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蒙古族道德觀念的形成教育

2022-12-29 04:33:03 字數 5513 閱讀 5592

連溪摘要蒙古族歷來重視對子女進行道德規範的教育,在蒙古族的傳統觀念中,道德規範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蒙古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觀的不斷推廣,使自身適合於蒙古社會,適合於蒙古人的社會心理和文化背景,從而成為蒙古族民眾能夠接受的倫理思想。本文對蒙古族道德觀念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進行了論述,使更多人了解蒙古族傳統的道德觀念。

關鍵詞:蒙古族;道德觀念;形成教育

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總和。道德教育,就是社會對其成員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道德情操、道德行為、道德境界等諸多方面施加系統的影響,使社會中的個體成員自覺遵守道德行為準則,履行自己對社會和他人應盡的道德義務。蒙古族歷來重視對子女進行道德規範的教育,在蒙古族的傳統觀念中,道德規範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成吉思汗頒布的札撒中就有不少關於這方面格言。例如:「凡子不率父教、弟不率兄教;夫疑其妻、妻忤其夫,男虐待具已聘之女,女慢視已字之男;長者不約束幼者,幼者不受長者約束;高位達官,信用親近,遺棄琉逖;富貴之家,不急公而吝財;若是之人,必至流為匪類,變為叛賊。

家則喪,國則亡,臨敵則遭殃。我嚴加告誡,以防此弊」。蒙古族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了關係到國家穩定安危的程度。

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蒙古族道德觀念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一、蒙古族道德觀念教育的內容

(一)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禮貌待人的教育

蒙古族把生我養我的父母比自己的生命還看得珍貴,永遠忘不了父母的恩德,父母越老子女就越孝敬,父母想要的,想吃的都給滿足,把父母生活的幸福快樂作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蒙古族的這樣的行為和民族心理反過來影響和薰陶子女。蒙古族自古就非常重視對子女進行孝敬父母的教育,而且在古代蒙古族還用法律法規來監督。

「蒙古族對父母表示最大的孝敬,如果子女對父母怠慢無禮,或者在必要時不負贍養的責任,那麼,便有乙個負有特別職責的衙門嚴治這種不孝之罪。」[1]成吉思汗說:「父母是費盡心機養扶了子女,所以子女必須孝敬父母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視對其子女的尊敬長輩,講究禮儀的教育。實際上,蒙古族的尊敬長輩,講究禮儀的教育基本上都在蒙古族的日常家庭生活中體現。比如吃飯時,父母和長輩不入席之前,做晚輩的絕對不能先入席,而且首席座位是父母和長輩的,子女們沒有資格入席首席座位。

還有,子女們把第一碗飯菜用雙手獻給父母和長輩,父母和長輩動筷子之後,子女們才可以開始吃飯。[2]蒙古族諺語中:「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抬舉思慧的人,躲開陰險的人。

」在《元史譯文證補》裡就有「幼者見長者,長者未問,幼者勿先發」的記載。《元史》記載,成吉思汗很欣賞察汗,因為他對長輩彬彬有禮,「脫帽置杖端,跪拜歌舞。」因此,在蒙古族看來除了尊敬自己的父母和長輩以外,還要尊敬鄰里或村里的長輩和年長者。

蒙古族禁忌說長輩的名字,路上遇到長輩年長者就下馬親切的問好讓路。[3]

蒙古族以文明禮貌而聞名,而且蒙古族父母和長輩以這種性格來教育子女,世世代代傳承,因此在蒙古族歷史上世代記載著。蒙古族教育子女平時要愛整潔、說話要和氣,不隨便動人家的東西,不隨便騎人家的馬;不許朝著別人唾吐沫和甩鼻涕,來客人要禮貌待客,要記住客人的長相、穿戴、馬的顏色,鞍具的樣式。如果來了外地不認識的人打聽名時應回答:

「我年齡小,不知道。」或者讓他問大人,見到長者應先下馬,見到**應早些讓路,打獵時不要從**前邊騎馬通過,遇有爭吵之事不要罵人家的父母。[4]對如何講禮貌等問題,成吉思汗談得比較具體。

成吉思汗說:「年輕人與長者談話時,一定要先讓長者講,然後才可以回答問題,更不能搶先說話,要講禮貌。」[5]因此,蒙古族把平時的禮貌作為衡量乙個人是否成才的標準。

(二)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教育

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浪費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的勤儉節約教育也在蒙古族的日常家庭生活中體現著。就吃手扒肉來說,蒙古族把帶肉的骨頭用刀子刮了又刮,吃的乾乾淨淨然後把骨髓也要吸淨,同樣蒙古族吃公尺飯也從來不丟飯粒,而且把碗裡的飯吃的乾乾淨淨不留一粒公尺。

蒙古族把那些吃飯丟飯粒的人,說成連狗都不如的人。除了蒙古族的平民百姓之外,勤儉節約的民族精神在古代蒙元帝王之母的身上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她們不僅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儉樸,嚴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儉樸的生活作風來影響自己的子女們。

