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投資與區際貿易必備考點

2023-01-09 13:03:05 字數 5900 閱讀 4552

區際要素流動的決定因素

(一)外界環境。

(二)內部機制。

(三)中介條件。

二、區際勞動力流動的動因

1收入水平

2風險和成本

3工作環境與激勵

(一)區際勞動力流動的動態經濟效應

1對公共稅收和支出的影響

2對就業市場的影響

3對資本積累的影響

4其他影響

四、區際**競爭誘導區域技術進步

1.機制

競爭效應

學習效應、

規模效應、

產業關聯效應

2.影響因素

經濟規模、

人力資本、

研發投入、

制度變遷、

經濟政策

一、區際**影響產業選擇與發展

1.規模約束區域產業選擇分工

3.提高本國福利水平,增強產業獨立性

4.提公升產品國際競爭力

二、區際**推動區域優勢產業擴張

1.區際**推動區域優勢產業外延擴張

市場容量、

規模擴張、

比較優勢強化、

延長產業生命週期

2.區際**推動區域優勢產業內涵擴張

**的技術外溢、

產業組織在**競爭中優化

五種技術創新形式:

(1)引進新產品

(2)採用新技術

(3)開闢新市場;

(4)原材料的新**;

(5)企業組織的新形式。

(二)區域市場發育的外部條件

1.區域生產力水平

2.地區開放程度

3.地方市場發育良好

4.經濟體制完善,經濟政策統一

一、區城市場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功能

起基礎性調節作用。

(一)優化資源

(二)地區分工

(三)技術進步

(四)結構調整

一、統一市場內涵

內涵:全國市場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統一的,不存在時空割裂。全國市場在時間上是一致的,發育程度相同;在空間上是同質的,組織狀況相同。

表現:(1)從市場體系看,完善的市場體系,商品市場和各類市場要素市場;

(2)從產品和要素的流動性看,是指要素、企業、產品和服務自由流動;

(3)從各類市場主體的市場地位看,市場主體平等地進入並平等地使用生產要素;

(4)從市場規則看,市場規則統一,統一的規則運作。

一、區際**產生的條件

1某一地區生產便宜

2規模經濟存在

3商品轉運費用低於其生產成本差別

4需求偏好差異

一、我國區際**壁壘的演化程序論述題

1.產品行政分配主導階段

2.原料供給約束主導階段

3.市場需求約束主導階段

4.外部需求急劇擴大階段

5.外部需求急劇萎縮階段

我國區際**壁壘的形成機制

1.地方**博弈引發行政性壁壘

2.對外**偏好的擠出效應

3.契約精神和信用機制缺失

4.流通競爭力落後的制約

5.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瓶頸約束

一、區際**壁壘效應

抑制區域間技術溢位與擴散

阻礙區域制度良性變遷

導致中國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

抑制大國經濟發展優勢的發揮

我國區際**壁壘的解決途徑

1.構建有限有效的服務型**

2.加快推進契約社會和信用經濟建設

3.適時調整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戰略

4.推動流通產業發展

5.推進鐵路主導的交通運輸網路建設

我國區際**壁壘的表現

1對外地商品設定歧視性收費專案、實行歧視性收費標準,或者規定歧視性**

2對外地商品規定與本地同類商品不同的技術要求、檢驗標準,或者對外地商品採取重複檢驗、 重複認證等歧視性技術措施,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3採取專門針對外地商品的行政許可,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4設定關卡或者採取其他手段,阻礙外地商品進入或者本地商品運出

區際**影響中國家電產業成長的軌跡

(1)產業初始培育階段

在改革開放前,是自給自足式在改革開放後,一方面本國企業另一方面也與外國企業充分持續合作

(2)產業優勢培育階段

區際**在家電產業的成長和競爭力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3)參與國際競爭,產業國內外一體階段

區際**對各要素收入的長期影響

從長期來看,資本和勞動具有充分的流動性。在要素自由流動的條件下,一種要素越是集中於外向型生產,就越獲益;越是集中於內向型生產,就越受損。

區際**可以改善參與**的各個地區的整體福利水平,但並不是對每乙個人都是有利的,它會提高該地區豐富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

