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第三單元第9課《赤壁賦》實錄及反思新人教版必修

2023-01-28 08:24:02 字數 5320 閱讀 9971

《赤壁賦》

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這樣寫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漢!

我把它總結為一句話: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向來不求別人。今天把它放到課堂上,前面再加兩個角色,請同學們填空,並總結課堂模式。

教師: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師)向來不求別人(學生)

——講授式教學

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學生)向來不求別人(教師)

——自主式**

反思:這個引入,回頭看看顯得不倫不類。第一,不適合對學生講,因為太深,所以顯得沒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講這個,也影響了學生的情緒,好像被一下打懵了;第二,和本課沒有必然的聯絡。

再加上,出發點本想是鼓動學生,讓學生多參與,實踐「以生為本、自主**」,結果學生沒有教材,又變成了一言堂,導致這個開頭顯得拖沓冗長、滑稽可笑。

教師:先出個智力遊戲:池塘裡一根木頭上有五隻青蛙,現在有四隻決定要跳到水裡去,請問:木頭上還剩幾隻?

學生:五隻

教師:為什麼是五隻?這裡有乙個關鍵詞——

學生:決定。

教師:決定不等於

學生:跳

教師:決定不等於行動。下邊就要看大夥兒的行動了。

反思:因為前面的無效,再加上這個,似乎顯得更囉嗦,給人的感覺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真的不如「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高一咱們已經學過三冊書了,今天我們沒有按隨堂的順序進行,而是回頭望月,來看一看我們曾經走過的路。今天我們看的是必修二。同學們都帶書了嗎?

學生:沒有!

反思:學生都沒有帶書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當時我就懵了,沒有書咋講課?特別是文言文。所以,那會兒語言也是時斷時續,課堂的實際與預設不是不符,而是差距太大,是個不小的挑戰。

教師:那行,沒有帶書的話,聽我說。在必修二這冊書裡,我們先學習了寫景狀物的散文,後學習了從先秦到南北朝詩歌,第三單元我們要學到的是山水遊記類散文。

這當中,我們要接觸三位大師:王羲之、蘇軾和王安石,今天我們挑選的這位:詩、詞、文、賦、書法、繪畫樣樣精通,他就是蘇軾。

好,接下來讓我們走近大師,走進《赤壁賦》。

(板書:赤壁賦)

教師:首先,我們來共同討論、擬定《赤壁賦》第一課時我們能達到的目標,或者說我們應該達到的目標。

反思:儘管沒有教材,我還想力爭做到——讓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的目標,因為教的進度要符合學的進度。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都被「教學進度的快車」甩掉了,教學應該是慢的藝術。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情況及寫作背景;

2、反覆誦讀,品味主題和旨趣;

3、探尋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反思:這篇文章最應該好好誦讀的,但是因為學生沒有課本,所以第二個目標中「反覆誦讀」形同虛設。

教師:下面,我們先來了解蘇軾。剛才我已經講過,他是一位詩、詞、文賦、書法、繪畫樣樣精通的大師,那麼我們就來回顧一下,我們學過的蘇軾的詩,你還能記起哪些?

學生:《江城子.密州出獵》

教師:《江城子.密州出獵》屬於哪一類?詩還是詞?

學生:詞。

教師:咱們一中的同學腦子轉得非常快,步子跨的有些大。不過,先說詞也可以。除《密州出獵》外還有哪些?

學生:《水調歌頭》

教師:我們能否背兩句?

學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反思:當學生開始背誦的時候,教師就不應再有過大的聲音彰顯自己。因為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後,教師就應該退到幕後,傾聽、欣賞。

教師:下闋能不能由乙個同學單獨來背一背?

學生: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鼓掌)

教師:蘇軾的詞開了一代豪放之風,對後世影響很大。君若煩悶,擇阮郎歸;君若不滿,擇定風波;君若量小,擇念奴嬌。

希望大家能以這三句話為起點,對蘇軾進行深入的了解。到第四冊,我們可能會講到蘇軾的詞兩首——《定風波》、《大江東去》,到時候我們再跟著老師認真學習。

反思:總結的語言不夠精煉,甚至顯得羅嗦,特別是「可能」一詞說的很沒有水平,因為他們眼下就正在學習必修四,學生從目錄上應該早就知道了。其次,詞的題目當時也沒有想起《赤壁懷古》而說成了《大江東去》。

第三,談到蘇軾詞的影響,不能不提辛棄疾,以及他們並稱「蘇辛」,這也是個遺憾。

當然,蘇軾在詞上的最大貢獻是: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因為蘇軾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前人就有「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評述,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當時挖掘不深,一語帶過。

教師:誰能想到蘇軾的一首詩?

教師: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果也就不同。一首哲理詩、理趣詩。

教師:還有一首寫西湖的詩也挺好的。

學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教師:這首詩的題目是?

