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建築

2023-01-06 06:18:05 字數 5156 閱讀 8273

指導老師:孟聰齡

學生:白文博

專業:建築歷史與理論

學號:s2*******

回歸城市的建築設計

本學期開設的《建築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對我有兩方面的影響:其一,在建築設計理論及設計流程方面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它讓我深刻理解了設計的準備、構思、完善三個階段的特徵及相互銜接等內容;其二,引發了我對建築設計與城市形象風格關係的思考。本文將以後者為重點,談談個人觀點。

眾所周知,城市美離不開建築美,建築是構成城市形象、空間和風格最重要的因素,但究竟怎樣的建築設計才是提公升城市形象的積極要素,才是城市所需要的優秀的建築設計呢?學習建築設計的人,都十分重視建築本身的形象、空間及風格,關心人們是否喜愛自己設計的房子,關注使用者是否感到舒適、方便等。這是乙個優秀建築師應有的想法,但是除此之外,我們在做建築設計時,建築是否尊重了周圍的環境,是否為整個城市的形象提公升做出了貢獻等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乙個美麗的城市固然要有高水平的建築,但又絕不能僅僅是高水平的建築的堆砌,城市美需要組織,也就是城市設計。

本文認為建築設計必須「回歸」到城市設計的層面,才有可能創作出高水平的建築和美麗的城市。這種「回歸」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

一、建築風格與城市(環境)風格相協調。

二、建築外部空間與城市(環境)空間的統一。

三、協調好建築自身的輪廓線與城市輪廓線之間的關係。

這三個標準是從城市的角度來判別建築的幾個基本方面,除此之外,乙個好的建築自身還要有動人的造型,完善的功能,精緻的施工等基本因素,這些可以認為是建築自身的、內在的素質,是另乙個層次的問題。

以下分三個部分論述建築設計回歸城市的三個方面因素。

一、建築風格與城市(環境)風格相協調

城市的風格是一種相對抽象的概念,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歷史上眾多的城市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有的保留至今,成為人類的財富;有的已被破壞,被「國際版"的城市建設所吞沒,變得毫無光彩。

城市的風格往往形成於一定的年代,如羅馬的建築,從西元前8世紀到公元4世紀,就基本確定了城市的基本格調,以後各個時期的建築師經過十幾個世紀的不斷建設,繼承和發揚這種形式和風格,使我們今天看到的羅馬城仍然是非常和諧、統一(圖1)。這種繼承包括了材料、色彩、裝飾等多方面的繼承。建築的形式從古羅馬,到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巴洛克甚至到現代建築,有很大變化,但其中的「精神」是連續的,不變的,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真正的「場所精神」,它所給人的心理暗示是單純的、明確的,因而讓人感到輕鬆、愉快。

到過羅馬的人講起羅馬,無一不讚嘆那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城市美應該是建築師的終極追求。

我並不認為各種建築流派之間是不可融合的,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貝聿銘先生設計的羅浮宮擴建工程(圖2)。這個工程可以說是現代建築與古典建築的直接撞擊,但只要處理好主從關係,是完全有可能維持原有的「氛圍」,不發生變化。這裡貝先生充分考慮了玻璃「金字塔」自身的體量和與羅浮宮體量之間的關係,以及兩者之間的距離問題。

而更重要的是,它的建成,不僅很好的解決了羅浮宮參觀者的流線組織問題,而且從建築藝術角度來說,玻璃「金字塔」也為羅浮宮廣場藝術氛圍的營造,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建好的「金字塔」充當了羅浮宮前的噴水池一樣的角色,根本不會影響整個建築群的風格。可見,成功的現代建築也是尊重歷史、尊重環境的

在談及建築與城市環境的風格相協調這個主題時,應該沒有太多的人會表示不同觀點,但在如何理解「協調"二字上,的確會有不少的異議。

北京是一座歷史名城。上世紀末,在北京舊城改造工作中,明確提出了「保護城市的『肌理』」。那時從空中看北京城,故宮及其周圍地區是經過嚴格保護而儲存下來的。

北京舊城有著嚴整的格局,舊城中的胡同與四合院是老北京的突出特色,也就形成了老北京城的獨特的城市「肌理」。二十一世紀初,可能是由於要舉辦奧運會的緣故,想體現現代中國的新面貌,北京組織了多次國際建築招投標,這樣就在剎那間,國家大劇院、鳥巢、央視辦公新址等一系列新奇特建築拔地而起,名城北京變了模樣。站在長安街上看著巨大蛋形的國家大劇院(圖3),再看看不遠的天安門和人民大會堂,心裡總有種莫名的感覺,國家大劇院究竟在那裡合不合適可能還需要時間的檢驗吧!

