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的含銀量變遷因由以及清代銀元含銀量圖表

2023-01-11 08:09:02 字數 1392 閱讀 6166

(2015-06-29 08:32:44)

**▼老葉課堂(3)銀元的含銀量變遷因由以及清代銀元含銀量圖表

從中國銀元誕生以來,官方的銀元含銀量幾經變遷,大體的變化過程是,主幣從90%含銀逐漸降低到89%含銀,輔幣拿五角來說,從86%到84%,再到80%,最後到70%的過程,含銀量下降是主要變遷方向。

下面就清末民初的奏摺和草案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變化的端倪,另外老葉簡要分析了一下如此變遷的原因。

大頭的含銀量,根據**三年公布的《國幣條例》,銀幣有四種

一圓銀幣:銀九銅一

五角銀幣:銀七銅三

二角銀幣:銀七銅三

一角銀幣:銀七銅三

輔幣均為有限法償,公差千分之三。

再參考**六年的《國幣法草案》,其中規定

一元銀幣:銀**,銅一一

中元銀幣:銀七銅三

二角銀幣:銀七銅三

一角銀幣:銀七銅三

(這就是官方大頭的含銀量)

再看清代龍洋,根據光緒三十三年《度支部奏進呈新鑄通用銀幣並議定成色分量奏摺》,銀幣有四種:

七錢二分銀幣:銀九銅一

三錢六分銀幣:銀八五銅一五

一錢四分四裡銀幣:銀八二,銅一八

七分二釐銀幣:銀八二,銅一八

(注,到宣統二年,又有改變,但基本維持在主幣銀九,輔幣銀八的範圍)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大頭的主幣一圓的含銀量,從**三年規定的銀九降到了銀**。另外輔幣的含銀量**時期固定在銀七銅三,這比清代的龍洋輔幣成色大大降低。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鑄造新幣成本太高造成的!不得不降成色以實現普及並增加利潤。

銀幣的鑄造成本到底需要多少呢?

根據梁啟超敘述:

一元主幣,法價與實價相等,外加鑄費六釐,而此六釐不足供購銀及工作之需,計每鑄一枚,應虧四釐左右,此逕購原料以鑄新幣所虧之數也。

舊銀元成色不齊,故起市價在國幣法價之下,今若認為與國幣有同一之效力,則每枚應虧三分一厘餘,此改舊為新所虧之數也。

(摘自《幣制局總裁梁啟超呈大**為臚陳鑄幣計畫文(附說貼)》**三年九月)

面對主幣如此巨大的虧損額度,顯然降低成色可以有一定的彌補作用,但畢竟主幣的定位是本位幣,無限法償,故而不能大幅降低成色,這就得從輔幣中另尋辦法。

在清代,貳角,一角的鑄幣也是有盈餘的,如今輔幣成色又進一步降低,這使得鑄造輔幣的盈餘增長明顯,這一方面能彌補鑄造主幣的虧損,另一方面也能貼補國家財政。但面臨如此高的溢價,想控制濫鑄也是很困難的,這方面在本文話題之外,暫不細說。

從主幣輔幣的鑄造成本和利潤,大體可以看出銀元成色降低的端倪了。

下面我們再看看清代龍洋以及外國銀元的含銀量圖譜,總而言之,龍洋的含銀量各地差異較大,這也造成的銀色,包漿,直徑,厚度,以及聲音的不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近現代貨幣圖說》以及《**財政史》2023年出版。

—葉捲深寒2023年2月20日

設計含鋼量參考

如今結構設計也是越來越難做,除了建築越來越高,建築布局越來越稀奇古怪,平面不規則,豎向不規則造成結構超限,結構計算需要多次反覆調整外,業主也似乎越來越懂行,有時候就是乙個硬性指標,要求工程含鋼量低於 kg m2,否則就認為你設計水平不行。雖說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但是仍然根據同行們多年積累的經驗...

如何鑑別銀元的真偽

我國清代中後期,銀圓這種貨幣形式從西班牙 墨西哥等過傳入我國以後,在清代光緒年間才正式開始製造中國的銀圓,俗稱 龍祥 隨後在市面上流通。我國各省的官錢局以及民間的錢莊 銀樓對銀圓的成色鑑定,大多從銀圓的色澤 聲音 重量以及打戳的方法來綜合考查,並總結出一套系統的,並有中國特色的鑑別真偽方法。一 看成...

走出銀元鑑定的誤區

銀元鑑定,歷來都是爭論很大的地方。有收了一輩子的銀元,到來還會收到假貨。為什麼?沒有掌握到銀元鑑定的真正方法。銀元鑑定,沒有會告訴你正確方法的,為什麼?我看有二個原因 一是有些有經驗者,文字表達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說明,不能抓住要害 二是有些是根本就不肯實話實說。我做了這麼多年的古玩生意,對收銀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