據歷史資料記載,元世祖忽必烈的妻子察必皇后在生活上是個極其節儉,很少浪費的人,宮中的貴婦們在她的倡議下,收集用過的弓弦,抽絲織布,她還**利用破舊的皮毛製作地毯。[6]還有伯顏忽都皇后平時也很節儉,不妒忌,動以禮法自持,人們發現她死後所遺留下來的衣物全都破爛不堪。由此我們看得出,傳統蒙古族從**家族到平民百姓都有著勤儉節約的美德。

(三)誠實守信的品德教育

蒙古族在道德教育方面,很重視誠信教育。在成吉思汗的道德教育中,忠義是第一位。在他看來臣民對君主忠誠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違背這個基本水準。

所以他很欣賞那些不顧自己的一切與主子共患難,同命運的忠誠的人,嚴厲懲罰了那些為自己的利益背叛主子出賣主子的不義之人。他認為:「乃蠻國亡後.

忠於職守想把玉璽歸還故主的塔塔統阿是忠誠的人。」[7]在蒙古族培養誠實守信人方面,成吉思汗的嘉言善行深刻地影響著廣大蒙古族民眾。成吉思汗用人的唯一標準是「誠信」,凡是那些不隱瞞實事真相,說真話的人都得到重用。

講誠信是成吉思汗的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人之間講誠信是調節人們言行的乙個重要準則。因此,在蒙古族的眼裡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只要堅持真理,勒勒車也趕上兔子」這是蒙古族教育子女的基本準則。

[8](四)團結互助的教育

自古以來,蒙古族十分重視團結和互助。蒙古族認為:「齊心團結緊密合作,是戰勝困難的保證。

所信讒言相互猜忌,是失敗滅亡的象徵」。蒙古族把祖先的事蹟和遺訓,看作是齊家治國的典範。所以傳統蒙古族對子女進行人與人之間要團結互助的教育。

阿蘭高娃折箭教育子女的故事就是乙個典型的例子:阿蘭高娃把五個兒子叫過來,先讓五個兒子每人折一支箭,五個兒子沒費勁就都折斷了,接著阿蘭高娃把五支箭捆到一起讓五個兒子折,這時五個兒子費了很大勁也沒能折斷。於是,阿蘭高娃用束起來的箭告誡五個兒子必須團結互助。

這個故事到現在還在蒙古族當中流傳著,成了蒙古民族教育子女團結互助的傳統歷史故事。古代蒙古族的各部落都非常重視以本民族的起源和祖輩的光輝業績來教育子女,從而增強本部落民族和本家族的凝聚力。拉施特在《史集》中這樣說道:

「他們都有一種記住自己祖輩**的習慣;他們對每乙個新生的子女說明他們是哪一族的人,就像別的民族說咱們據說是某一氏族的習慣。因為這個原因,他們都知道自己的部落和它的**。除蒙古人外其他部落沒有這樣的習慣」,拉施特還指出,「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記住本民族起源和氏族的習慣。

因為他們和其他部落不一樣,沒有可資訓誡子女的宗教和信仰,所以父母對每乙個新生的子女,都講述祖輩和氏族的情況。」[9]從這方面看得出,傳統蒙古民族把團結互助這個傳統美德看成對子女進行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當時蒙古族的每個家庭都對子女進行團結互助的教育,整個蒙古社會的人們都要求團結互助,團結互助的思想作為當時蒙古民族的特點而受到世人的仰慕。

由於蒙古族的團結互助教育,使古代蒙古社會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團結互助的道德風尚,對蒙古族子女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

蒙古族在長期的游牧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了尊重自然規律,保護大自然以及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蒙古族認為大地是蒙古族的衣食父母,對蒙古族給予了生機的物質條件,所以蒙古族把大自然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尊敬和保護。蒙古族對大自然和諧的對待,蒙古族很清楚的知道只有認識大自然,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嚴酷的大自然中獲得生存機會,正因為蒙古族的這樣的認識和行動,他們世世代代生息在廣闊無邊的大草原上。

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生產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這個綠色屏障,所以蒙古族對子女從小就開始灌輸保護自然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大草原是蒙古族的生產勞動的場所,也是養育蒙古族的衣食之母,所以沒有理由破壞大自然,破壞大自然等於切斷自己的脖子一樣」這是蒙古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就拿燒火取暖來說,蒙古族燒的是牛糞,羊糞和馬糞,而不是去砍伐樹林,即使燒柴也是撿一些幹枝,蒙古族絕不為了燒火而砍伐整個樹林。

燒牛糞,羊糞和馬糞的好處是能淨化草原,保持草原生態環境的良性迴圈。蒙古族在游牧生產生活過程中要經常進行倒牧、輪牧,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逐水草而居。倒牧、輪牧的優越性是給草原提供乙個休養生息和恢復植被的好時機,也防止草原的退化和沙漠化。

蒙古族除了保護水草之外,同樣注意保護野生動物。據載,成吉思汗比較重視圍獵,但他特別反對那些濫捕濫殺行為。因此成吉思汗根據蒙古習慣法,把圍獵時間嚴格限制在冬季,其他時間一律禁獵。

