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發展模式介入農村留守兒童社群環境建設

2023-01-13 01:03:02 字數 4934 閱讀 2618

華中師範大學

研究生課程**

**題目:地區發展模式介入農村留守兒童社群環境建設路徑探析

完成時間2023年7月6日

課程名稱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專業社會工作

年級2014級

地區發展模式介入農村留守兒童社群環境建設路徑探析

一、引言

留守兒童問題一直是學界備受關注的問題,學界對於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現有的研究中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以及社會化問題高度關注,普遍認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家庭社會化場域的變化是引起留守兒童行為以及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學校是除家庭之外對於留守兒童影響最大的教育主體與社會化場域;隨著留守兒童的年齡增長,同輩群體對於留守兒童的行為、心理、人格發展影響逐漸增強。但是目前關於社群環境對於留守兒童產生的影響的研究成果比較少。

社群作為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域,是影響留守兒童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在家庭層面造成了親子分離而在社群層面則造成了村莊的凋敝和空心化。社群是社會的縮影,社會的轉型以及變化在社群的每乙個層面都會體現出來。

由於歷史的城鄉二元結構分割,農村的社群環境與城市的社群環境是存在很大的差異的,在城市化的「洪流」之下,農村的社群環境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這些變化更加不利於留守兒童的社會化發展。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對良好的社群環境的現實性需要決定了我們必須探索建設農村社群環境的道路與途徑。

二、文獻綜述

從關於不同場域對於留守兒童影響來看多關注家庭、學校、國家政策而對於留守兒童生活的社群場域關注較少,但是社群是留守兒童社會化的乙個重要場域,並且對留守兒童的生活保障、監護管理、生活娛樂、教育學習方面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現有研究中涉及到社群環境因素研究的有:留守兒童社會支援網路與資源研究、留守兒童社群教育研究、農村社群文化研究等。

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援現狀以及其社會支援網路建設是許多學者關注的一點,姚進忠、巨東紅認為從已有文獻來看,大部分研究者是從社會支援缺失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行為、學習等方面的不良影響進行討論,明顯地帶有先人為主的傾向,他們更多關注與留守兒童有關的「負面」情緒和行為問題,似乎留守兒童就是必然的「問題兒童」,對留守兒童內部存在的個體適應差異以及積極適應的個體等方面卻較少涉及。另外,很多的研究停留於理論的分析和倡導,缺乏行動操作上的研究。從社會工作的賦權視角出發,運用社會工作小組工作方法探索留守兒童社會支援網路建構的策略,即從個體自我效能感、集體參與、社會和制度環境三個層面進行賦權,構建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援網路。

張克雲、葉敬忠以四川省某鄉村為例,採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以林南的社會支援網路理論為基礎,從留守兒童社會支援網路的規模、關係性質、異質性方面分析了留守兒童社會支援網路的特徵。盧利亞,認為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援網路建構研究忽略了家庭、學校以及社群之間聯絡,家庭、學校與社群之間形成合力才能夠真正建立好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援網路。鄧純考針對留守兒童農村社群支援的困境,建議以規劃農村社群為中心,對農村社群內外的留守兒童支援資源進行發掘與整合,努力發揮其鄉土性、可及性、全程性和多樣性的優勢,對留守兒童的家庭安全文化交往等開展全面的支援行動。

鄭航、李俊奎就留守兒童社群教育進行研究,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社群教育缺失嚴重,從政策資源、組織資源、鄉村社會環境資源分析了農村社群教育資源情況,為農村留守兒童的社群教育提出發展的意見:1、成立農村留守兒童社群關愛機構組建師資隊伍;2、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社群教育的經費投入與監督機制;3、整合農村留守兒童社群教育力量;4、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安全與權益;5、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精神生活;6、營造良好的留守兒童社群關愛環境。江立華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問題在於農村社群文化在城市化過程中的不良發展以及缺失。

