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科學治水」的路徑從何而來

2023-01-27 04:30:06 字數 1379 閱讀 5555

高新技術盤活中部乾旱帶水資源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沙石跑」。這曾是對寧夏中部乾旱帶惡劣的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這裡土地面積超過寧夏總面積的一半,但年均降雨量不到400公釐,蒸發量卻高達2000公釐,當地群眾因缺水苦不堪言。

自治區主席王正偉說,總體來說寧夏是乙個嚴重缺水地區,中部乾旱帶是乙個重點,也是制約全區發展的一塊區域。

自然稟賦這麼差,該如何解決中部乾旱帶的問題?經過摸索,寧夏在這個地區的水資源配置模式是按照「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原則,以調水為中心,拓寬揚水範圍,建設集雨設施等小微型水源工程,實現揚黃水和當地水資源的互補,為廣大旱區發展特色設施產業配水。

近年來這裡正發生喜人變化:大型噴灌機、滴灌、小管出流、小型蓄水池等新技術、新裝備、新設施遍布荒山禿嶺,一片片綠洲在荒漠上崛起,硒砂瓜等特色產業在全國叫響。

自治區水利廳農水處副處長李振琪說,寧夏在中部乾旱帶建成3個萬畝以上的高效節水灌溉區,當地農民的用水理念經歷一場革命性的洗禮。如今,大水漫灌難再續,去年地處中部乾旱帶的紅寺堡區投入3400多萬元,推廣滴灌、管灌、滲灌等新技術,僅滴管帶就鋪設了3000多公里,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

水能生金!在寧夏中部乾旱帶的中衛市等地,以色列農業灌溉高新技術遍地開花,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目前,中衛市100多萬畝從石頭縫里長出來的硒砂瓜普遍採取了高效節水補灌模式,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85%左右來自硒砂瓜,創造了乾旱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奇蹟。

在中衛市永大線10萬畝高效節水農業示範專案區,記者看到棗薯間作,花卉競相開放,硒砂瓜長勢喜人,生態雞綠中嬉鬧,昔日荒山如今一片生機。

中衛市水務局黨委書記穆俊強說,永大線專案區水源來自揚黃水,通過渠道將水引至調蓄池中,用管道將高位蓄水池中的水送到田間。這些寶貴的水全部採用滴灌、低壓管灌,節水80%以上。

開源節流讓西海固「顏色變綠」

因缺水,地處寧夏南部黃土旱塬的西海固地區史稱「苦甲天下」之地。近年來,寧夏在這一地區「開源節流」,以流域為單元,加強生態保護和水源涵養建設,建立大中小工程並舉、庫壩窖池聯用的供水體系,使鬱鬱蔥蔥的綠色代替了過去滿眼的黃色。

走進西吉縣聶家河流域的高崖村,農民公尺少成回憶十年前的高崖村:只有兩棵老柳樹,農民廣種薄收靠天吃飯,忙碌一年也就混個肚子飽。近年來,當地水利部門採取「壩、窖、池」聯用模式,充分利用山區庫、壩集蓄的降雨資源,利用移動式水幫浦提水入窖,增強了抗旱能力,使聶家河流域1400多戶農民迎來了「春天」。

現在,山坡上布滿了40多種林木,2萬多畝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三保田」。

現在,西海固地區的彭陽縣、隆德縣、西吉縣等地湧現了一批類似聶家河「開源節流」的成熟經驗。尤其是彭陽縣,小流域治理成功由生態型向經濟實用型轉變。彭陽縣水保站站長張志科說,全縣累計治理小流域96條,林木覆蓋率由建縣初的3%提高到24%,治理程度由建縣初的11%提高到73.4%.農民人均純收入3556元,窮山惡水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大花園」「大果園」。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高中思想政治人教2003課標版 評論 5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 實踐的含義 實踐的特點 理解 運用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實踐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聯絡實際分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明確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提高學生歸納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合作與 學習的能...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共計課時 課程標準要求 結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觀點的學習,引導學生理解實踐第一的觀點,充分發揮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教學重難點 實踐具有三個基本特徵。實踐是認識的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理論性 概括性較強,在教學中應該多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典型事例,讓...

好的薪酬設計方案從何而來

企業靠什麼激勵人才,留住人才?好的薪酬設計方案!有了優秀的薪酬設計方案,就能激勵員工,留住員工。那麼,好的薪酬設計方案從何而來?在設計薪酬方案時結合了一些優秀的理論,將其理順為公司設計薪酬時可以有乙個行動步驟上的引導,這裡供各位同仁參考。薪酬設計行動綱領草案 僅供參考 一 確定薪酬設計的原則 1.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