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理性背叛和感性因襲中的生命之花

2022-12-29 17:03:03 字數 4045 閱讀 8949

**摘要:《蘭花草》是胡適先生膾炙人口的一首新詩,但這首詩無論是從立意、結構,還是從用韻、語言上看,都明顯地呈現出對古典詩歌理性的背叛和感性的創作實踐上的因襲性特徵。這是胡適先生「詩體解放」理論先天性不足所帶來的必然表現。

胡適先生是新文化運動中「文學革命」的首倡者。早在一九一七年一月,他就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文中所提出的「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這八個觀點,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胡適先生進行文學改良的綱領性意見,也是他要進行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正式宣言,在當時的思想界和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但從內容上看,他所提出的這八點實際上更主要的是側重於在文學形式上的改良,所以,落實在新詩創作上,就又形成了他著名的「詩體解放」的觀點。所謂「詩體的解放」,按照胡適的說法就是:「我們做白話詩的大宗旨,在於『詩體的解放』。

有什麼材料,做什麼詩;有什麼話,說什麼話,把從前的一切束縛詩神的自由的枷鎖鐐銬,攏統推翻,這便是『詩體的解放』。」①胡適先生的主張,對推進當時的詩歌改良和新詩創作,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而自己的新詩創作,則由於他「歷史癖太深」②,所以,他總是一方面清醒地知道要對古典詩歌進行斷裂性的背叛,而另一方面在創作實踐中卻又不由自主地被古典詩歌的內部規律所束縛限制,呈現出理性認知與感性創作之間明顯背離的特點。

胡適先生寫於一九二一年十月的《蘭花草》一詩,自台灣的莊奴先生把它譜成曲子後,親切輕鬆活潑的曲調旋律與自然樸實的語言和具有多重解釋版本的深層話語結合起來,迅速傳唱、風靡於整個華語世界。然而,這首詩在貌似背叛古典詩歌傳統的形式中,卻浸透了古典詩歌文化特質的薰染。

這首共有兩個自然段的詩歌,總體上看,語言通俗自然容易接受,具有較強的現代新詩的外顯特徵;從表層話語上看,這首詩的選材跟其他的詩歌一樣,選取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乙個充滿高雅情趣的細節片段,來述說自己熱愛美好事物的思想情感。詩的第一段交代了蘭花的來歷,描述並表達了自己對它的鍾愛行為和失望之情:從大自然中走出來的詩人,什麼都沒有攜帶,只是隨身攜帶著一些情有獨鍾的蘭花。

他把蘭花種在自家的小花園裡,希望這蘭花能夠盡可能早的開花。為了見到這蘭花開花,他每天都要去看望多少次,但蘭花卻依然如故,連花苞也沒有打上乙個。詩的第二段緊承第一段而來,繼續描述自己鍾愛蘭花的行為,著重表達自己鍾愛蘭花的緣故:

失望但不絕望的詩人,看到讓萬物凋零的秋天到來,就把蘭花轉移到暖房中保護起來。就是這樣,詩人仍不放心蘭花,一天到晚地牽掛並看顧著蘭花;他心中唯一的希望就是蘭花能夠盡早的開放,好滿足自己滿園鮮花、芬芳襲人的夙願。

這樣的一首詩,就其立意和採用何種意象來表達思想情感而言,顯然是以「蘭花」這個意象作為詩人思想情感的觸發點的。既然如此,依照閱讀規律,我們完全可以把詩中的蘭花當成一種具有深層話語意義的比喻或象徵來看。它既可以比喻象徵的是詩人對完美道德操守的堅守和維護,也可以比喻象徵著詩人的才華和抱負的實現,更可以比喻象徵著詩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的實現,等等。

然而,以蘭花意象來作為一種深層話語意義的表達,並不是胡適的首創,這實際上既是開始於孔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比德說」的體現,也是古典詩歌中自楚辭以來開創的「香草美人」的傳統的體現。被認為是盛唐詩歌揭幕人的詩人陳子昂,他的《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一雲:「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詩中,蘭若具有遺世獨立、卓犖不群的獨特風姿,但卻不被世人賞識,只能隨風而逝、芳意無成;蘭若的不幸正是詩人懷才不遇世無知音遭遇的真實寫照。把它與《蘭花草》結合起來比照讀來,顯然《蘭花草》的第一段跟它的立意近似,《蘭花草》所採用的意象及表達方式跟它一樣,都是借蘭花和杜衡這兩種香草來自況的。所以,就此而言,胡適先生的《蘭花草》一詩仍明顯帶著古代文人思想、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上的深深的烙印,未能掙脫出古典詩歌背後凝集著的如同血脈一般的「束縛詩神的自由的枷鎖鐐銬」。

胡適先生「詩體解放」所反對的「束縛詩神的自由的枷鎖鐐銬」,結合他文學改良的「八大」主張來看,主要針對的是近體詩的結構形式、格律、對仗和用典這幾點而言的。然而,就是他所反對的這幾點,從《蘭花草》一詩來看,雖然對仗和用典他已經完全捨棄,但詩的結構、用韻和語言上卻仍舊有著很強的傳統因襲性。

先說《蘭花草》的結構。在唐代確立並達到成熟頂峰的近體詩,其詩體結構形成了具有「起、承、轉、合」這種「四段論」的模式。一般情況下,律詩的首聯要圍繞詩歌的題目破題、點題,稱為「起」,頷聯緊承首聯意思而來進一步展開,叫做「承」,頸聯轉換意思或寫作角度,叫做「轉」,尾聯收束全詩的內容,叫做「合」(絕句一般以一句為單位構成結構上的「起、承、轉、合」)。