6.區際**的適度保護

直接保護是通過行政、經濟的和法律手段,對商品的輸入與輸出進行各種保護性的干預。

間接**保護是一種產業保護。它主要是通過行政的、經濟的和法律的手段,鼓勵或限制某些產業的發展,從而間接地對地區商品的輸入與輸出施加重要的影響。

地區產業保護必須適度:首先,各地區保護的產業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且具有動態的比較優勢;其次,產業保護運用的手段必須是在地方**擁有的調控職權的範圍之內,第三,產業保護的程度必須以維持企業間的有效競爭為前提條件。

制度安排:經濟單位之間合作與競爭,它是在特定領域內能夠約束人們行為的一組規則

制度環境 :建立生產、交換與分配的政治、社會和法律規則,是一項制度演變和發展的制度背景。

制度變遷的含義:新制度的產生並否定、揚棄或改變舊制度的過程。

5.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

誘致性制度變遷:制度不均衡引致的獲利機會而自發推行

強制性制度變遷:由**以法令形式、對現有收入進行再分配的形態出現,又能出現在自發性的制度變遷之中。

一、區際經濟分工的特點

1.地區經濟專業化。

2.生產要素相互聯絡密切

3.經濟分工層次性

二、區域市場的基本特徵

經濟性與動態性

區域性與綜合性

開放性與互補性

(一)區域市場發育的內在機制

1.原動力——人類的消費需求

2.內在機制——勞動地域分工:區域市場是專業化地域之間相互依賴關係的總和。專業化地域不僅要供給單一化的商品,而且也要需求多樣化的商品

技術的路徑依賴:前期所採用的技術往往決定了後期技術的特點和個性,而後期技術通常是在原有技術上發展而成

路徑依賴ⅰ:一國在起始階段規模效益,並在以後普遍發生,則經濟就良性的發展

路徑依賴ⅱ:如果收益遞增不能普遍發生時,則新制度變遷會朝無效。

區際競爭的型別:

區域間企業競爭

區域間集團競爭

區域間地方**競爭

三、統一市場建設路徑

1地方經濟融入區域經濟。

2統一市場建設的主體是企業。

3通過加快現代服務業企業發展推動統一市場建設

4利用城市化加快統一市場建設

5統一市場建設不僅需要改革地方**,也需要地方**主動介入。

6**要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構築促進區域要素流動的便捷通道。

7地方**分割和保護市場的微觀基礎是國有企業,特別是隸屬於地方**的國有企業。

一是產權鏈

二是**鏈

8一般說來,製造業的生產和消費可以分開

1.區域市場概念

區域市場是建立在區域分工上的,以一定的區域單元和行政單位為依託,以區域內中心城市或國家為核心,以充分利用區內外資源、發揮地區優勢、發展區域內生產和流通協作、促進生產和技術進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目標的市場空間組織形式。

三、區際**

廣義**是指個人或集團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易。

狹義**僅指個人或集團間的商品交換,而不包括勞務的交易。

區內**、區際**和國際**。

區際**是指大國內部不同區域之間的商品和勞務交換活動。

(一)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杜能在2023年提出了著名的農業布局理論,從成本的角度分析了農業的區位布局。

在上述假定下,杜能認為,農作物的種植布局完全取決於利潤,而利潤則是由農業生產成本、農產品的市場**與把農產品運到市場上的運費等三個因素決定的。

2. 勞動力費用

3. 集聚因子

某些指向性相同或前、後向關聯的工業企業集中配置,可以節約生產成本;

相關工業在地理上集中於某一特定地區,可以共同利用某些輔助企業;

工業的地理集中可以利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

人口和工業的大量集中將會擴大本地市場的潛在規模人口和工業在城市地區的大量集中,增加了城市自身的需求,為當地的工商業增加了潛在市場;

