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練習題

2023-01-10 00:09:03 字數 4982 閱讀 9603

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

第一節水中生活的動物

1、動物的分類:

根據動物體內有無脊柱可以把它們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2、魚所以能夠生活在水裡,有兩個重要的特點:

一是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魚在游泳時,靠什麼部位產生前進的動力?靠哪些鰭來保持平衡?靠哪些鰭來保持前進的方向?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幹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的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背鰭、胸鰭和腹鰭都有維持魚體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4、各種鰭的作用能夠僅靠觀察得出結論嗎?

不能。因為各種鰭往往同時運動,僅靠自然狀態下直接觀察很難分辨出各種鰭分別起什麼作用。

5、模擬實驗:

在難以直接拿研究物件做實驗時,有時拿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物件製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6、魚在游泳時,胸鰭、腹鰭和尾鰭各起什麼?你怎樣得出結論的?

胸鰭或腹鰭起平衡作用,胸鰭還有轉換方向的作用;背鰭對魚體的平衡起著平衡的關鍵作用;尾鰭可以產生前進的動力。

7、有人說,魚只靠鰭進行運動,這種說法全面嗎?

不完全。自然界中大多數魚類的運動主要靠軀體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運動的動力,各種鰭在魚的運動中起輔助作用。只有少數的魚,如海馬只靠背鰭的擺動而向前運動。

8、與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的方法有哪些優缺點?

當不能用直接實驗法做實驗時,可以用模擬實驗代替實驗法,即用模型代替實驗物件進行實驗。與直接實驗相比,模擬實驗的優點是:1、可以解決不能或不便直接實驗的方法解決的難題。

2、模擬實驗是將模型試驗的結果類推到實驗物件,以揭示有關的事實或規律,這樣可以提高效率,大大節約資源、資金和時間。模擬實驗的缺點是:其研究結果易受模型的侷限,得出的結論不一定完全可靠。

一般來說模型與實驗物件的相似程度越高,實驗的效果越好。

9、水如何進入魚鰓,又從什麼地方流出?進入鰓和流出鰓的水中,溶解的氣體成分會有什麼變化?

水由魚的口流入,然後由鰓蓋的後緣流出。在水流經鰓絲時,水中溶解的氧氣進入鰓絲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鰓絲排放到水中,所以經鰓流出的水與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氣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10、魚鰓的哪些特點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魚離開水後,很快就會死亡,原因是什麼?

魚鰓是鮮紅的,內有豐富的血管,並且每一片鰓由既多又細的鰓絲構成。當鰓在水中時,鰓絲展開,擴大了與水的接觸面積,有利於魚在水中呼吸。當魚離開水時,鰓絲會相互黏結在一起。

幾片鰓相互覆蓋,減少了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加上空氣乾燥,這時魚會因為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而窒息死亡。

11、魚類的特徵:

它們的體表常常被有鱗片,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2、腔腸動物:

這類動物結構簡單,它們有口無**。如海葵、海蜇、珊瑚蟲等都屬於腔腸動物。

13、軟體動物:

這類動物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身體柔軟,體外有貝殼保護。如烏賊、章魚、河蚌、扇貝等都屬於軟體動物。

14、甲殼動物:

這類動物也生活在水中,體表有質地交映的甲。如水蚤、蜘蛛蟹、蝦、梭子蟹等都屬於甲殼動物。

15水域環境的保護:

水環境是水生動物賴以生存的唯一環境,因此,水環境的破壞將直接影響水生動物的生存。導致水域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是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汙染物的排放。

16海馬身體側扁,全身無鱗,軀體被骨板包圍,有脊柱,在水中能以直立狀前進,有鰭,用鰓呼吸,終生生活在水中。海馬是魚嗎?

是。海馬雖然是身體外形奇特,但是海馬有鰭、用鰓呼吸,有脊椎骨構成的脊柱,而且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由此可以判斷海馬屬於魚類。

17在生長有較多藻類的池塘中,常常看到魚在黎明時浮頭甚至跳出水面的現象。。而在天亮後(尤其在太陽出來一段時間後),魚便停止浮頭。聯絡前面學過的有關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知識,思考一下,這是什麼道理?

