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跡教案

2022-12-27 13:27:01 字數 3074 閱讀 8505

一、預習檢查

⒈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字形。

覷【qù】 倏【shū】 砌【qì】 嫉【jì】 酥【sū】 窗【chuāng】

款【kuǎn】 盈【yíng】 嫋【niǎo】 傻【shǎ】 仰【yǎng】

杴【xiān】 掬【jū】

⒉ 作者簡介:

賈平凹,當代作家,原名賈平娃。陝西丹鳳人。賈平凹早期的**描寫新時期西北農村,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變革,視野開闊,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蘊,富於地域風土特色,格調清新雋永,明麗自然。

後期則開始向空靈的意韻發展,並**都市中人的生存狀態。

二、課文匯入

自古以來,人們就借月亮表達對祖國,對故鄉,對遠方的親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節這天晚上,人們追尋著月亮,欣賞著月亮。由此也有了很多詠月或借月抒懷的詩詞歌賦,大家又哪些關於「月」的詩詞積累呢?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欣賞了同學們積累的關於「月」的美好詩句,下面我們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裡的那個中秋節的晚上,一起去尋找月亮,欣賞月光下的美景吧!

三、教學步驟

⒈ 提問:文章圍繞月亮寫了那幾件事情呢?

明確: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線索就是「月」。

⒉ 提問:學生仔細默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蹤跡,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麼樣的不同呢。

明確:穿衣鏡上(3)→院子裡(5)→酒杯裡(24)→小河裡(28)→眼睛裡(30)

鏡中月白道兒→半圓→滿盈→沒了月形

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

杯中月小小的滿圓、可憐兒樣

水中月銀光、多

眼中月小小的、多

⒊ 提問:作者寫月亮,為什麼要寫鏡子、寫杯子、寫院子、寫小河,怎麼不直接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這裡用的什麼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化實為虛。寫月跡,就怕寫得太空靈。

作者很巧妙地避過了這一點。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憑藉穿衣鏡、院子、酒杯、河水、眼睛這乙個又乙個實體,空靈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現出了實實在在的月跡。

⒋ 提問:在尋月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心理情緒有怎樣的變化呢?(盡量從文中找尋表現人物心理情緒變化的詞語)

明確:——鏡中月亮由圓而虧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聽說月中有樹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樣漂亮,三妹便覺得月亮僅屬於她,大家由「羨慕」而「嫉妒」,不由得「爭執了起來」。

聽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並沒有走」,大家「越發覺得奇了」。

——河中尋月,眼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麼多的」,一番議論之後,大家「都覺得滿足」。

⒌ 提問:這些孩子們心理的變化過程表現出了什麼呢?

明確:——因一時的不了解而產生的失望之情反襯了孩子們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

強烈好奇心。

——因不能擁有月亮而產生的嫉妒和爭執,反襯出孩子們爭強好勝的心理。

——大家「越發覺得奇了」同樣表現了孩子們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強烈好奇心。

——認識到月亮「是屬於我們的,每個人的」都「覺得滿足」,沒有乙個人想獨佔月亮,只要大家都擁有就好,表現了童心的純潔美好。

⒍ 提問:在孩子們尋月的過程中,奶奶這個人物是不可忽略的,那奶奶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呢?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①乙個對生活充滿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導孩子關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調解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並把孩子心靈不斷帶進新的高尚境地。

作用:沒有奶奶這個人物形象,就沒有孩童的尋月、議月,就沒有孩童心靈的昇華。

【——講故事的奶奶其實業在關注著月亮。是她首先提醒「月亮出來了」,讓孩子們看月亮;

——月亮出來後,是奶奶要求孩子們「快去尋找月吧」

——是奶奶告訴孩子們為月亮而「爭執」時,是奶奶給每人倒一杯酒,讓孩子們從院內尋到院外,見到水中月,眼中月。】

⒎ 提問:文中所寫的月亮是孩童們眼中的月亮,你能舉例說明嗎?

明確:★鏡中看月,寫月亮「是長了腿的」,「先是乙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

院中望月,寫月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月亮正在頭頂,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清清晰晰看見裡面有了什麼東西」等等。

這裡寫的都是最基本的關於月的形狀和色彩的感覺,不知道名稱便不使用名詞術語,擬人化的感覺更顯然符合孩童的感覺特點。

★從孩童的感覺來寫:「倏忽間,哪兒……癢癢的感覺」。

⒏ 提問:這篇文章與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麼顯著的不同?

明確: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常以月亮的圓缺比擬人世的盛衰,抒發傷感亂離、期盼團聚的思想感情。本文的不同就在於通過月亮抒發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作品的感情基調是溫馨融洽、積極向上的。

⒐ 提問: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①「月亮是我所要的」,「月亮是個好」。②「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明確:①孩子「所要的」就是美好的事物,月亮在這裡就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的象徵,妹妹所說的「月亮是個好」更是一語中的,點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化身。

印章,泛指圖章。在**的檔案上蓋上印章,表明檔案確由**發出;在個人的字畫書刊上蓋上印章,表明屬於自己所有;在條據或證明材料上蓋上印章,表明自己對條據或證明材料內容負責。總之,印章起著證明的作用。

月亮「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那麼天空就是乙個巨幅的紙頁,紙頁上的作品為「我」所有,「我」是天空的主人,「我」對天空的一切負責。我們是月亮的主人,我們是天空的主人,我們擁有天空,我們擁有宇宙。

四、作業布置

⒈ 蒐集描寫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詩歌,詞,故事,做一期手抄報。

⒉ 找出描寫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讀一讀,背一背。

24 《月跡》教案含教學反思

24 月跡 教學目標 1 學習課文借景抒情的寫法,通過拓展閱讀進一步強化此寫作方法並能使之應用。2 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教學重難點 1 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軌跡。2 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探索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1.我們曾經讀過許多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唱過許...

《月跡》教學反思

月跡 是賈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很有韻味,真實與虛幻相結合,有一種恬淡,乾淨以至純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顆純潔無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有些隱晦朦朧,文章又挺長,一是抓住關鍵字句和關鍵段落進行賞析,進而 文章的主旨。二是品味語言。首先在預習展示環節,通過對學過的有關月的詩歌的複習和月亮...

《月跡》教學實踐反思報告楊愛軍

2.合理利用課程教學資源,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所理的課程資源包括老師 學生 教科書 課外資料 教學 等一切資源。當然,其中最主要,也是發揮最大作用的還是教師和學生。本課我著重解決的重難點有兩個 一是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在尋月過程中我們的心理變化過程 二是要理解兩句寓意深遠的話 月亮是個好 和 天上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