人口和工業的集聚將有助於熟練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三)馬歇爾的產業區理論

1.馬歇爾把專業化產業聚集的特定地區稱作「產業區」。在馬歇爾看來,這些工業之所以能夠在產業區內聚集,主要是為了獲取外部規模經濟。

2.協同創新的環境

3.輔助性工業的存在

4.對有專門技能的勞動的需求與供給

5.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6.顧客的便利

古典**理論

1.絕對成本優勢理論:**的產生在於各地區因生產條件的不同而形成生產成本的差異。

2.2.相對成本優勢理論:每個地區並不需要生產它所需要的一切商品,而只需生產那些利益相對較大或不利相對較少的產品,然後進行交換。

3.穆勒的**發展理論

穆勒從發展的角度來認識**利益。他認為,**具有兩種利益:一種是直接利益,另一種是間接利益。

2.克魯格曼的規模收益遞增**理論

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如果每個地區都只生產幾種產品,那麼每種產品的生產規模均能比以往各地區什麼都生產時要大得多。

區際經濟分工,即一國內部的勞動地域分工。決定區際經濟分工即一國內部勞動地域分工直接的客觀依據是:

1自然條件差異;

(2)地理位置差異;

(3)經濟發展水平差異;

(4)需求結構差異。

我國區際經濟分工的演變過程

1.1949-2023年

第乙個五年計畫(1953-1958),以156項為中心的694個大型工業專案的地區布局,充分考慮了各地區資源稟賦的差異。

2.1958-2023年

從2023年起,指導方針明顯變化。首先,在「大躍進」

3. 2023年以來

按照「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方針, 不同程度地調整了地區經濟結構,推進了區際經濟分工。

二、 區際**的特點

區際**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區際**比國際**更為自由

**條件是指—個地區輸出商品的**指數與其輸入商品的**指數的比率。

區域經濟與國際經濟的關係作圖分析

1.區域商品率與自給率

區域商品率=淨輸出量|總生產量。

區域自給率=區內供給量|總消費量。

2.區內購銷比

區內購銷比=純購進量與|區內商品銷售量。

3.城市商品輻射指數

城市商品輻射指數=銷往市區以外的部分|商品零售總額

4.商品區外採購率

商品區外採購率=區外購進的部分|購進總額

區際**壁壘

導致區際**交易成本增加的障礙性因素

區際資本流動的動因

跨時**模型

資產組合模型

資本流動存在風險:非系統風險和系統風險

一、斯密的分工理論要展開來講 3個

分工是提高勞動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的源泉。

分工起源於人們互通有無的傾向,因而分工受到市場範圍的限制。

資本是在各間接生產部門發展分工的工具。

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運輸、勞動力、集聚

(二)2023年,韋伯提出了「區位因子」概念,分析不同的區位因子如何影響工業的區位布局。雖然韋伯提出了三類區位因子,即一般區位因子與特殊區位因子,地方區位因子與聚集、分散因子,自然技術因子與社會文化因子。但韋伯認為,多數區位因子只對某些具體工業部門的布局有影響,只有少數區位因子會對普遍的工業布局產生影響,因此,他選用了運費、勞動力費用和集聚三個區位因子分析工業的區位選擇。

試論如何改善區域投資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作者 陽春暉 智富時代 2017年第02期 摘要 區域投資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實現區域社會再生產擴大的過程。但投資不當又會嚴重阻礙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區城投資環境是國家投資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區域投資環境的建設也是投資者關心的乙個重要問題,對於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快速 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與沿邊國家外貿貿關係研究

中國與周邊國家經貿關係研究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在世界經濟 政治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應該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濟來往。在中國延綿2 2萬公里的邊界上,與之接壤的國家就有14個,他們都在投向該地區新崛起的這個超級大國的懷抱。因此,相信中國有能力同周邊國家一起努力將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區建設成乙...

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思考

1 怎樣理解自然資源的兩面性和相對性?自然資源具有兩重性,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環境要素,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利用和開發自然資源,但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要素,反過來制約和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例如,煤炭作為能源資源,煤炭的過度使用導致了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最終導致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