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暴見孟子名師點撥

2023-01-19 12:24:03 字數 5094 閱讀 1327

【重點難點提示】

1.學習本文運用逐步推理、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

2.掌握「見、語、好、王」等異讀詞詞義的辨析和「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等難句的理解。

3.了解孟子「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並學會對其評析。

【教材內容全解】

(一)課文譯釋

莊暴拜見孟子,(對孟子)說:「莊暴(我)被大王召見,大王告訴我他喜歡**,我沒有話回答了。」(又問孟子)說:

「喜歡**(這件事,應該)如何(看待)呢?」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歡**,那齊國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

」又一天,孟子被齊王召見,(對齊王)說:「大王曾經把喜歡**(的事情)告訴給莊子,有這事情嗎?」齊王變了臉色,說道:

「我並不是喜歡先王的**,只是喜歡世俗流行的樂曲罷了。」孟子說:「只要大王非常喜歡**,那麼,齊國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

現今流行的樂曲如同古代的**一樣。」齊王說:「(這個道理我)能夠聽聽嗎?

」孟子問道:「乙個人欣賞**快樂,同別人一道欣賞**,(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齊王回答說:

「不如同別人(一道欣賞**快樂)。」孟子又問:「與少數人(一道)欣賞**快樂,與多數人(一道)欣賞**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

」齊王回答說:「不如與多數人(一道欣賞**快樂)。」孟子說:

「請讓我給您講講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吧。假如大王在這裡擊鼓奏樂,百姓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笛的聲音,都感到頭痛,皺著眉頭互相議論:『我們大王這樣喜歡擊鼓奏樂,那麼,何必使我們這樣極端(痛苦)呢?

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妻兒離散!』假如大王在這裡打獵,百姓聽到大王車馬的聲音,看見儀仗的華美,也都感到頭痛,皺著眉頭互相議論:『我們大王真喜歡打獵呀!

可是,為什麼使我們這樣極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妻兒離散!』這裡沒有別的,只是因為大王不能與百姓同悲共樂的緣故。

假如大王在這裡擊鼓奏樂,百姓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奏笛的聲音,都高高興興地呈現出喜悅的氣色,並且相互轉告說:『我們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麼能夠擊鼓奏樂呢?

』假如大王在這裡打獵,百姓聽到大王車馬的聲音。看見儀仗的華美,全都高高興興地呈現出喜悅的氣色,並且互相轉告說:『我們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

(不然),怎麼能夠出來打獵呢?』這裡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大王與百姓共同娛樂的緣故。現在大王與老百姓共同歡樂,就可以統一天下了。

」(二)資料卡片

孟子論仁政重民:

①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梁惠王上》)

②與民同樂 (《梁惠王下》)

③仁者無敵 (《梁惠王上》)

④為民父母 (《梁惠王下》)

(三)感知內容,剖析結構

本文論述了兩次有關齊王「好樂」的談話,表現了孟子主張仁君應「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莊暴與孟子的談話(開頭——「則齊國其庶幾乎」),引出話題、提出論題。

第二部分,(「他日」——結尾),重點闡述孟子與齊王的談話。此部分可分為三層:

第1層(從「他日,見於王」至「今之樂猶古之樂也」),緊承與莊暴的談話,再次提出論題——「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不僅迎合了齊王,改變了談話的氣氛,而且巧妙地把談話由**引入政治領域。

第2層(從「曰:『可得聞與?」』至「不若與眾」),孟子再以兩問加重談話氣氛,誘導齊王在思想感情上趨向自己與民同樂的觀點。

第3層(從「臣請為王言樂」至篇末),在談話條件已完成具備的基礎上,孟子滔滔不絕對「為王言樂」,談齊王的**與畋獵活動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與民共樂的主題。結以「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和「此無他,與民同樂也」的主題思想。最後以「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作結,進一步昇華主題,與民同樂,推行仁政,人民歸附,便能統一天下。

(四)重點、難點、能力點全解

1.齊王聽到孟子談到「好樂」一事,為什麼會「變乎色」?

