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精練二

2021-03-04 00:12:34 字數 4761 閱讀 5537

修文中學戎承謙

a、韓愈、 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b、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c、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 d、韓愈、 柳宗元、歐陽修、蘇軾

答案:d

解析:上聯言蘇門父子三人均為填詞名家,下聯四大家是韓、柳、歐、蘇四家,其中蘇家包括蘇洵、蘇軾、蘇轍,仍然是對蘇門的盛讚。

12、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浩如煙海,二十四史乃是中華文化遺產的精華,而「前四史」, 是二十四史中的精華。「前四史」是指:( )

a、《史記》 、 《漢書》 、 《後漢書》 、《三國志》

b、《國語》 、 《左傳》 、 《戰國策》 、《史記》

c、《左傳》 、 《戰國策》 、《史記》 、 《資治通鑑》

d、《戰國策》 、《史記》 、 《漢書》 、 《後漢書》

答案:a

解析: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

司馬遷著《史記》 ,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又稱前漢書,東漢班固撰,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後漢書》九十卷,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

《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由西漢劉向所整理編寫。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書。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

13、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物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其中表示四季開始的四個節氣是:( )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

答案:b

解析:二十四節氣是乙個統稱,其中包括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中氣和節氣相間地排列。從春分起十二個中氣分別是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屬於十二個以地支排列的月份。

春分後的節氣是清明,其後的節氣依次是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驚蟄。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

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4、干支紀法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紀年方法。所謂「干支」就是天乾、地支的總稱,它是一種週期性的迴圈順序,如何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干支紀年,計算方法:(公元年份-3) ÷60 ,得餘數 r;再求 r÷10的餘數是x,r÷12的餘數是y。

並根據下表,就可以很簡單的換算公曆年份成為干支紀年。

例如:公元2023年的干支如何? (2000-3)÷60= 33 .......

餘數(r)17 ,(r)17÷10= 1 ....... 7(x), (r)17÷12= 1 ....... 5(y), 因此,公元2023年是干支紀年的庚辰年(農曆)。

現在,計算公元2023年的干支紀年,應該是哪一年:( )

a、甲午年 b、丙申年 c、乙未年 d、丁酉年

答案:c

解析:「干支紀法」是夏曆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由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這種「干支紀法」形成的一種曆法,叫干支歷。

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六十甲子表: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15、中國隋唐以後的官職實行「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官制。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效率高,三省長官之間互相牽制,把相權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間接加強了皇權。三省是:

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其中「三省」中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的機構和「六部」中負責軍事、軍政事務的機構分別是:( )

a、尚書省、兵部b、門下省、吏部

c、中書省、刑部d、尚書省、工部

答案:a

解析:三省六部制的職能:

三省,分別為:

尚書省——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

門下省——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

中書省——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

中書省主要負責與皇帝討論法案的起草,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查詔令內容,並根據情況退回給中書省。這兩個部門是決策機構,通過審查的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

六部,分別為:

吏部:負責考核、任免四品以下** 。

戶部:負責土地、戶口、財政、國庫等。

禮部:負責科舉、祭祀、典禮、學校等。

兵部:負責軍事、軍政事務。

刑部:負責司法、審計事務。具體審判事務另有大理寺負責。重大案件組織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會審,謂三司審。

工部:負責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16、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所提出,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其中「四書」是指:( )

a、《詩經》 、《尚書》 、《周易》和《春秋》

b、《大學》 、《中庸》 、《論語》和《孟子》

c、《國語》 、《左傳》 、《禮記》和《春秋》

d、《詩經》 、《尚書》 、《禮記》和《周易》

答案:b

解析:「四書」是指《論語》 、《孟子》 、《大學》和《中庸》 。

「五經」:《詩經》 、《尚書》 、《禮記》 、《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及再傳**言行為主的彙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大學》是儒家基本經典之一,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係。

《中庸》為儒家思孟學派的代表著作,原為《禮記》之一篇,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

《詩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

《尚書》是中國漢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它以記言為主。

《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周易》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我國最古老、最有權威、最著名的一部經

典,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型的結晶。是一部古代占筮之書,古人創造它是為預知社會人事的吉凶禍福變化。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從豐富的歷史材料去詮釋《春秋》的編年史,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17、《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四庫」是指:( )

a、仁、義、禮、智b、禮、樂、書、數

c、詩、書、禮、易d、經、史、子、集

答案:d

解析:經部收錄儒家「十三經」(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及相關著作,史部收錄史書,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2019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精練二

修文中學戎承謙 a 韓愈 歐陽修 蘇軾 王安石 b 柳宗元 歐陽修 蘇軾 王安石 c 柳宗元 歐陽修 蘇洵 王安石 d 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軾 答案 d 解析 上聯言蘇門父子三人均為填詞名家,下聯四大家是韓 柳 歐 蘇四家,其中蘇家包括蘇洵 蘇軾 蘇轍,仍然是對蘇門的盛讚。12 中華民族的文化遺...

2019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精練十二附答案

趙明湛整理於太原 111 對下列加點詞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中間 當中。b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祖父 祖輩和父輩。c 屬予作文以記之。作文 語文中進行的寫作訓練。d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智力 理解事物的能力。112 對下...

2019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精練九附答案

趙明湛整理於太原 81 下列古詩詞運用的修辭手法 表達技巧 理解正確的是 a 遙望洞庭山水色,盤裡一青螺。對偶 b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借代 c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比喻 d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擬人 82 下列古詩詞運用的抒情方式 表達技巧 理解正確的是 a 十年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