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常見意象集釋16k

2023-01-12 01:03:03 字數 5416 閱讀 7444

古典詩詞常見意象、典故集釋(一)

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裡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

「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

所以,詩歌的閱讀鑑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

下面把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進行集中剖析,供同學們複習備考之用。

1、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

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喻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月亮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如「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3、柳樹以折柳表惜別。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無名氏《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

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則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李白的「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4、蟬以蟬喻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

「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

「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

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虞世南《蟬》: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悽悽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

「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台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裡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

這裡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

「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橋邊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淒涼的巷口。

6、南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乙個專名了。

7、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

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對長亭晚。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裡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8、芳草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楚辭·招隱土》:「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歸,不免引起思婦登樓佇望。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以「青青河邊草」起興,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9、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絡。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淒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

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衝《點絳唇》:「閒愁幾許,夢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來就夠悽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悽惻。

10、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淒苦之音,是淒涼悲傷的象徵。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葉上,好不令人淒苦。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燻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裡,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乙個蕭瑟冷寂的氛圍。

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

其它如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溫庭筠《更漏子》: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可見秋雨打梧桐,別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貴,自戰國始」,到梁、陳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詠梅詩。這一時期的梅花詩大都是對花本身的描寫或用於贈別,尚無明顯的象徵寄託。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徵。

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其它如張耒:「何以伴高潔,清曉頌《黃庭》」;張朋友:「一白雪相似,獨清春不知。

」「肌膚姑射白,風骨伯夷清。」蘇軾:「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他們都在對梅花的描寫中寄託了一種高潔的品格。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

」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淨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

12、松柏 《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 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後世詩歌常用松柏象徵孤直耐寒的品格。

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乙個正直的人。

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劉禹錫:「後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李山浦:

「孤標百尺雪中現,長嘯一聲風裡聞。桃李謗她真是佞,藤蘿攀爾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徵高潔的品質(菊花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讚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

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溼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裡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

13、杜鵑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鵲」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後來禪位退隱,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悽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徵了,常與悲苦之事聯絡在一起。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

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裡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淒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淒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

其他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

「杜鵑啼血猿哀鳴。」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如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宋代范仲淹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宋人王令《送春》)「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

14、烏鴉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絡在一起。李商隱《隋宮》:

「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馬致遠小令《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古典詩詞主題意象

3 三 通過意象鑑賞 虞美人 又到清秋作者 馮志亮 凌花剪暮藤枝老,春去秋來擾。西園依舊塵傾盞,濁霧琴簫染。亦曾凝望被寒霜催落的片片花瓣把夕陽的餘光剪斷,樹枝和青藤都已乾枯,又是乙個秋天到了。我昔日的容顏就像秋雨一樣越發蕭條憔悴,又開始和從前一樣嘆息這陣陣涼風把樹上僅有的幾片孤獨的葉子也給吹落了。庭...

古代詩詞的常見意象

1 月 思鄉,懷人 懷鄉 例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懷人 例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2 菊花 清高人格的寫照 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

高考古典詩詞鑑賞中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詩家寫詩 評論家評詩經常用到的兩個術語,也是我們欣賞古詩詞時必須要掌握的兩個的重點,更是要分辨的兩個難點。比如全國語文高考卷曾考過李白的 春夜洛城聞笛 一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中 折柳 的寓意是什麼?折柳 在這首詩裡就是乙個意象,表達了兩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