在夜晚時,由於缺少陽光,的照射,池塘中藻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而且魚類與藻類還要進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氣。因此,在黎明時池塘水中含氧量最小。這時,魚因為缺氧,便出現浮頭,甚至跳出水面的現象,試圖從空氣中吸取氧氣。

天亮以後(尤其是在太陽出來一段時間後),由於池塘中的藻類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使池塘中的氧含量大大增加,這時,魚可以從水中獲得足夠的氧,便停止浮頭現象。

18、有人說海洋中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

不對。因為海洋的空間有限,資源有限,而且事實也證明,人類大量地開採海洋資源,已經造成部分海洋資源的枯竭和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

19、鯨、海豚、海龜、海豹等動物也生活在水中,為什麼它們不屬於魚類呢?它們在形態結構上有像魚的地方嗎?

因為鯨、海豚、海豹的體表沒有鱗片,都不用鰓呼吸,而是用肺進行呼吸,而且具有體溫恆定、胎生、哺乳等特點,因此屬於哺乳動物。海龜也是用肺呼吸,而且不是終生生活在水中,屬於爬行動物。海龜、鯨、海豚、和海豹與魚類一樣,體內都有由脊椎骨構成的脊柱,屬於脊椎動物,它們的四肢的外形呈鰭狀,適於游泳。

20、生物技術與藍色革命:

用高科技的方法開發海洋資源,就叫藍色革命。藍色革命的內容包括:保護漁業資源,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用先進的技術改進漁業,興辦海洋牧場,進行漁業的生物技術開發等。

第二節陸地生活的動物

1、 陸地生物適於陸地環境的結構特點:

(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如角質的鱗或甲、外骨骼等(2)一般都具有支援軀體和運動的器官,如骨骼和四肢等(3)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氣管等(4)一般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

2、 蚯蚓的生活習性:

蚯蚓生活在潮濕、疏鬆、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以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白天穴居,夜晚爬出地面,取食落葉。

3、 蚯蚓適於陸地生活的邢台結構特點:

(1)體色:背面顏色較深,腹面顏色較淺,根據此可以判斷蚯蚓的背腹面。(2)體型:

身體成長圓柱形。(3)體表:有黏液。

(4)體節:身體是由許多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5)腹面有剛毛。

協助運動。(6)環帶:靠近身體的前端,據此可以判斷蚯蚓的前、後端。

4、 蚯蚓的生理特徵:

(1)運動:體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及剛毛的協助。(2)呼吸:

靠濕潤的體壁。(3)消化:食物在消化管中消化。

(4)體腔:在消化管和體壁之間有了真正的體腔。(5)神經系統:

具有鏈狀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準確而靈敏。(6)生殖:蚯蚓的生殖特點在動物界中比較獨特,它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

5、 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

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常見的動物有蚯蚓、水蛭和沙蠶等。

6、蚯蚓適於在怎樣的環境中生活?它的生活習性(包括食性)是怎樣的?

蚯蚓適於在具有一定溫度和濕度、溫差變化不大、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晝伏夜出,以土壤中的枯枝殘葉等有機物為食。蚯蚓是雌雄同體的動物,異體受精。

7、在實驗過程中為什麼要使蚯蚓體表保持濕潤?大雨過後,為什麼蚯蚓會紛紛爬出地面上來?

蚯蚓沒有呼吸系統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 蚯蚓體壁分部有毛細血管,血中含血紅蛋白,可攜帶氧氣。大氣中的氧可溶於體壁的黏液中,再進入蚯蚓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進行氣體交換。

如果蚯蚓的體表乾燥則無發完成上述功能。大雨過後,過多的雨水會將土壤中的空氣排擠出去,於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來呼吸。

8、蚯蚓的身體分節有什麼意義?體節和剛毛在運動中各起什麼作用?

動物身體分節,可是身體運動靈活、自如、轉向方便。蚯蚓的體節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剛毛的末端,可與周圍環境粗糙的表面接觸。

使身體有所支撐,蚯蚓靠體壁中的環肌、縱肌協調作用,並以剛毛相配合,來完成它的運動。

9、為什麼蚯蚓要在潮濕土壤的深層穴居?

