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第三講中國傳統經濟和科技文化

2022-12-27 06:33:05 字數 4223 閱讀 6868

第三講中國傳統經濟和科技文化

一、傳統農耕經濟的文化特徵

㈠農耕經濟的型別和特點

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形態,主體是農業。

中國傳統農業可分為兩大基本型別:旱作農業和稻作農業。

北方→溫帶→黑壤→旱作農業→麥類;

南方→**帶→黏性土壤→稻作農業→水稻類。

種植技術和管理都有很大不同,但從文化觀念、文化意識上有很大共同性,兩者都是我國的經濟基礎。

其共同的文化特性體現在3個方面:

1、重視灌溉

灌溉是所有農業得以發展的前提,重視水利的背後是集體合作的觀念,注重集體,注重協作。

2、注重節氣

不同節氣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很具體,晚稻必須在立秋之前種下去。

二十四節氣在中國很早就有研究,bc137年的《淮南子》是完整記載一年內所有節氣劃分和特點的文獻。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根據太陽、地球和月亮運動的位置劃分,共24個時段(立春、雨水、驚蟄等)。

在重要的節氣舉行祭祀儀式,告示天下,24節氣背後反映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重視農耕經驗的總結

中國歷代重視對農業生產的總結,儲存在歷代的農書裡,中國有一套專門的農書體系。

漢代專門的農書、最早的農書是崔寔《四民月令》、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唐代陸龜蒙《耒耜經》、南宋陳旉《農書》、元代王禎《農書》、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清代張履祥《古農書》。

四種思想:

⑴統籌水土利用:農業生產必定符合、利用規律。

⑵協調農業生產各環節的關係:各環節是銜接的。

⑶荒政思想:農業生產不可能年年豐收,在豐收的時候要想到荒年時。

⑷人力勝天:把握規律、利用規律。

㈡農耕經濟文化形態

農耕經濟的文化心態反映不僅僅是農耕經濟,也反映了整個社會民眾的文化心態。

最突出的有3個方面:

1、天時地利人勤的重農心態:

對自然條件的利用和人的有為。重農首先尊重農業規律,其次利用規律,然後發揮人的有為。

2、以農業為本的經濟心態:

把農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正常形態,其它經濟活動作為社會經濟的附屬或非正常形態,因而有普遍重農輕商的社會心態。世人認為無商不奸,商人認為無奸不商。

3、精打細算、知足節用的生活心態:

傳統農業是低效率的,無法完全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因而人們講知足,不要求吃得飽、吃得好,只要有吃的。節儉的背後體現了我國傳統農業長期未能滿足社會需求,只有知足節儉,社會才能持續下去。

「節儉」在古代是只要自己活下去就行,但現在節儉多是指不要浪費。

從整個大的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

先秦時期:傳統商業的產生階段

漢唐時期:傳統商業的發展階段,

表現為城市消費商業發展、競爭,本質反映城市對農村經濟的剝削,阻礙農業的發展,影響農村經濟正常發展。

宋代以後:商業的產業化發展即商品。

二、傳統商業文化

1、特點:

城市不僅僅是商品的消費地,還是商品的生產地和商品的中轉站地,城鄉之間的商業是互動的,意味著地區之間的產品交流日益活躍(流通中將使用價值轉化為交換價值),促進了商業的專業化和經濟結構的調整。

中國傳統經濟是以家庭生產和經營為單位,小規模的自給自足的形態。

商業對外來文化的影響:

⑴地區之間日益頻繁的商貿交易活動也伴隨著地區之間文化交流與融合,這意味著商業交流也在推動著中國文化大一統的形成。行商、坐商

⑵對外**的發展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載體和形式。

如朝貢**在歷史上很多,外國的貨物朝貢,回賜的商品價值高於帶來的**,後來對外來人進行文化的同化,外來人回國後宣傳,因而對外**大發展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載體和形式。宋代早期,朝貢**

2、商業活動模式和經營意識

⑴活動模式:比較普遍的主要有市、墟、集、會。

①市:固定的商貿集聚形式。依附在聚落裡邊,進行聚落的物品交換,往往在公共場所進行,最初的市場在公共場所如井邊進行,故稱「市井」。

後來,重心移到城市,城市成了商品的聚集地,稱為「市」。

早期的市場是封閉的,唐宋以後,市突破空間限制,形成商業街道,稱為「街市」。

②墟:南方農村定期**的形式,湖南、江西南部、廣東等地,一般有三日墟逢三成墟,隔十天一期。還有隔

二、三天的墟,一般週期越短商品交換越活躍,如今在廣西仍能看到墟

③集:北方農村定期**的形式,集分大、小集(大集規模大,小集一般分布在周邊農村,規模小)。

④會:跟宗教、民間節日或民俗活動結合的**活動,也是定期的,一年就幾次,現在已經大多變成了文化活動,如燈會、廟會。

⑵經營意識:

方式多樣:市聲(叫賣)、商幌、牌匾、字型大小(具有延續性,時間越久信度越高)、廣告(演藝活動、書插頁等形式)等。

傳統的都是實物展示,經營方式主要在唐宋以後出現,**作為貨幣,明代才開始出現。

三、傳統手工業文化

唐代以前,官營手工業佔主導規模大,很嚴,如鹽鐵官營、軍械等,唐以後,民營手工業佔主導。宋後,鹽鐵專營性質不一樣,安排進行。

1、從發展形態來看

⑴古代早期民間手工業是以家庭副業的形式存在,小農經濟的附屬形式。

⑵唐宋以後,民間手工業朝專業化發展,成為小農家庭的主體,如家庭作坊。當生產全由僱傭者來完成時,家庭作坊成為手工工場(明清時期)種類繁多,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紡織業、陶瓷業、造紙業、印刷業、造船業等。

