力能更加集中,也樂意投身到識字活動中去,這樣的識字方式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可能較為合適。

雖說大方向明確了,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由於考慮到每個字詞本身發音難易度、字形複雜度等因素,教學時我也是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字詞做一些詳略處理,有些可能只簡單提點了讀音,有些在字形識記及組詞運用上多說了幾句,但也致使一整個識字環節下來讓人感覺很細碎,很散。

那又如何將每乙個零散的點串聯起來呢?課後評課中,幾位老師們也據此提出了一些隨文識字操作方面的建議,我將其歸結為應注重"循序漸進,學會取捨"。

第一步,初讀時,只要求"會讀",讀準每個生字的字音。

第二步,讀準字音後可靈活設定環節,如找找發音、字形有聯絡的生字進行歸類識字,在歸類識字中深入識記字形並組詞運用;也可有重點的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深入識記。

從讀準音,到記清形,再到鞏固運用,如此循序漸進;同時,要具備一雙慧眼,善於去尋找和挖掘生字中的教學點,有取捨的教學。

這堂課是我從教兩個月在教學方面的成果驗收。以上幾點,不僅是我本堂課中呈現出來的問題,同時也提示了我從開學至今這個一階段常態課的一些共性問題。希望今後通過一次次的嘗試和實踐,能改正不足,令自己逐漸成長起來。

放慢腳步,多聽,多思,而後行。

一年級語文第二單元

美好的生命應該充滿期待 驚喜和感激。一 我會寫 1 按順序填空 b mt l kx zhr c 2 把下列韻母表補充完整 ae i ueiao e er an eneng 3 讀一讀 按要求進行分類 p iu zi sh w ying ie k yi wu er n u en yuan 聲母 韻母整...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小小竹排畫中遊》教案教學設計

小小竹排畫中遊 一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認識 排 岸 等12個生字 會寫 中 日 口 字。2.認識筆畫 和偏旁 山 艹 二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達到背誦課文。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二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課文中重點字...

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小小竹排畫中遊》教學反思

小小竹排畫中遊 教學反思 小小竹排畫中遊 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三篇課文,是一首簡短的詩歌,可其中蘊涵的內容卻很豐富,有些詞句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是比較難理解的,比如 江南魚公尺鄉,小小竹排畫中遊 這一句。在備課過程中我想了一些法子去解決這個難點 另外讓學生感受家鄉的美麗,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也是我一直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