不過個人認為,在這樣重要的環境中做設計,應當尊重而不是打破北京這種歷史的肌理。我比較推崇北京菊兒胡同新四合院這種設計(圖4),上世紀末的菊兒胡同新四合院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一方面滿足了現代化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保持了院落式的、胡同式的基本格局,在色彩上、尺度上與老北京城取得了協調一致

人們提到斯坦佛大學的校園,就立即想到那一片片綠蔭中紅瓦屋頂;提起江南水鄉,馬上浮現出灰瓦白牆,小橋流水;提起羅馬,便想到雄偉的教堂,華麗的裝飾……這些都是成功的城市設計的典範。建築師應當自覺地研究城市,研究場所的精神與意義,從而使建築融於環境而非強烈地自我表現。這樣你爭我奪,都想成為獨特樣式的所謂標誌性建築,而往往這樣會事與願違,甚至毀了一座城市。

這裡,城市氣氛的創造不是一兩個建築師可以做到的,它需要精心的策劃,需要幾代幾十代的建築師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體市民的共同參與和認同,是一項十分艱鉅的使命,城市美的塑造應當是建築師的最高理想。

如今,我們十分痛心地看到城市特色在逐漸失去,一大批「國際式」的城市蜂擁而至,讓人感到混亂和迷茫。人們常抱怨拿出一張**卻怎麼也想不起是哪座城市,無論城市中的建築多麼花哨,多麼新奇,也無法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是建築師的悲哀。現在的城市建設,過多的去追求新、奇、特,卻很少重視繼承和發展,很少研究歷史與文脈,現在只希望將來我們認識到歷史文脈的重要性時,還不至於為時過晚。

二、建築外部空間與城市空間的統一

在我接觸建築學的第一課,就熟悉了老子「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的教誨,知道建築空間的重要性。而從城市的角度來看,每一幢建築又只不過是大房子中的家具而已,真正可用的空間在於建築以外。人們通過在城市的街道上行走,在城市廣場上停留,從各種角度來觀賞一座城市。

他們的活動是完全在建築的外部空間中的,即使是欣賞一座建築,也有一半以上的內容是從它的外部得到的。這就要求建築師對建築的外部空間要加以研究。

有一張羅馬的圖很能說明問題,當把圖中的建築塗黑時,我們看到一張比較散亂的、沒有規律的圖紙,而當我們將建築留白,將道路廣場塗黑時,得到一張井然有序的圖。羅馬的街道、廣場的布置是十分規整,十分考究的,它的建築設計往往更重視照顧街道與廣場的景觀的完整性,建築本身歪一點、缺一點的情況很多。這樣做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它因此而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圖5)。

同時,這樣做法絲毫無損於它在建築設計和建造方面的輝煌成就。

中國古代的建築也十分重視外部空間,如故宮就是個典範。我們一方面看到嚴整的宮殿建築,同時也看到十分方正、工整的院落系統,這些院落的存在襯托著宮殿的華麗與莊嚴(圖6)。這種例子還有很多,中國的寺廟、園林、陵墓,甚至民居中,都十分注意建築外部空間的組織。

現在的建築設計,由於具體條件發生了變化,不可能象過去一樣,把外部空間都組織得特別規整。而且建築外部空間的含義十分廣泛,不一定是院落的、規整的,也完全有可能是沿街的、不規則的、隨意的。許多的商業建築,沿街布局,其外部空間有先天的侷限性,出門就是川流不息的街道。

其實設計時將建築後退以空出廣場為行人停留,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當然這種做法必須建立在有條件的前提下。乙個建築的外部空間的組織,關鍵在於得體、合理,並非越大越好。舉例來說,天安門廣場作為首都的廣場,具有紀念性和實用性,其尺度十分巨大,但是合情合理。

而我寒假調研,見到呂梁市某縣城的**機構,其派頭也不亞於此,**大樓端座**,兩側黨委、司法順序排開,中間空出三百多公尺長、二百多公尺寬的大路和草坪,其氣派固然可以,但多少讓人覺得有些「裝模作樣。」

從某種意義上說,建築的外部空間往往比其內部空間更能打動人。就如人們在天安門廣場上的感受往往比在人民大會堂或歷史博物館中更強烈。設計好建築的外部空間,是城市設計的基本要求,是城市美的前提和基礎。

三、協調好建築輪廓線與城市輪廓線的關係

乙個城市的美麗,是由每座單體建築組成的,但絕不是隨意地構成的,而是應當通過組織而形成的。

乙個建築的體型、高度,不應當由人隨便確定,而是應當服從城市整體美的需要,該高則高,該平就平。高層建築應當多高合適,屋頂採用何種形式,布置在什麼位置,都需要統籌。有許多的國際性現代化城市是以其高樓作為城市的景觀標誌物的。