深層潮濕的土壤能為蚯蚓提供適宜的生存、生活環境及繁衍條件,一般包括適宜的溫度、濕度、氣態氧、食物和便於避敵的棲息場所等。

10、觀察兔的外表。想一想,光靠體表的毛就能使兔的體溫恆定嗎?

兔(包括哺乳動物)的體溫恆定,除了靠體表的毛皮保溫外,還要靠發達的神經系統、迴圈系統、呼吸系統等協調作用共同完成。呼吸系統使氣體交換能力加強;發達的迴圈系統可以使血液攜帶氧的能力提高;神經和體液的調節則可使兔(哺乳動物)的代謝加強或減弱,並調控散熱過程。

11、觀察兔的運動並測量其前、後肢的長度。想一想,兔的跳躍與其前後長度有什麼聯絡?

兔前肢短,後肢長,且肌肉發達。由於兔的前後肢長短不一,雖然前後肢可以交替行動,但更適於跳躍,跳躍是兔的主要運動方式。

12、觀察並比較兔與狼的牙齒。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說明了什麼?

兔的牙齒分為門牙、臼牙;狼的牙齒分為門牙、犬牙、臼牙。牙齒的不同表明兩種動物食性的不同。犬齒尖銳鋒利,可用於攻擊、捕食、撕裂食物,適於捕食動物。

沒有犬齒的兔屬於植食性。門齒形狀似鑿,適於切斷食物;臼齒咀嚼面寬闊,適於磨碎食物。

13、觀察兔的內部結構圖,並與人體內部結構相比較,想一想,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嗎?這說明了什麼?兔的消化道與人體的有什麼差異?這說明了什麼?

兔與人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相似的。這一現象說明:人與兔的分類地位很接近,即同屬於哺乳動物。兔的消化有發達的盲腸,這與兔以植物為食有關;而人是雜食性的,所以人的盲腸大大退化。

14、恆定的體溫對於動物適應多變的環境的意義

體溫恆定是恆溫動物通過自身的相應結構和生理調節實現的。陸地環境多變,溫度變化大,溫度影響動物的分布、生理和繁殖。催化動物體內多種化學反應的酶,也受溫度變化的影響。

體溫恆定則有利於代謝的正常進行,有利於動物的區域分布、生存和繁殖。

15、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

蚯蚓能疏鬆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並改善結構,還能促進酸性或鹼性土壤變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適於農作物的生長。由於蚯蚓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此,用作畜、禽和水產養殖業的飼料,都能取得增產的效果。蚯蚓在藥物學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見的中藥材,有解熱、鎮痙、活絡、平喘、降壓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體內可分泌出一種能分解蛋白質、脂肪和木質纖維的特殊酶,因此,樹葉、稻草、畜禽糞便、生活垃圾、活性汙泥和造紙、食品工業的下腳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夠在一定程度內消除環境汙染。因此,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成立了蚯蚓養殖工廠,並把蚯蚓養殖工廠稱為「環境淨化裝置」。

由於蚯蚓能夠吸收土壤中的汞、鉛和鎘等微量金屬,這類金屬元素在蚯蚓體內的聚集量為外界含量的10倍。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蚯蚓可作為土壤中重金屬汙染的監測動物。

必修三生物綜合練習題

一 單項選擇題 1 長期營養不良,血漿蛋白含量會降低,並會引起水腫,這是因為 a 血漿滲入組織液的速度降低 b 組織液回滲速率降低 c 淋巴生成速率降低d 淋巴迴圈受阻 2 正常情況下,以下物質中屬於人體內環境組成成分的是 血漿蛋白 葡萄糖 水和無機鹽 激素 尿素 abcd 3 腎小管與其周圍毛細血...

初二生物試題

11 以下關於社群行為的說法錯誤的是 a 營社群生活的動物群體內的成員有明確分工 b 群體中的成員相互依賴,往往不能脫離群體單獨生存 c 一群羊在山坡上吃草屬於社群行為 d 社群行為有利於動物的生存和生殖 12 屈肘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狀態時 a 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b 肱三頭肌收縮,肱...

生物教學反思 初二生物

黎母山中學王琪 在初中生物科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三部分 一 初中生物科學的教育物件是面象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培養生物學家 培養生物人才,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今後的進步學習打下最基本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