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傳統居住習俗及習慣研究

2022-04-26 03:03:04 字數 1260 閱讀 3065

作者:納荷雅

**:《學理論·中》2023年第03期

摘要:自然環境、社會生產力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決定乙個民族居住習俗和習慣的最主要因素。對於蒙古族而言,北方寒冷地區的森林、草原、沙漠是其自先祖入世以來最主要的生活聚居地。

同時由於受其基本生產方式變遷的影響,在由狩獵經濟向游牧經濟轉變的過程中,蒙古族的居住習俗也在不斷地變動中,最終形成具有較強流動性和分散性的帳居形式,而這些帳居形式也成為蒙古族在居住上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居住習俗的主要特點之一。

關鍵詞:蒙古族;居住習俗;蒙古包

中圖分類號:c95 ; 文獻標誌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8-0082-02

千百年來,北方游牧民族一直生長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古老的蒙古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為游牧民族游牧文化的誕生提供了天然的支撐力量,為畜牧業的發展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蒙古族作為蒙古高原上主要的游牧者,由於長期從事游牧經濟,使得其習慣逐水草而居。蓄肉、酸酪、皮革、氈裘、彎廬等在古代蒙古族人的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

受自然環境和游牧經濟的影響,帳幕是古代蒙古人主要的居住形式。這種用棍條和氈子搭造而成的類圓形又類傘狀,頂部開有圓形天窗的建築,這種被古代蒙古人稱作彎廬或氈帳居室建築正是蒙古族居住習俗中頗為亮眼的一點。

一、蒙古包的形成與發展

蒙古包是草原游牧民族在經過長久的歲月變遷和磨鍊後而形成的一種與草原游牧生活相適應的特有建築形式。蒙古包的發展和演變也可以看作是蒙古族習俗和文化的發展歷程。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代蒙古族人多是住在「窩棚」裡的,這種圓形拱頂的且隱蔽性較好的居室建築與其當時以狩獵為主的生產方式頗為相符。

將一顆活樹作為「窩棚」的主要支柱,在支架上覆蓋蘆草、樺樹皮或者獸皮等。製作簡單,便於遺棄是這種簡陋式房屋建築最大的特點。在《蒙古秘史》中也曾對蒙古族先祖當年爭奪獵物而遷徙的歷史做出扼要的敘述。

之後隨著狩獵經濟逐漸被畜牧經濟所替代,「帳篷」也隨之取代了「窩棚」成為游牧先民的主要住室。利用樹枝作為支架,再將毛皮覆蓋在支架上。這種「帳篷」相比「窩棚」拆卸方便,易於搭配,且更為保暖。

而在正式進入畜牧時代之後,「帳篷」居室逐漸演變成了毛氈帳,用羊毛氈覆蓋,狀似天幕。在《呼倫貝爾概要》中曾對這種毛氈帳有所記載,表述說這種毛氈帳頗為適合蒙人游牧時作為居室使用,方便游牧,既可以遮擋風雪,也可以起到防止虎狼襲擊的作用。這種居室在後來也被稱作穹廬,而後世「蒙古包」這個名稱的由來實際是來自於滿族語對「穹廬」的翻譯——「蒙古博」,這裡的「博」後來因發音問題常作「包」。

蒙古包在我國北方民族使用已久,在畜牧業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蒙古地區的蒙古包種類和樣式也在逐漸豐富起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蒙古族生活習俗

蒙古人的蒙古族在牧業時期住氈房,俗稱 蒙古包 設計簡單,可以拆移,適合游牧生活。牧業轉入農業後多以土木石蓋房,漸次定居,形成村落。蒙古族建房多為坐北面南,以 三 五間居多,忌 四 六間形式,謂 四六不成材 人口多可續建東西耳房。舊時有地位 有官職的人,或建五間瓦房或草房。房間次第,按習慣以西為尊,西...

蒙古族的社會習俗對現代北方民族的影響

關鍵詞 蒙古族社會習俗北方民族影響 我國是乙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這些民族有著不同的社會習俗習慣,因此這也使得我國社會習俗文化更加的多元化。其中,蒙古族的社會習俗文化的形成根源無論從社會歷史方面還是從自然發展方面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蘊含的蘊意及其的深刻。蒙古族的社會習俗文化對處於現代化今...

走進包頭市蒙古族學校

走進嶄新的校園民族文化 參觀我校有感 宋林走進包頭市蒙古族學校,無論是校牆上裝飾的蒙古族特色花紋 教學樓內的文化長廊,還是校園內外蒙漢兩種文字的說明和標識,到處都可以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元素。為了構建具有現代教育氛圍和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學校注重從細微處入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民族文化的薰陶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