正因為如此,在忽必烈時代才有「地有禁,取有時」,「懷羔時節,孕育之時勿捕」的禁令。[10]這種認識和行為都是長輩們在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影響和教育著後輩們,也提醒著他們每時每刻都要保護自己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認識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蒙古民族的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意識。

蒙古族的傳統環保意識是蒙古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獨特的生產生活的產物,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色彩,而且蒙古族的環境保護意識在當時制約著人們對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在保護草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方面發揮過積極的作用。

二、蒙古族道德觀念教育的方法

(一)以故事育人

以故事育人是蒙古族傳統道德教育的方法之一。蒙古民族有很多反映本民族歷史的故事,蒙古族長輩通過放牧、親人團聚、納涼、睡前等時間,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子女們傳授倫理道德,以達到教育子女的目的。蒙古族有很多流傳很廣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大多數都蘊含著深刻的倫理道德,是全體蒙古族智慧型的結晶。

上文提到的《蒙古秘史》中記載的阿蘭高娃折箭教育五子的故事就是乙個典型的例子,這個故事在蒙古族地區廣泛流傳,成為蒙古族對子女進行團結互助教育的傳統的歷史故事。講故事的教育方法有著自己的特點和好處,這種方法既適合「識字的人」也適合「不識字的人」,蒙古族又結合子女們的年齡和認知特證來進行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的教育,長輩們把歷史故事情節描述的很神秘,從而激發子女們的好奇心,使蒙古族子女們很容易接納。

(二)老年人的教導

蒙古族在部落集會或者宴會上,「年長者都要對年輕人講述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教導叫做老年人的教導,蒙古族自古就有這樣的習慣。」尊敬老人是蒙古族的傳統,部落和家庭裡老年人受到特別的尊重,集會上要聽老年人的教誨,喜事和宴會上給老年人敬酒,聽老年人的祝福語。這樣的集會或宴會每年都舉行一次,請一些擅長教導的老年人到集會或宴會上。

老人主要結合歷史上的人和事物對子女進行熱愛家鄉,保衛家鄉和團結互助等方面的教育。老年人的教導生動而有理,遠遠勝過那些空洞無物的言教,因此蒙古民族所推崇的忠厚誠實,勇敢和知人善任等品德得以傳承。

(三)身傳言教

身傳言教是蒙古族傳統道德教育的典型方法之一,蒙古族對子女進行道德教育時,特別重視通過父母自身的言行來影響、薰陶和教育子女。蒙古族要求子女,父母做到的子女必須要做到,蒙古族家長以自己的榜樣示範作用和言行來對其子女進行教育和影響,使蒙古族子女通過父母的言行舉止逐漸認識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懂得是非,美和醜,善和惡。在蒙古族家裡極少看到家長對子女講大道理的情景,即使是子女犯了一些錯誤,也很少進行嚴格的懲罰。

而且蒙古族家長會給子女反省自己和改正過錯的機會,這種教育客觀上遵循了子女們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身傳言教是蒙古族傳統家庭道德教育中的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蒙古族經常把身傳和言教結合起來,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身傳言教。父母或長輩光言教是沒用的,父母自己的行為更能告訴子女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

尤其是那些理解能力較差,而效仿能力較強的孩子來說,身教優越於言教。蒙古族相信言教和身教結合起來對家庭教育中的巨大的功效。人是最能模仿的高階動物,而且模仿是幼小的孩子認識外部世界和形成行為模式的重要途徑。

父母的言行為子女提供了言行舉止規範要求的物質化的模式,它不僅影響子女的言行,而且影響子女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質的形成。蒙古族是個非常講究禮節、禮貌的民族,禮節、禮貌的形成是在家庭中父母身傳言教,不斷訓練,子女不斷效仿的實踐中培養的。

蒙古族生活習俗

蒙古人的蒙古族在牧業時期住氈房,俗稱 蒙古包 設計簡單,可以拆移,適合游牧生活。牧業轉入農業後多以土木石蓋房,漸次定居,形成村落。蒙古族建房多為坐北面南,以 三 五間居多,忌 四 六間形式,謂 四六不成材 人口多可續建東西耳房。舊時有地位 有官職的人,或建五間瓦房或草房。房間次第,按習慣以西為尊,西...

走進包頭市蒙古族學校

走進嶄新的校園民族文化 參觀我校有感 宋林走進包頭市蒙古族學校,無論是校牆上裝飾的蒙古族特色花紋 教學樓內的文化長廊,還是校園內外蒙漢兩種文字的說明和標識,到處都可以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元素。為了構建具有現代教育氛圍和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學校注重從細微處入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民族文化的薰陶和影響...

蒙古族民俗禮儀測試題試題

一 填空題 30分 1 蒙古族祖先發祥於流域。2 又名鐵木真,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傑出的的家之一。3蒙古民族千百年來,過著的游牧生活,被譽為 4 蒙古族狩獵的方法大致可分為類,即 使用使用使用方法。5 蒙古人把 五種牲畜統稱五畜。6 駱駝被譽為 7 馬頭琴是古老的拉弦樂器因琴頭雕有出名。8和平的標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