明確:學界有三種解釋:齊王有不悅之色,以為孟子不該問自己「好樂」的事;齊王有羞愧之色,認為自己不應該有「好樂」;齊王有慍怒之色,認為莊暴不該把他「好樂」的事告訴孟子。

權衡上述三種,以第三說為最佳。「濫竽充數」的故事中告訴我們:供養一支樂隊,勢必勞民傷財,並影響政事。

孟子來齊國宣揚其「仁政」勸說齊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齊宣王心中要(「怪恚」莊暴,不該把自己的隱情告訴給孟子。儒家歷來重視禮樂,認為**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從**可以考察乙個國家的興亡盛衰,並反對把**作為單純的娛樂活動。「先王之樂」是先王用來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國家,鞏固統治的手段,與「世俗之樂」截然不同。

齊宣王愛好的不是「先王之樂」,而是「世俗之樂」,這又與儒家的**主張不甚吻合了。齊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諱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是考察到隱情現已洩露,也就不必再轉彎抹角了,免得孟子糾纏下去。而後來談話之所以還能繼續進行,是因為孟子並不反對他愛好「世俗之樂」。

也有人認為:「齊王感到作為國君而愛好**,當為**所不許,怕受到孟子批評,因而臉上表現得有點慚愧。」其實,戰國時期愛好「世俗之樂」的國君不乏其人,齊宣王也用不著為此而感到「慚愧」,所以,齊王的「變乎色」應是「慍怒之色」。

2.「先王之樂」與「世俗之樂」壁壘分明,可是作為儒學大師的孟子為什麼會說「今之樂猶古之樂」呢?

明確:「今樂」「古樂」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齊宣王不會放棄對「今樂」的愛好,所以有異求同,以便進一步勸導齊王在愛好「今樂」的情況下實現「與民同樂」。所謂「今之樂猶古之樂」,問題不在於愛好「今樂」還是愛好「古樂」,而在於能否與民同賞。

若能與民同賞,則古今無異。如果能夠施行「仁政」,即使齊王愛好「今樂」也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3.本文所論述的兩次對話有何聯絡?並作了怎樣的藝術處理?

明確:本文第一次寫莊暴與孟子的對話,實際上是全文的引子,起開篇的作用,故略寫。莊暴對齊王「好樂」的話題無言以對,一方面表明這個話題有難度,另一方面也反襯了下文孟子談話技巧的高明。

第二次對話是孟子和齊王的對話。這一段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觀點,體現了孟子善於借題發揮,因勢利導,牢牢掌握談話的主動權,一步一步地將齊王引入自己的預先設想中的話題,從而達到宣講自己政治主張的目的。這次對話是全文的重點,故詳寫。

4.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在當時能否實現?為什麼?

明確:針對春秋戰國時期連年征戰、生民塗炭的現實,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使之成為一種政治思想體系,對兩千年來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影響。孟子的「仁政」學說雖然以維護封建制度為出發點,但是對於穩定經濟、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減少農民因喪失土地而遷徙流離的痛苦,卻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同時,孟子的思想存在著嚴重的階段和時代的侷限性。統治階級的享樂是建立在下層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誰願意輕易放棄自己的這種權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學說帶有濃厚的復古保守色彩,他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說成是「天下之通義也」。

因此,在當時不過是空想而已。

(五)體悟與鑑賞

孟子出於言辭,在論辯中經常設譬,以小喻大,邏輯性極強,有極強的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於鼓動性,對後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為一篇對話體的議**來學習。文章由敘入議,先通過莊暴與孟子的問答引出話題:

「好樂何如」,然後敘述孟子如何就這個話題因勢利導地勸說齊王要「與民同樂」。全文圍繞著**這一話題,闡明不「與民同樂」就會失去民心,而「與民同樂」就會得到民心,統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從乙個側面體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

學習本文,還要對文中的一些語法現象,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見詞語,古今異義現象等加以摘錄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義、辨析其用法,以加強文言知識和所感的積累。為此,鼓勵學生反覆朗讀,力求做到熟能成誦,從而進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六)文言詞、句

