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完整

2022-12-30 00:45:03 字數 6665 閱讀 9788

4、怎樣放得更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影象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教學重點】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教學難點】自製簡易顯微鏡【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慾望總在不斷地發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探索的慾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

2、我們自製顯微鏡

1)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 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麼辦?

2)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後移開乙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反覆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借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製乙個顯微鏡。

3)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17世紀時,那些不懈地**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著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製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

板書設計:

5、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

過程與方法:

1、學習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2、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

3、對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有什麼不同。

一、談話匯入

師:這是乙個洋蔥,如果從它的內表皮上揭下一塊,你能看到些什麼?如果用上放大鏡又能看到些什麼?如果用上顯微鏡又能看到些什麼?

二、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1、師:為了能更好地觀察它,首先我們要製作乙個玻片標本。(師演示)

2、學生以組為單位製作玻片標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

1、先用肉眼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在科學記錄本上(或書上13頁)

2、材料員發給每位同學放大鏡,大家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

1、師:如果我們將洋蔥表皮的玻片標本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

2、師出示顯微鏡,介紹各部分的名稱、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學生五年級時已使用過,也可叫學生介紹老師指導更正,具體內容見13頁)

3、每2人乙個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不會使用的同學可根據13頁的提示進行操作。每組的材料員監督大家進行規範的操作,對不規範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學取消其使用資格。同樣將顯微鏡下的發現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

4、交流我們在顯微鏡下的發現

(洋蔥表皮由乙個個比較規則的多邊形組成。洋蔥表皮上的乙個個小房間似的結構,是洋蔥的細胞。閱讀12頁的資料,了解胡克發現細胞的故事。讓學生談談對細胞的認識。)

四、課外作業

查詢資料:細胞的作用

6、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2、 生物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

3、 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

【教學重點】仔細觀察並用畫圖記錄顯微鏡下的生物細胞。

【教學難點】能認真細緻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幾種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細胞裝片、顯微鏡。

教師演示器材:多種生物細胞及細胞作用的課件或**。

【教學過程】

一、生物細胞的觀察

1、師:上節課我們觀察了洋蔥表皮,發現洋蔥的表皮是由乙個個細胞構成的。(在黑板上張貼洋蔥表皮細胞的手繪**,盡量細緻,用於給學生做示範,引導學生細緻地觀察記錄)今天我們要繼續用顯微鏡來觀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結構,看看在顯微鏡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

2、提供給四人小組兩張相同的裝片,裝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稱,組與組之間盡量不同。兩人乙個顯微鏡乙個裝片一張白紙。觀察時可先將觀察到的圖畫到科學記錄本上,然後再用粗記號筆,畫到a4紙上。

3、各組將所畫的細胞張貼在黑板上。

4、如果先畫完的組時間充裕,可與其它組交換觀察用的裝片,以觀察更多種類的生物細胞。

5、交流我們的發現

1) 觀察完畢後,各組將觀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規定地點,準備交流觀察發現。

2) 先讓學生自由地表達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發現。

3) 根據自己的觀察和黑板上同學們的繪圖,說說你有什麼發現?

4) 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閱讀16頁資料。

二、細胞的作用

1、 師:不同的細胞對於生命體有什麼意義呢?

2、 **課件或21頁資料庫的內容,結合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小組同學討論並填寫16頁的網狀圖。

3、 集體交流,完成細胞作用的網狀圖

如:血液中的紅細胞能運輸吸入的氧氣和產生的二氧化碳。我們身體裡的白細胞能和病毒、細菌作戰。

綠色植物的一些細胞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細胞具有遺傳作用,能使特種的特徵延續到下一代……

三、小結:

一切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它們具有不同的功能。

7、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用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在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

3、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

4、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徵,如:對環境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能繁殖等。

過程與方法:

1、 在顯微鏡下觀察水中活著的微生物,用**方式記錄它們的形態和行為特徵。

2、 發現微生物的生物特徵。

3、 對照資料識別微生物的種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發展對微生物進行研究的興趣。

2、 培養微生物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的意識。

【教學重點】運用顯微鏡觀察認識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學難點】記錄並識別水中的微生物。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顯微鏡、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等。滴管、載玻片、蓋玻片、脫脂棉。

教師演示器材:介紹微生物的**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觀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匯入:

2、製作裝片

1) 準備好一塊載玻片

2) 在玻片**放少量脫脂棉纖維

3) 在池塘水或培養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纖維上

4) 輕輕蓋上蓋玻片

5) 用吸水紙吸去多餘水分

3、搜尋觀察顯微鏡下的微生物

1) 將裝片放到載物台上將要觀察的中心部分對準通光孔**

2) 調整好鏡筒的高度,使視野裡出現較清楚的物體影像

3) 移動裝片,搜尋裝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後繼續調整鏡頭高度使鏡頭下的生物影象更清晰