研究發現,鄉村文化的城市取向造成兒童社會認同的迷失;鄉村家庭文化傳遞功能的削弱導致兒童社會化的不確定後果;鄰里關係陌生化削弱了社群場域對鄉村兒童的養育功能;不良文化的蔓延影響著兒童價值觀和人格特質的形成;學校教育的「城市化 」影響著留守兒童的認知和人格發展。已有關於留守兒童社群環境方面的研究,為後來的研究者開拓了道路,但是大多數研究關注社群環境如何讓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教育或者社會支援網路的構建,研究也發現現有的農村社群環境是不利於留守兒童的社會化發展的。如何去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社群環境,研究者們從巨集觀政策層面提出了建議,而在微觀操作層面的實踐探索較少。

因此,文章旨在引入社會工作學科中社群社會工作方法---地區發展模式,在現有的社會政策框架之下,結合社會工作者在社群服務中已有的實踐經驗,探索地區發展模式介入農村社群建設的路徑,以此為基礎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社群支援體系。

三、研究設計

一種模式或者方法介入一種人群或者一種環境及場域中,涉及三個問題:第乙個是為什麼要介入?即為什麼是介入我國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人群,而不是其他人群,為什麼是地區發展模式的介入,而不是其他模式的介入。

第二個是如何介入?即分析地區發展模式介入的路徑。第三個是介入時會遇到什麼困難?

如何解決?文章就是以這樣的邏輯思維框架進行設計與研究的,接下來就依據此邏輯開展行文。

(一)農村社群呈現的新特點,是關注留守兒童群體的基礎

1、農村地區青年勞動力的大量外出,造成社群主體流失。

第二代農民工是現在農村地區的主要勞動力,但是也是外出的主力。在農村地區,外出打工者以80年之後到90年出生的人群為主,現在他們已經成家立業,但是農業已經不能夠保證他們的收入,在利益的驅動之下,金錢成為乙個家庭最為主要的需求。因此,他們拋下自己的年幼的子女進城打工。

農村地區的主要人群就是三類留守人,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但是現在農村的女性青壯年勞動力也隨丈夫外出打工,農村地區留守婦女的年齡介於中老年人到老年人之間。這些外出的父母本是農村社群的主要建設者,現實之下,他們在家庭以及社群的角色均是缺位的。

2、農村地區基本設施建設忽略了兒童的需求。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以及物資投入,但是現有的基礎設施主要是針對於中老年人的日常鍛鍊裝置以及籃球場。適合兒童玩耍以及學習的場所或者裝置很少。這種情況在西北地區的農村社群尤其常見,甚至,乙個可以提供日常鍛鍊的裝置都很少見。

在農村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潮流之下,農村社群一方面加強一些地方性的文化傳統的建設,比如,正月十五的社火、舞龍、神靈廟會等一方面加強對於村民現代社會知識教育比如農家書屋的建設。但是現有的文化建設中缺乏選擇與監管,傳統的廟會中常常充斥著不良文化,比如歌舞廳以及黃色書籍與碟片等。農家書屋的存在只是服務於成年人群,並且一些地區因為經費不足農家書屋中的書籍非常少,也很少有人去看,因為農村大部分是老年人,他們大多數不識字。

農村中可以看到與兒童教育以及成長有關的書籍,需要到縣城裡才能看到,以陝西省的陝南地區為例,陝南山區的農村社群,許多人一輩子就去過縣城幾次。

3、農村年輕父母存在兒童教育問題的矛盾心理。

農村年輕的父母在教育上自認為是吃過虧的人,他們自己很早脫離了學校教育,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地位以及被邊緣化的趨勢是他們決心讓自己地孩子享受高質量教育。但是現有的城鄉教育制度設定以及自己經濟水平所限,幾乎不可能將孩子帶在身邊,讓他們享受與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同時,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們在市場競爭中與社和城市生活的同齡人相比在社會資本上依然處於弱勢。

高考入學率的上公升,大學生成為受過高等教育的普通勞動者,甚至一部分大學生還沒有乙個瓦工掙得錢多。農村大學生的經濟收入以及社會資本難以提公升,讓許多家長又覺得讓孩子受高等教育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特別是一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依靠打工工資還算不錯的家長。在矛盾中許多家長無力去承擔孩子的教育,當然除過這樣的心理之外,家庭的各種條件決定了孩子只能成為留守兒童的一員。