1.通假字

△可得聞與與=歟

△今王田獵乎此田=畋

2.詞類活用

△可得聞與聞:使動用法,使……聽到

△獨樂樂,與人樂樂/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名詞活用為動詞,欣賞**

△疾首蹙使動用法

3.古今異義

△兄弟妻子離散古:妻子兒女

4.被動句

△暴見於王

5.賓語前置

△何以能取樂也?/△何以能田獵也/△好樂何如

6.介詞結構後置

△王語暴以好樂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

△今王鼓樂於此

△今王田獵於此

【拓展延伸**】

本文在論證上有何特點?試述《孟子》的寫作特點及其對後世散文的影響首先,本文運用了逐步推理的方法。由「獨樂樂」推到「與人樂樂,孰樂?

」再由「與少樂樂」推到「與眾樂樂,孰樂?」這樣,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齊王最後不得不就範。其次,還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先舉「不與民同樂」的害處,再說「與民同樂」的好處,一正一反,是非分明。最後得出「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的結論,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同時作者善於借助具體的事物,形象地闡明抽象的道理。

例如:「與民同樂」的重要性本是乙個抽象的道理,但借助於對國君行樂造成截然相反結果的具體描繪,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出來,說理形象化。

《孟子》在寫作上有諸多特點。如筆墨酣暢,結構謹嚴,靈活地運用各種發問方法,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語言明白曉暢等。《孟子》的文章對後世影響較大。

唐宋古文家大都喜愛《孟子》。如韓愈就深受《孟子》的影響。呂祖謙說:

「韓文間古,一本於經,亦學孟子。」(《古文觀止》)可見,《孟子》在我國散文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課後習題解答】

(一)略

(二)(題目略)

答:運用對比揭示矛盾,闡發觀點,是《孟子》散文的特點之一。此題所提供的資料中,對比的運用非常明顯。本文運用對比的例子。如:

①(寡人)非能好先生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②獨樂樂/與人樂樂

③與少樂樂/與眾樂樂

④舉疾首蹙而相告曰/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⑤君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三)(題目略)

答: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發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那時的**的功能是可以幫助人類征服自然、戰勝敵人等等。大約在西周時代,統治階級開始把制禮作樂當作國家大事來看待,並認識到**具有為政治服務的功能。

孔子在**美學上作出的主要貢獻在於:①主張給**貫注以「仁」的道德內涵,要求**必須具有「仁愛」的精神;②提出了「盡善盡美」說;③強調**作為教育手段的作用,「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④第一次對**藝術的邏輯給予形象的描繪並打破了以往**觀所通常具有的宗教束縛。

《樂記》是集前人之大成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論點就是「感於物而動,故刑於聲」,這對後來整個藝術和美學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莊暴見孟子

釋字義 莊暴 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莊子。見 xian現 於王 被齊王召見或朝見齊王。樂 yu 說文 五聲八音總名。易 曰 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禮記 樂記 先王之 所以飾喜也 天地之和 德之華也 可見,古代的樂是為了身心合德而作。是道德感情的心聲,也是回歸天地萬物 和諧境界的途徑。庶幾 差不多...

孟子見梁襄王教案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描寫充分,而油然作雨 沛然下雨 水之就下等詞句,千百年來更是一直活在人們的口中。八 引申討論 當今世界,美國能獨霸天下嗎?九.完成課後練習二。順帶綜合本課所有通假字 十.課外閱讀 齊宣王問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 於傳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曰 民猶以為小也。曰 寡人之囿...

《孟子見梁襄王》教學反思

孟子見梁襄王 是一篇傳統講讀課文。本學期在對學生進行長期深入而細緻地調查後,針對學生在語文學科考試中易抄襲的型別,我對本課的教學內容做了適當的調整,以期從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突破難點,樹立自信,逐漸減少乃至消除語文學科的抄襲現象。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執教本課後我對如何突破幾個文言文知識重 難點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