5) 初步辨別是否是生物(動物會動,生物一般都有較規則、完整的個體)

a) 畫下觀察到的微生物

兩個學生一組,將觀察到的微生物畫在科學記錄本或18頁上。

b) 辨別認識微生物

對照18頁,22-24頁的資料,辨認所觀察到的是什麼生物。如果與資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課外再找資料查證。老師也可在課前對培養液中的微生物進行觀察,並事先尋找相關的資料與**提供給學生作為參考。

4、微生物和我們

請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c) 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 它們是如何生存的?

e) 微生物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8、微小世界和我們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由於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範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教學重點】知道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學難點】收集整理資料,並進行展示交流

【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學生進行相關專題的資料收集,安排多**教室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運用多**的學生需在課前將匯報材料放到教室電腦的桌面上,並進行試演示,以節省準備時間。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語

這一單元,我們經歷了人類對微小世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使用了兩種工具——放大鏡和顯微鏡。

二、各組匯報展示

1、課前布置學生分醫學、農業、電子、冶金、生物學……等不同領域尋找相關資料。

2、資料內容可以是人類對微生物、細胞、晶體、電子等微小物質的最新發現、研究成果及對它們的利用。

3、將收集到的資料根據自己所學的專題進行整理歸類,然後以書面或電子作品的方式進行展現。可以是文字、**或**結合。也可以是錄音、錄相等音像內容。

錄音、錄影及電子作品需當堂展示,書面作品如有時間可以展示。時間緊張的話可在教室裡張貼。

4、在展示匯報的過程中,匯報的小組可與下面的同學進行互動,可以提問或回答在座同學問題的方式進行。

三、總結

1、聽了看了各組的展示內容,大家有什麼想法?(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感想,感嘆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嘆人類的不懈努力與聰明智慧型)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類所看到的還只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現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秘密,對此我們人類探索的腳步是不會停歇的……

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

1、 我們身邊的物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

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重點】: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難點】: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

【教學準備】:

師:塑膠袋、易拉罐、水結冰**

生:蠟燭、火柴、鐵繡釘、紙

【教學過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質構成的

1、切身環境匯入:觀察我們的周圍,由哪些物質構成了我們的教室?

2、學生自由發言,(預計大多為可視性的具體物體)教師指出: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可以叫做物質。

3、深入**:我們的教室其實不僅存在這些可以看的見摸的著的物質,還有我們不能直接感觸到的空氣、火、聲音、電、光,它們是物質麼?

二、過渡物質在變化:

以教室為例,教室裡同學們所列舉的物質都是一成不變,沒有任何變化的麼?

學生會列舉許多變化,教師給予肯定。

1、師引入演示:在我們的教室裡還有老師帶來的兩種物質——易拉罐和水結冰的**。

討論:捏扁易拉罐和水結冰也同樣是物質發生了變化,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點呢?

2、分組實驗發現:實驗盒裡有火柴和鐵釘,它們會發生變化麼?它們的變化又會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3、比較前後兩種實驗:這兩組實驗有什麼相同和異同點?

(前者沒有產生新的物體,後者產生新的物體)

三、讓物質發生變化:

1、在教師提供的鐵絲、熱水、紙張、蠟燭、火柴中,它們都會產生在怎樣的變化呢?(學生的思維面不會停留在課本展示的變化中,要求學生作出適當合理的解釋,教師適當補充,尤其是蠟燭的燃燒)

2、各種變化中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

3、過渡引申:我們說的是我們現有的物質,對於岩石、房屋、馬路在變化麼?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麼?說出你的依據。

四、總結:

世界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有些變化只是改變物質的形態,大小,有些變化就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下節課接著研究。

2、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

【教學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

【教學準備】:每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組合,銹鋼湯匙、蠟燭、火柴、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課堂內容和要求匯入:

今天我們的課堂將以實驗為主,但需要你細心的觀察作為我們這節實驗課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實驗:

1、實驗前觀察:用豆子和沙子來做混合實驗就要知道它們的本來面目,它們是什麼樣的呢?

2、學生根據觀察回答,師簡要板書。盡可能利用各種感官感受描繪它們的特性。

3、引導推測:如果我們將豆子和沙子進行混合,它們會發生變化麼?依據是什麼?怎麼做來證實?建議:留取對比樣本。

4、混合實驗。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發生變化會和它們的攪拌程度有關麼?

5、混合實驗後觀察豆子和沙子的變化。怎樣觀察的更清晰?

6、分離實驗:引導思考,用什麼方法分離?怎樣分離,根據所想方法選擇實驗品實驗。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第一單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鏡 2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3 放大鏡下的晶體 4 怎樣放得更大 5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 一 6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 二 7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 三 8 微小世界和我們 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 1 我們身邊的物質 2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3 公尺飯 澱粉...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教科版小學六年級科學第十二冊教案 百興鎮中心小學 王弦2018年春 第一單元微小世界 課題 1 放大鏡 課時 1課時 內容 放大鏡 教學目標 1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影象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2 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3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新教科版六下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 教案張連山2010.3 教科版修訂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目錄 第一單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鏡 2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3 放大鏡下的晶體 4 怎樣放得更大 5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 一 6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 二 7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