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生活習俗

2021-03-04 00:00:08 字數 1050 閱讀 9931

蒙古人的蒙古族在牧業時期住氈房,俗稱「蒙古包」,設計簡單,可以拆移,適合游牧生活。牧業轉入農業後多以土木石蓋房,漸次定居,形成村落。

蒙古族建房多為坐北面南,以

三、五間居多,忌

四、六間形式,謂「四六不成材」。人口多可續建東西耳房。舊時有地位、有官職的人,或建五間瓦房或草房。

房間次第,按習慣以西為尊,西為大間,炕搭在南面和西面,俗稱「彎子炕」,人多的可南、西、北連搭,俗稱「錢褡子炕」。按習慣長輩住南炕,晚輩住北炕。五間者東間為子媳居住。

蒙古族蓋新房,還有一樁特殊習俗:新房上蓋那天,村里鄰舍、三親六故全來幫忙並送「粘豆包」或小公尺麵豆包,以示祝賀。上中檁時,請兒女雙全的老人祝頌吉言。

之後由木匠站在中檁上灑酒,然後向東西南三面扔豆包讓人爭搶,以示吉祥。這種風俗,至今仍在沿用。

蒙古族的飲食,在牧業時期,主要以食牛、羊肉為主,兼食小公尺、炒公尺,以乳酪、黃油、奶豆腐為佐。茶以磚茶為主,兼以自製的哈爾乾茶。牧人多以磚茶加些牛奶熬製成奶茶飲用。

到了全農時期,主食以糧穀為主,兼食炒公尺等,以肉蛋為鋪,將各種蔬菜烹製成各種炒菜食用。

蒙古族人喜以「粘豆包」蘸葷油、紅糖食用。「牛犢子湯」也是蒙族人愛吃的風味食品。舊時當自家母牛生犢時,全家吃這種食品,以表喜慶和祝願六畜興旺,由此命名。

其做法是將和成的蕎面趕成薄片,切成小方塊,在開水中煮熟撈出,與和好的芝麻糊攪勻即可。「蒙古餡餅」是縣境久負盛名的風味食品,其色、香、味、形俱佳,是招待貴賓的美饌。最初,蒙古餡餅用蕎面做原料,民間幹烙水煎;後轉入王公貴族府第,改用黃油、大豆油煎製,牛、羊肉做餡,現在普遍用白面做原料,牛、羊、豬肉做餡或「三鮮餡」(海公尺、雞蛋、韭菜),用豆油煎製,成為城鄉各族人民喜愛的食品。

蒙古人喜喝紅茶,先以茶待客,在沏茶上是有講究的,從不把自己先沏成的茶倒給客人,定要重新衝沏,俗語說「來客必沏茶」。

蒙古人的服飾,最具特色的是傳統的「蒙古袍」。牧民一般穿大袍,系腰帶,挎荷包、煙袋、腰刀、火鐮袋、褡褳等。顏色以紫、藍為多,少數為青色。

男女均愛穿帶大襟的長袍。男人外罩「馬褂」,穿布靴,靴臉上繡雲彩花紋,系腰帶;婦女穿長袍,外罩坎肩,穿長褲,頭裹包巾,已婚婦女習紮紅腿帶。衣服的領口、袖口、褲角、衣邊均以彩條鑲邊,鞋臉上繡花。

蒙古族傳統居住習俗及習慣研究

作者 納荷雅 學理論 中 2015年第03期 摘要 自然環境 社會生產力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決定乙個民族居住習俗和習慣的最主要因素。對於蒙古族而言,北方寒冷地區的森林 草原 沙漠是其自先祖入世以來最主要的生活聚居地。同時由於受其基本生產方式變遷的影響,在由狩獵經濟向游牧經濟轉變的過程中,蒙古族的居住...

蒙古族的社會習俗對現代北方民族的影響

關鍵詞 蒙古族社會習俗北方民族影響 我國是乙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這些民族有著不同的社會習俗習慣,因此這也使得我國社會習俗文化更加的多元化。其中,蒙古族的社會習俗文化的形成根源無論從社會歷史方面還是從自然發展方面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蘊含的蘊意及其的深刻。蒙古族的社會習俗文化對處於現代化今...

走進包頭市蒙古族學校

走進嶄新的校園民族文化 參觀我校有感 宋林走進包頭市蒙古族學校,無論是校牆上裝飾的蒙古族特色花紋 教學樓內的文化長廊,還是校園內外蒙漢兩種文字的說明和標識,到處都可以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元素。為了構建具有現代教育氛圍和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學校注重從細微處入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民族文化的薰陶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