學生:《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反思:此處又犯了剛才的毛病。教師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後,就應該退到幕後去傾聽和欣賞,而我又總是不自覺地跑到前台搶學生的鏡頭。

教師:還有一首哲理詩、理趣詩,也很好。

學生:《題西林壁》。

教師:對,《題西林壁》,特別是其中的兩句,後兩句。

學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反思:當學生回答出《題西林壁》時,我本應讓那位同學順勢說下去,而我卻打斷了他,最不能原諒的是:我竟然說出了「後兩句」,天知道,後兩句詩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另外,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也很有名,也是一首理趣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當時也沒能想起來。

教師:談到文、賦,我們今天就要學習他的《赤壁賦》,另外還有與此相對的一篇,名叫?

學生:《後赤壁賦》。

反思:此處缺乏應有的高度概括。眾所周知: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的「三蘇」稱號,「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蘇門四學士」「蘇黃」並稱等說法都凸顯了蘇軾的地位和影響,很可惜,我沒有進一步拓展。

教師:至於書法和繪畫,咱們就不再多說了。不過有一點值得一提,蘇軾最喜愛哪一種植物?

反思:既然不再多說了,就不要說了。結果還是說了,這純屬廢話。

其實,談到蘇軾的書法,他的行書、楷書均有很大造詣,他與「蔡襄、黃庭堅、公尺芾」合稱「宋四家」應該特別點出來,結果我卻略而不談。

教師:在「歲寒三友」或「 國畫四君子」中,蘇軾最喜歡哪乙個?

學生:竹子。

教師:有詩文為證嗎?

教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因為?

學生: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反思:其實蘇軾是非常喜歡吃肉的,有「東坡肉」為證,但是蘇軾又是個喜歡風雅的人,尤其喜歡竹子。因為這種植物又高又直,是有氣節和骨氣的象徵,我們也常說它是正直與虛心的表現。

因為喜歡,蘇東坡在他家後花園種了不少花,還有許多竹子。總覺得自己問的不好,學生無從答起。課堂提問的技巧是教師課堂藝術最直接、最全面的展現,錘煉語言、提公升發問的質量也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必由之路。

教師:乙個品位高雅的詩詞文賦書法繪畫集於一身的大家,我們給他來乙個總結,請填空。

(板書)

(男)子(才)子(君)子集於一身

(痴)情(詩)情(豪)情雄視百代

(態)度(風)度(氣)度引領千年

學生:齊讀

教師:接下來我們進行目標二,品讀課文,在欣賞作者所描繪的美景的同時,我們來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變化的脈搏。有課本的同學和我一起讀,會背的同學和我一起吟唱。

赤壁賦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反思:此處讀錯,讀成飲酒「作」甚後重複,可笑可嘆,如此名篇,確屬不該)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教師:既然大家沒有帶課本,那我只好通過提問一些句子或關鍵詞,來檢測一下同學們的學習情況。

教師:課文第一自然段開篇就有「七月既望」,提到「望」「既望」能讓我們想到哪些字?表示時間的詞語。

學生:朔

教師:「朔」指的是陰曆每月的哪一天?

學生:初一

教師:那最後一天叫什麼?

學生:……

教師:晦

反思:還是提問、引導不得法,如能例舉莊子《逍遙遊》中的句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想情況會好很多。

教師:「望」指的是哪一天?

學生:陰曆每月十五。

反思:望日,夏曆的每月十五,天文學上指月亮最圓的那一天。明代張溥《五人墓碑記》中有「三月之望」的句子。

教師:「既望」呢?

學生:十六

教師:「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似曾相識,我們在初中哪篇課文裡學過?

學生:《核舟記》

教師: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教師:那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應該出自哪篇文章?

學生:《後赤壁賦》

教師:聰明!「正襟危坐」中「危」字該如何解釋?

學生:端正

教師:李白有詩云: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字又該如何解釋呢?

學生:高

教師:同樣解釋為「高」的還有李白的蜀道難中哪一句?

學生:噫籲嚱,危乎高哉!

教師:現代漢語中有「危如累卵」「危在旦夕」等成語,「危」的意思是?

學生:危險

教師:但有乙個成語,經常考,而且容易出錯——危言危行。「危」字什麼意思呢?

學生:(輕聲)小心……

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3單元第6課《氓》優秀教案

氓 優秀教案 一 教學目標 1 了解 詩經 的文學常識。2 把握 氓 的情節和主題,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劇原因。3 了解賦 比 興的表現手法及其藝術效果。二 教學重點 把握 氓 的情節和主題,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劇原因。三 教學難點 了解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及其藝術效果。一 匯入 在人類永恆的感情世界裡...

高中語文必修2第三單元測試題

本試卷分為第 卷 選擇題 和第 卷 非選擇題 兩部分,第 卷54分,第 卷46分,全卷共100分。考試時間100分鐘。第 卷 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54分 1 文中加點的詞語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給 j 予釃 sh 酒橫槊 shu 江渚 zh 正襟 j n 危坐 b 汗流浹 ji 背匏 p...

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基礎知識複習答案

蘭亭集序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 修短隨化 長 自然 2 不能喻之於懷 明白 3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結交 交往 4 信可樂也 的確,實在 8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本來 虛妄荒誕 6 終期於盡 至,及 7 向之所欣 以前,過去 8 列坐其次 旁邊 9 因寄所託 依,隨著 所愛好的事物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