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古代文化常識好題集萃

2023-01-12 11:09:05 字數 4838 閱讀 8033

1.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古代男子18歲時舉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20歲才為成年。

b.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後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

c.郊祭,猶郊祀。古代於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祀物件分為三類:天神、地衹(qí)、人鬼。

d.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侯蒙屬大夫,故死為「卒」。

2.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遷謫,謂官吏因罪降職並流放,其中「遷」指**的調動,有公升有降,但「左遷」必是公升職。

b.母艱,就是「母憂」,也稱「丁母憂」,指母親的喪事。

c.河北在古代指黃河以北,這是乙個古今異義詞,與現代漢語中的行政區劃不同。

d.自號,舊時給自己取的號,自號的人,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屬通曉翰墨之人,無不別出匠心各有所好。

3.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貞觀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號,年號是我國封建王朝帝王用來紀年的一種名稱。

b.陛下原來指站在宮廷台階下的侍者,後來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時對帝王的敬稱。

c.遷是表示中國古代官吏調動常用詞語。具體表示公升官之意,則常用「右遷」一詞。

d.乞骸骨指古代**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類似的詞語還有「致仕」。

4.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遷,在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公升職,如:公升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指貶官到遠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

b.「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

c.「明年進都督僉事」中「明年」指第二年;現代漢語中,「明年」指「今年的後一年」,古今意義不同。「進」在文中指「晉公升」「提拔任用」。

d.「諡武勇」的「諡」是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階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一般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進行一種褒揚的評價,也有表貶抑的評價。

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屬於非官方的私諡),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楊廣為隋煬帝。

5.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山東,地理區域名,最早始於戰國時期,當時稱崤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

b.萬世,萬代,諱指國君死;死的諱稱,還有崩、薨、卒、不祿等。

c.睚眥,發怒時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樣極小的怨仇也要報復,形容心胸狹窄。

d.《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共130篇。

6.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弘治六年進士」中「弘治」是中國明朝第九個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號。年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始於漢武帝。

b.疏,又稱奏議、奏疏,是臣僚向帝王進言使用文書的統稱。其本意為「疏通」,這裡引申為分條說明的文字。

c.父憂,為「丁父憂」的省寫。丁憂,古代**父母去世後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人不准為官。

d.諡,諡號,是古代君主、諸侯這兩類地位顯貴者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給予的乙個寓含善意評價或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7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殿試,是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宮廷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一般只考策問一場。

b.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尚書是古代官職;政和、建炎和紹興是皇帝年號。

c.「補濰州教授」中「補」指**由候補而正式上任;「出知平江府」中「出」指京官外任;「除給事中」中「除」指降職或免去官職。

d.行伍,我國古代兵制,五人為伍,五伍為行,後用「行伍」泛指軍隊。

8.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官職,署、權則表示暫代官職。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常含表志陳情、訴說心曲之意,如《出師表》《陳情表》。

c.視事指官吏到地方檢查公務,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致政指**到任到職。

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9.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階秘書官。

b.振恤,即賑濟與撫卹,即面對災荒來襲時,各級**和民間做的相應的反應和對策。

c.詔,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後,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獲得」,「仕」意為「官職」,「致仕」指獲得官職。

10.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明道二年六月」中「明道」是宋仁宗趙禎年號。年號是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

b.禮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國家典章制度、祭祀、學校、科舉等,並負責接待四方賓客等事務。

c.立生祠是古代一種民俗,即老百姓自發地為活人修建祠堂並加以奉祀,其物件都是深得民心的**。

d.御史是古代一種官名,其職責多有變化。自秦朝開始,御史專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

11.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畿輔:畿,指京畿;輔,三輔。指國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區。

b.尚方劍:俗稱「尚方寶劍」,皇帝用來封賜大臣的劍,表示授權,可以便宜行事。

c.文士:知書能文之士,泛指文人、讀書人。科舉制度為底層貧寒文士入仕治國提供了重要途徑。

d.旦日:太陽初出、天亮時,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農曆正月初一。

12.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丁卯、己巳、戊申,為古時天干地支紀時的術語,可以用來紀日、紀月和紀年,古人常將之與五行結合**人的運命。

b.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具體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指司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對帝、後之死的描述,後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一般人死則稱之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達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對嬪妃的召見。近幸則多指帝王對臣下的寵愛。

13.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賜姓:古代天子據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績而賜予姓氏。多指以國姓賜與功臣,以示褒寵。

b.持節:古代官名。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往往有使持節、持節、假節、假使節等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

c.踐祚:特指皇帝登臨皇位,其同義詞如:踐阼、踐極、踐統、踐位、踐國、踐帝、踐政、踐襲、踐蒞、踐事等。

d.薨:古人對身故有多種方式的描述,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死去為薨。也可用於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

14.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文中「初舉明經」的意思是起初通過明經科考試。明經,漢朝出現的選舉**的考查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b.文中「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數民族和漢人。「夏」是古代漢民族的自稱;在古代,以中原為中心,人們將處於東、西、南、北方的少數民族分別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c.文中「弱冠便自誓不受親友贈遺」中「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遷、補、擢是古代官職任免公升降的術語,常見的還有拜、轉、徙、公升等。授、拜、轉、補是關於任職授官的,擢、陞是關於提公升職務的,徙、遷是關於調動職務的。

15.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冠族,指當地最有勢力、人口最多的豪門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職名稱,各朝代大夫的職能和級別多有不同。

c.輜重,指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國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後也指國家。

16.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五經》指《詩》《書》《論語》《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經典著作。

b.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是皇帝當政的時代標誌,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時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記在上面備忘。

d.致仕,古代將**退休稱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

17.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受禪,也叫禪讓制,是中國上古時期以來推舉首領的一種方式,即群體中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

b.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

c.四鄰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的居住區稱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國各地、天下。

d.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

18.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別,名供長輩呼喚;字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職,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官職,權則表示暫代官職。

c.「海鹽民」中「民」是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百姓稱謂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d.古人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如《史記·吳太伯世家》:「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對南方各族通稱「百越」或「越族」。

19.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社稷:社,古代指穀神,即農業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時的君主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穀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穀神,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徵。

b.古詩文中經常提到「歲寒三友」,它們是松、竹、梅。

c.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d.古代官場用語都有特定的說法:**剛到任叫下車,大臣年老請求辭官退休叫乞骸骨。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訓練題最好

桑梓 代 軒轅 代三尺 代 6,下面的說法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古代 國 常用來指都城,同時也指諸侯被分封的領地。古代 朔 指農曆初一,望 指農曆十五,晦 指農曆三十。古人認為中國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 海內 指中國。古代以山之南為陽,水使南為陰,反之,山之北為陰,水使北為陽。如華陽在華山之南,江陰在長...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

梳理姓氏文化感知美好祝願 古代文化常識之姓名字型大小 教學設計 授課 張焱煌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中國古代有關姓名的文化常識,更好地鑑賞高考卷中古代文學人物傳記作品,提高解題能力。2.過程與方法 梳理整編課文中已出現的姓氏文化常識,教師聯絡高考考點加以縱深拓展。3 通過思考和練習培養學...

2023年古代文化常識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 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二 積累古代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文言作品的閱讀理解能力。三 通過思考和練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獨立探索的能力。教學重點 積累古代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文言作品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學難點 積累古代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文言作品的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