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暴見孟子

2022-11-01 14:21:06 字數 3640 閱讀 5604

釋字義①莊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莊子。

②見(xian現)於王:被齊王召見或朝見齊王。

③樂(yuè):《說文》:「五聲八音總名。」《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禮記·樂記》:「先王之

所以飾喜也」「天地之和」「德之華也」。可見,古代的樂是為了身心合德而作。**是道德感情的心聲,也是回歸天地萬物

和諧境界的途徑。

④庶幾:差不多。朱熹《集注》雲:「近辭也,言近於。」,這裡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

⑤變乎色:改變了臉色。朱熹《集注》雲:「變色者,慚其好之不正也。」趙注則說是宣王惱怒莊暴把他「好樂」的事告訴孟,色:臉色

子。⑥直:不過、僅僅。

⑦獨樂樂:獨自一人欣賞**快樂。前乙個「樂(yuè )」欣賞**名詞後乙個快樂作動詞用,以下幾句類似的句子同。

⑧鐘鼓之聲,管籥(yuè)之音:這裡泛指**。管,籥,兩種管樂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後者似是排簫的前身。

⑨舉:皆、都。

⑩疾首蹙頞(cù è):形容心裡非常怨恨和討厭。疾首,頭痛。蹙頞,皺眉頭。頞,鼻樑。

(11)極:《說文》:「棟也。」《通訓定聲》按:在屋之正中至高處。引申為極致,極端。

(12)田獵:在野外打獵。在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一項帶有軍事訓練性質的活動。由於它要發動百姓驅趕野獸,各級地方**都要

準備物資和親自參與,所以古人主張應該在農閒時候有節制地舉行,以免擾亂正常的主產秩序。

(13)羽旄:古代軍旗的一種,用野雞毛,犛牛尾裝飾旗桿。旄,犛牛尾。

(14)諸:相當於「之乎」,「之」是代詞,代之前的「王嘗語莊子以好樂」。「乎」是疑問語氣詞,相當於「嗎」

(15)語:告訴

(16)對:回答

全文解釋

譯文①:

莊暴進見孟子,說:「我被大王召見,大王告訴我(他)喜好**的事,我沒有話應答。」

接著問道:「喜好**怎麼樣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

幾天後,孟子在覲見宣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莊子談論過愛好**,有這回事嗎?」

宣王臉色一變,不好意思地說:「我並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罷了。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在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

宣王說:「能讓我知道是什麼道理嗎?」

孟子說:「獨自一人欣賞**快樂,與和他人一起欣賞**也快樂,哪個更快樂?」

宣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欣賞**更快樂。」

孟子說:「和少數人一起欣賞**快樂,與和多數人一起欣賞**也快樂,哪個更快樂?」

宣王說:「不如與多數人一起欣賞**更快樂。」

孟子說,「請讓我給大王講講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為什麼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

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儀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麼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

』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於不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麼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旗幟,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

『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麼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於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 假如大王能和百姓們同樂,那就可以成就王業,統一天下。」

譯文②:

莊暴來見孟子,(他對孟子)說:「我被齊王召見,齊王把(他)愛好**的事告訴我,我沒有什麼話用可來回答。」莊暴又問:

「愛好**,那怎麼樣呢?」孟子說:「如果齊王(果真)很喜歡**,那麼齊國治理得大概很不錯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齊宣王接見,(孟子向宣王)說:「君王曾經把(您)愛好**的事告訴莊暴,有這回事嗎?」宣王變了臉色說:

「我不是能愛好古代聖王的雅樂,只是愛好世俗一般流行的**罷了。」

(孟子)說:「只要君王(果真)很愛**,那麼齊國就(治理得)差不多了。當今的**和古代的**是一樣的。」

(宣王)說:「(這個道理)可以說來聽聽嗎?」

(孟子)問道:「乙個人單獨欣賞**快樂,跟別人一起欣賞**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宣王)說:「(自己欣賞**)不如跟別人一起欣賞**更快樂。」

(孟子又)問:「跟少數人一起欣賞**而快樂,跟多數人一起欣賞**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數人一起欣賞**更快樂。」

(於是孟子又)說:「請讓我給君王談談關於欣賞**的事吧。假如現在君王在這裡奏樂,百姓聽到您的鐘、鼓、簫、笛的聲音,都覺得頭痛,愁眉苦臉地互相轉告說:

『我們的君王這樣愛好**,為什麼使我們落到這樣壞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見面,兄弟東奔西跑,妻子兒女離散。』假如現在君王在這裡打獵,百姓聽到您的車馬的聲音,看到儀仗的華麗,都覺得頭痛,愁眉苦臉地互相轉告說:

『我們的君王這樣愛好打獵,為什麼使我們落到這樣壞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見,兄弟東奔西跑,妻子兒女離散。』這沒有別的緣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歡樂啊。

「假使君王在這裡奏樂,百姓聽到君王鐘、鼓、簫、笛的聲音,都興高采烈地互相轉告說:『我們的君王大概沒有疾病吧,不然,怎麼能奏樂呢?』假如現在君王在這裡打獵,百姓聽到君王車馬的聲音,看到儀仗的華美,都興高采烈地互相轉告說:

『我們的君王大概沒有疾病吧,不然,怎麼能打獵呢?』這沒有別的緣故,(只是因為您能)和百姓同歡樂啊!」

「如果現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歡樂,就能統一天下了。」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戰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字型大小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型大小,字型大小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

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一起著書。

《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

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啟示  這則故事中,孟子主要想要告訴君主:仁君應「與民同樂」,實行「仁政」。全章以**為題,說明不與民同樂就會失去民心;與民同樂就會得到民心,統治天下。

這「與民同樂」與儒家禮樂治天下的思想是一致的。

莊暴見孟子名師點撥

重點難點提示 1 學習本文運用逐步推理 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2 掌握 見 語 好 王 等異讀詞詞義的辨析和 王變乎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等難句的理解。3 了解孟子 與民同樂 的政治理想並學會對其評析。教材內容全解 一 課文譯釋 莊暴拜見孟子,對孟子 說 莊暴 我 被大王召見,大...

孟子見梁襄王教案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描寫充分,而油然作雨 沛然下雨 水之就下等詞句,千百年來更是一直活在人們的口中。八 引申討論 當今世界,美國能獨霸天下嗎?九.完成課後練習二。順帶綜合本課所有通假字 十.課外閱讀 齊宣王問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 於傳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曰 民猶以為小也。曰 寡人之囿...

《孟子見梁襄王》教學反思

孟子見梁襄王 是一篇傳統講讀課文。本學期在對學生進行長期深入而細緻地調查後,針對學生在語文學科考試中易抄襲的型別,我對本課的教學內容做了適當的調整,以期從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突破難點,樹立自信,逐漸減少乃至消除語文學科的抄襲現象。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執教本課後我對如何突破幾個文言文知識重 難點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