3、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的衰弱,無力為社群建設提供支援。

許多農村地區的基層幹部也看到了留守兒童的需求,希望可以改變目前的現狀,但是許多農村社群的基本沒有什麼集體經濟。寶雞市某農村,在大力提倡搞鄉鎮企業的年代,建起來了一家塑料製品廠和一家磚瓦廠,這算是這個村最為先進的工廠,也是集體經濟的主要**,村里的許多青壯年都在這兩個廠上班。但是,三五年之內,這兩家廠子都已經倒閉了。

村里的青壯年們大量外出,農業的機械化,使得農業成為打工者的副業,農村的青壯年們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建設者,因此,農村地區無人去建設集體經濟。在城市化的洪流之下,許多農村正在成為城市,在閒談之中,大家經常談論到什麼時候我們村也成為被圈中的物件,那麼我們也就成為有錢人了。在建構主義者的視角之下,這樣的思維模式會不斷去建構農村地區人們的行動,集體經濟將會越來越薄弱。

雖然,農村的旅遊業正在興起一些風景優美或者人文歷史古村落正在成為農村地區新的集體經濟**,甚至是支柱產業。但是這這樣的農村地區還是比較少的,在沒有這樣一些資源的農村社群,集體經濟日漸衰微,無法為社群建設提供支援。

4、農村社群網路傳媒對於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

在網路技術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網咖在農村地區也是非常普遍的。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隔代監管不力,留守兒童大部分很早就接觸了網咖。許多行政村就有網咖,寶雞市某鄉鎮上就有5家網咖。

留守兒童已經成為了農村社群網咖的主力軍,留守兒童受到網路暴力、黃色資訊的嚴重侵害,許多留守兒童的暴力犯罪以及團夥犯罪大多數發生在網咖門口。監管部門對於農村網咖的監管不力,隔代監管不力、學校監管無力,更是加劇了農村社群留守兒童備受網路負面資訊的影響的局面。現有社群網路傳媒的現狀,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許多兒童因為上網荒廢了學業,越軌行為不斷出現,極大地削弱他們的社會支援。

(二)地區發展模式與農村留守兒童社群環境建設

1、地區發展模式介入我國農村社群建設的契合點

第一,地區發展模式假設社群的居民是願意參與社群事務的,相比較城市居民之間的人情淡漠,農村地區的社群居民鄰里之間的互助行為以及對於集體事務的關心是比較常見的。而且我國農村地區因為守望相助的居住形態,長久以來傳統的鄉村文化以及民俗鄉約使得農村地區的居民們自然的擁有一種集體情感,鄰里之間的互助行為更是非常自然的行為。

第二,地區發展模式假設居民具有自己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出現的問題是缺乏溝通。我國農村從建國到現在的巨大的變化,表明農村地區的居民是具有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從現在留守老人不得已成為農村地區的主要勞動力來看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他們自我建設的能力是存在,而且是比較強的。

第三,地區發展模式假設社群存在資源,現有的資源缺乏的局面是因為存在一些阻礙使得居民無法利用資源,或者是居民沒有挖掘出社群的潛在資源。我國在農村建設上給予了極大的政策支援與資金支援。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對中西部貧困農村的專項財政轉移支付也逐步增加在社群支援經費上,提出了區(縣市)財政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低於元標準設立社群教育專項培訓經費,經濟發達地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加社群教育的經費投入等政策要求。

2023年,**財政還安排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支援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

貧困 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分析與介入 修改

守住貧困還是守住希望 摘要 現今,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在工業反哺農業 城市反哺農村的時代背景下,農村的各類問題不斷被發現和研究,以期得到解決,進而更好更快的促進新農村的建設。農村留守婦女群體是現代化發展下伴隨產業結構調整產生的附屬物。本文以湖北省為例分析了農村留守婦女的現狀研和產生的原因,了農村留守...

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及建議對策

作者 鄭繼興喬朋華單寶玲廖雅哲 理論觀察 2013年第08期 摘要 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在我國已成為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便成為了社會共同研討的熱點話題。為了多角度地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及成長訴求,本次調研以大學生支教團隊為依託,從留守兒童需求出發,採取問卷調查 深度訪談等方...

川北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狀況的調查

大手牽小手,讓愛繼續傳遞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 內容摘要 在廣大農村,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和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進城務工農民逐漸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越來越多,伴隨而來的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本次實踐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等方式,了解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十分突出,主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