胡適的《蘭花草》雖然是新詩,但句式整齊,每句五個字,每一自然段也是八句,且每兩句也構成乙個自足的意義單位:第一自然段中,「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交代蘭花草的來歷,是「起」;「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寫從山中帶回的蘭花草的去處和願望,是「承」;「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寫自己對待蘭花草的行為,是「轉」;「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乙個」,從蘭花的最終表現這個角度寫出自己的失望進行收束,是「合」。第二自然段中,「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另開乙個特定時間,寫對蘭花的愛惜,是「起」;「朝朝頻顧惜,夜夜不能忘」,進一步寫對蘭花的眷顧,是「承」;「但願花開早,能將夙願償」,交代顧惜蘭花的原因,是「轉」;「滿庭花簇簇,開得許多香」,不僅補充交代了「夙願」的具體內容,而且交代了詩人眷顧蘭花草的根本原因,同時對全詩也進行了總的收束,是「合」。

所以,在《蘭花草》兩個自然段每段詩的構思和結構上,胡適先生沒有掙脫古代近體詩的影響和侷限。

再看用韻。近體詩自初唐沈佺期和宋之問兩人出現在詩壇並將之定型之後,其一般情況下的用韻規則是:偶數句子的末字都要求用平聲字押韻,奇數句子的末字用仄聲字不押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要押就用平聲字。

《蘭花草》第一自然段的偶數句子的末字「草」、「早」、「過」、「個」都是用仄聲字來押韻的,而偶數句子末字「來」、「中」、「回」、「然」都是平聲字不押韻。這反映出胡適先生的確是在自覺地努力「把從前的一切束縛詩神的自由的枷鎖鐐銬,攏統推翻」。然而,第二自然段中,偶數句子押韻的末字分別是「房」、「忘」、「償」、「香」,屬於用平聲字押韻;而奇數句子的末字分別是「到」、「惜」(「惜」古屬入聲字)、「早」、「簇」則又屬於仄聲字。

這樣,傳統的「束縛詩神的自由的枷鎖鐐銬」又將他牢牢地**了起來。

再說語言。《蘭花草》的第一自然段,確實做到了他所提倡的「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的要求,語言在口語化的通俗自然中顯示出精練和洗淨。但第二自然段中,胡適先生就又不自覺地偶爾露崢嶸,出現了「朝朝」、「頻」、「顧惜」、「夙願」、「償」、「滿庭」、「簇簇」這些古典詞語。

細心的讀者只要將兩個自然段的語言對照一下,就可以看出,《蘭花草》第二自然段的語言要比第一自然段典雅、書面了許多。

用現代語言來表達自己因為一時的生活情景的觸發、興會所致的思想情感,這確實實現了胡適先生自己所提倡的「言之有物」,但他興會出的思想情感和表達這種思想情感所採用的意象卻出現了對古典詩歌的因襲性。這固然可以解釋為是胡適先生和古人之間的一種心有靈犀,但歸根結底,卻是詩人「歷史癖太深」,以至於在不自覺中將深入到自己骨髓和血液的歷史文化素養顯現了出來。雖然這種因襲性,屬於詩人在構思和思維方式上的一種外現,是一種隱含於作品文字深層話語中的問題,且從古往今來的文學創作實踐上看,是根本無法規避的現象,也不完全屬於胡適「詩體解放」所要反對的主要物件,但它卻表明了詩人的一種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而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在文學創作中決定了其他因素的走向和選擇取捨等諸多問題。

正是因為這一點,也就決定了胡適先生的「詩體解放」具有了不徹底性和妥協性。

胡適先生曾在《嘗試集四版自序》中說:「我現在回頭看我這五年來的詩,很像乙個纏過腳後來放大了的婦人回頭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腳鞋樣,雖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樣上總還帶著纏腳時代的血腥氣。」③這的確是他的大實話。

今天看起來,他的文學改良和「詩體解放」理論,只是反形式上的「**」,卻不反能夠決定形式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的「制度」,本身就有著先天的不足,因而,他新詩創作中所出現的「纏腳時代的血腥氣」是無論如何也免除不了的。不過,我們也不能就此來抹殺胡適先生為新詩在理論倡導和實踐探索兩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他的《蘭花草》詩在這種夾縫中顯露出的頑強求生的意志和願望,恰恰一方面印證了創新的艱難性,另一方面,從這首詩能得到直到今天的人們的喜愛和諷誦的事實看,也印證了創新就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打破傳統因子進行重組的特定內涵。

①胡適:胡適文存(卷1)[m].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1929.119.

②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a].胡適文存二集(卷2)[m].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1929.

③胡適:胡適文存二集(卷4)[m].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1929.289-290.[

德國古典哲學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摘要 通過對德國古典哲學的分析論證,可以看出德國古典哲學中既充滿了理性主義的因素,也有非理性主義的因素。無論是古希臘哲學,還是近代或現代西方哲學,都充滿了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分歧和碰撞,因此可以說整個西方哲學史就是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對立統一的歷史。本文擬就西方哲學史上德國古典哲學中的理性主義和非...

高考古典詩詞鑑賞中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詩家寫詩 評論家評詩經常用到的兩個術語,也是我們欣賞古詩詞時必須要掌握的兩個的重點,更是要分辨的兩個難點。比如全國語文高考卷曾考過李白的 春夜洛城聞笛 一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中 折柳 的寓意是什麼?折柳 在這首詩裡就是乙個意象,表達了兩層...

理解和把握數學課程中的核心概念之

理解和把握數學課程中的核心概念之 模型思想 所謂數學模型,就是根據特定的研究目的,採用形式化的數學語言,去抽象 概括地表徵所研究物件 中小學主要指現實問題 的主要特徵 關係所形成的的一種數學結構。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中,為表徵特定的現實問題,用字母 數字及其他數學符號建立起來的代數式 關係式 方程 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