2、從文化角度看,手工業中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強烈的技術性,突出體現在三方面:

⑴手工業傳說

中國有大量圍繞手工業展開的傳說,如能工巧匠魯班,最典型的是黃帝,是整個行業的創造者,反映出中國歷史上英雄化的特點,但由此帶來的是手工業個體化、不利於手工技術的推廣等弊端。

⑵豐富的手工技藝

中國手工業技藝具有很強的經驗性,所以無法推廣,缺少理論,不能變成技術。

3、發達的手工行業組織

歷史上,中國手工行業組織出現在唐宋時期,最初由**組織,後變成手工業者自發的組織,目的是協調關係,明清時期又成了政治控制機器。增稅、增工都是由組織負責,與西歐行會組織不一樣。西歐的行會組織完全是民間組織,既是生產組織,又是社會組織,而中國的行會組織一直都是經濟組織。

中國傳統手工業組織(中國傳統社會的縮影),有3個特點

⑴祖師崇拜:具體實施體現行業裡的等級關係;

⑵師徒相稱:同一行業的組織裡,不是徒弟,不會傳授,內部又是封閉的;

⑶行業禁忌:有的話不能說,有些事不能做,其背後也是一種身份認同,不同行業是不同的人。

四、傳統科技文化

1、傳統科技成就

最有成就的是天文學、數學、醫學等中國的傳統科技在明中期以後被西方趕超。

標誌:四大發明,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對整個世界文明發展產生了影響。

造紙術:西漢(絲絮紙,原料廉價、韌度大、易儲存)發明,經東漢蔡倫改造後,全國推廣,過程漫長,唐時紙才成為社會書寫的主要工具,也開始往外傳播,日本、朝鮮→8世紀阿拉伯、西亞→12世紀歐洲,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

印刷術:中晚唐時期興起,宋代在全國範圍內普及,中國歷史上用的印刷術大的改革——雕版印刷,傳播過程中不斷改進,如傳到朝鮮為木活字,到歐洲為鉛活字,對歐洲近代化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0世紀,我們從歐洲引進活字印刷。

火藥:推測至少唐代已經發明,只有在唐宋時期用於生產、軍事領域,後來進入生活領域。

指南針:戰國出現,宋代用於航海。在唐末到明前期主要運用於看風水。

2、傳統科技文化的特點與侷限

⑴特點 ①實用性:基於社會發展的需要產生的,但又導致科技理論的研究出現嚴重不足;

②經驗性:在實踐中通過對經驗的總結得出來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使社會傳播受到很大的限制,極大地限制了科技創新、傳播;

③個體性:傳統科技是零散的,是某個領域的乙個方面,不完整,是個人去掌握的,而不是群體,是點,而不是全體。中國傳統科技很發達,但沒有傳統的學科,是在斷斷續續地重複。

宋元以前領先於世界,宋元以後完全被拋棄在後面。

⑵侷限①自身的侷限

②也與社會環境有關,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a.傳統思想的束縛:中國傳統思想是高度的人本化、制度化、倫理化,關注人的道德與行為規範,但對於自然的規範不夠關注。

如儒家的思想中對於自然的探索幾乎無人,多持一種排斥的態度,對一些技術性的東西稱為「淫技」。

b.自然經濟和小農生產方式束縛:一方面,自然經濟有穩定性和封閉性,不利於科技傳播;另一方面,小農生產不需要多少的科技含量,而需要技巧(經驗),人們很少去追求一些理論方面的東西。

c.傳統教育的束縛:中國古代教育重點是品德教育和思想引導,目標是教人「做人」,而生產技術、可是很少被列入教育的範疇,該教育下的知識分子缺乏科技知識,又有甚者對科技持有一種排斥、藐視的態度,尤其在宋代之後。

d.君主**的束縛政治:中國歷代政治對科技採取歧視和壓制政策,科技無法取得獨立地位,科技發明得不到承認,科技發明傳播受限。「愚民」政策。

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 與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 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 最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國傳統觀念文化之源,它影響著古代各家各派思想文化的發展與精神方向,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清代學人編撰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評價說 易 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其天文 地理 樂律 兵法 韻學 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 易 以為說...

中國傳統文化

佛教文化 說起中國這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我們首先要感嘆的就是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國作為四大古國中至今依然蓬勃發展的國家,她的繁榮昌盛一部分就歸因於這經久不衰的文化。首先了解一下什麼叫文化?所謂文化就是在人類所處的環境中由自己造就的那一部分,即知識 信仰 藝術 道德 風俗等非自然存在而是...

中國傳統文化

解讀 道德經 中的自由思想 內容提要 道德經 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系統論集,闡述了老子的宇宙觀 政治觀和認識論。道 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基本範疇。老子認為 道 是宇宙的本源。道生萬物,卻生而不宰,任萬物自然發展。老子是乙個無神論者,道 不是神,不是絕對精神,而是實在。老子眼中的宇宙是乙個沒有主宰者的自然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