當人們看到帝國大廈的尖頂時,便知道已到了紐約,而芝加哥的西爾斯大廈的兩支「尖角」和漢考克大廈的十字形風撐更使人對這個城市留下很深的印象;從金門橋望對岸,高樓叢中一座錐型的高層提示你已到了舊金山……當然,還不止這些。乙個城市的高層建築的確意義非凡,它的設計不能僅考慮建築自身的完美,更需照顧到城市的整體形象,照顧到城市輪廓的需要。

有的建築即使不是高層,由於它所處的位置十分關鍵,其造型設計也十分重要,不可隨意。有的建築處於街道的轉角處,構成街道的對景,這樣的建築,必須從外部設計著手。

現代建築的基本原則就是「形式服從功能」,我想這是乙個偉大的進步。但是,從城市美的角度出發,建築的外表美、建築與城市的協調也是建築的基本功能之一。單純強調從內部功能著手解決建築設計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取的。

應當重視建築的存在對於城市的意義。

因此,本文認為評價乙個建築的好壞,首先應當從它對於城市、對於環境的意義開始,而並非首先著眼於其內部的功能組織(功能組織,只要用心推敲再加上一些設計手法,基本都可以組織好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乙個好的建築首先是乙個尊重環境的建築;乙個好的建築師,首先是乙個謙虛的、不譁眾取寵的建築師。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從這個觀點出發,現在對貝聿銘先生設計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圖7、圖8)進行乙個簡單的評論:

東館位於一塊3.64公頃的梯形地段上,東望國會大廈,南臨林蔭廣場,北面斜靠賓夕法尼亞大道,西隔一百餘公尺正對西館東翼。附近多是古典風格的重要公共建築。

貝先生用一條對角線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西北部面積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邊朝西館,以這部分作展覽館。三個角上突起斷面為平行四邊形的四稜柱體。

東南部是直角三角形,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機構用房。貝先生十分尊重這一特定的環境,建築的設計在體型、體量、色彩,風格上都作了很好的呼應,同時又不乏創新的設計,如去掉了周圍古典建築中繁瑣的裝飾,代之以符號化的語言,使這個完全現代的建築很好地融合於環境之中,而且通過許多精緻的設計使建築耐人尋味。貝先生對於環境的尊重以及不拘於環境限制的創新精神十分令人欽佩。

建築中運用了大量的現代化技術,但這絲毫不影響它與周圍特殊環境的協調。

東館的外部空間處理也十分愜意得體,展覽館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乙個長方形凹框中。展覽館入口寬闊醒目,它的中軸線在西館的東西軸線的延長線上,加強了兩者的聯絡。研究中心的入口偏處一隅,不引人注目。

劃分這兩個入口的是乙個稜邊朝外的三稜柱體,淺淺的稜線,清晰的陰影,使兩個入口既分又合,整個立面既對稱又不完全對稱。展覽館入口北側有大型銅雕,無論就其位置、立意和形象來說,都與建築緊密結合,相得益彰。東西館之間的小廣場**布置噴泉、水幕,還有五個大小不一的三稜錐體,是建築小品,也是廣場地下餐廳藉以採光的天窗。

廣場上的水幕、噴泉跌落而下,形成瀑布景色,日光傾瀉,水聲汨汨。觀眾沿地下通道自西館來,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動步道到東館大廳的底層,心情舒暢。

關注城市「短命建築」

背景鏈結 2013年9月份,上世紀雲南第一高樓 昆明市老工人文化宮爆破拆除,壽命 不到30年。近年來,各地 短命建築 頻現。例如,遼寧瀋陽綠島體育中心耗資8億元 使用壽命僅9年 海南海口 千年塔 耗資3000多萬 落成不滿10年 江西南昌建成僅13年著名地標五湖大酒店 浙江杭州西湖邊上的最高樓 建成...

工業遺存城市的空間建築改造探析

摘要 工業遺存問題和城市公共活動空間的缺失問題一直困擾著城市的發展,而紐約 高線公園 的案例給我們的發展帶來啟示,告訴我們工業遺存的合理改造可以成為傳承歷史 承載記憶的公共活動空間。關鍵詞 工業遺存 公共活動空間 改造 策略 中圖分類號 tu9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 3362 20...

城市建築拆除施工中的爆破對策

作者 張家銳 建材發展導向 2015年第03期 摘要 在現代化城市中,建築物的拆除工作具有較大難度,因此,對於拆除方法也有更高的要求,急需一些簡單 快速的方法。文章主要對較為普遍的爆破施工方法進行介紹,並對拆除施工中的爆破對策進行 關鍵詞 城市 建築物 拆除 爆破 在土石 水 空氣等環境中,炸藥 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