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常識》講義

2021-04-03 15:08:47 字數 3820 閱讀 7378

學期: 2010 年下半年

講課教師: 馮學強

課程性質: 公共選修課

第一講天文曆法

一、天文

(一)七政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來稱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又合稱為五緯。以下是五星的古稱或別稱:

金星:古曰明星,又稱太白、啟明、長庚。

木星:古名歲星,或簡稱歲。古人認為歲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乙個特定的星空區域,並用以紀年。

水星:又名辰星;火星:古名熒惑;土星:古名鎮星或填星。

【附】關於「周」、「星期」和「禮拜」的來歷

1. 「周」和「星期」的來歷、傳播路線及名稱的演變

2. 「禮拜」的來歷和演變

(二)二十八宿與四象

古人觀測日月五星的執行是以恆星為背景的。經過長期的觀測,古人選擇了黃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座標,稱為「二十八宿」。

同時,古人又把二十八宿配在東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聯絡起來想象成四種動物的形象,叫做「四象」,即東方蒼龍、北方玄武(龜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具體如下: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二十八宿的作用:① 以恆星(二十八宿)為背景觀測日月五星的執行;

用以測定歲時季節的觀測物件。

(三)三垣與北斗

「三垣」是星空分割槽的概念。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黃河流域常見的北天上空,以北極星為標準,集合周圍其他各星,合為一區,名叫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張翼軫以北的星區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鬥以北的星區是天市垣。

北斗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古人把這七星聯絡起來想象成古代舀酒的鬥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鬥身,玉衡、開陽、搖光組成斗柄,叫做「杓」。

北斗七星屬於西方所謂的大熊座。

北斗的作用:辨方向、定季節。

(四)十二次與分野

古人為了說明日月五星執行和節氣的變換,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成十二個等分,叫做十二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為標誌。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廣狹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訖界限不能和宿與宿的分界一致,有些宿是跨屬於相鄰的兩個次的。

十二次的名稱與二十八宿的分配如下:(1)星紀(鬥牛女);(2)玄枵(女虛危);(3)諏觜(危室壁奎);(4)降婁(奎婁胃);(5)大樑(胃昴畢);(6)實沈(畢觜參井);(7)鶉首(井鬼柳);(8)鶉火(柳星張);(9)鶉尾(張翼軫);(10)壽星(軫角亢氐);(11)大火(氐房心尾);(12)析木(尾箕鬥)。

十二次的作用:① 用來指示一年四季太陽所在的位置,以說明節氣的變換;② 用來說明歲星每年執行所到的位置,並據以紀年。

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根據地上的區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地上的州國,使它們互相對應,這就是「分野」。

古人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為了觀察所謂「 祥」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凶,是一種迷信的觀念。

二、曆法

(一)日、月、年的概念

古人最容易觀測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以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週期(朔、上弦月、望、下弦月、晦)為一「月」。

「年」的概念,最初是由莊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說文》:「年,谷熟也。」禾穀成熟的週期即是寒來暑往的週期,即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也就是太陽年。

(二)古代的曆法

我國的舊曆,以月亮的乙個朔望週期為乙個月,這是陰曆(月亮稱為「太陰」)。陰曆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各30天,6個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但乙個太陽年約為365日,比12個陰曆月約多11日。

因為太陽年與季節的週期變化有密切的關係,而掌握季節變化的規律對於農業生產非常重要,所以為了符合太陽年的週期,我國古代創制了陰陽合曆,主要方法就是設定閏月。

閏月設定的演變過程:三年一閏→五年兩閏→十九年七閏

放置閏月的時間:起初置閏無定製。商周時一般將閏月放在年終,稱為「十三月」;有時則一年兩閏,所以有「十四月」。

春秋以後沒有一年兩閏的情況了。漢初沿習秦制,以十月為歲首,所以閏月置於九月之後,稱為「後九月」。後來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與節氣有關(閏月無中氣)。

附:關於夏曆、週曆及我國古代著名的曆法

(三)季節和節氣

我國古代是農業國,對季節和節氣非常重視。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時(兩季),後來曆法逐漸精密,由春秋二時再分出冬夏二時,所以現在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後來又按夏曆十二個月依次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古人把周歲365日平分為24個節氣,以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最初只有12個節氣,後來又增加12個中氣,這樣平均每個月有1個節氣,1個中氣,全年共24個氣(統稱節氣)。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中;驚蟄是二月節,春分是二月中,節氣和中氣相間,其餘依次順推。

季節和節氣系統的完備過程:二時→四季→四季+二分二至→十二節→二十四節氣

【附】1. 二十四節氣名稱

2.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四)記錄時間的法則

1.紀日:干支紀日、特定稱謂紀日

2.紀時:(1)根據天色分時段:旦——清晨,明——黎明;隅中——將近中午,中日——中午,昃日——下午,昏——黃昏,夕——晚上,人定——夜半。

(2)以地支紀時:每個時辰等於現代兩小時。後來又把每個時辰細分為初、正。

附:地支紀時與現代紀時對照

3.紀月:(1)通常以序數為紀;(2)特定名稱表示月份;(3)以地支配十二個月的「月建」法;(4)後來又以天乾配地支紀月。

4.紀年:(1)最初按王公即位的年次紀年;(2)漢武帝開始用年號紀年;(3)星歲紀年法;(4)干支紀年法。

第二講歷史概要行政區劃

一、中國歷史概要

【說明】

1. 十六國:在我國北方先後建立的封建政權,包括:

漢(前趙304—329)、成(成漢304-349)、前涼、(314-376)後趙(魏319-351)、前燕(337-370)、前秦(350-394)、後燕(384-407)、後秦(384-417)、西秦(385-431)、後涼(386-403)、南涼(397-414)、北涼(397-439)、南燕(398-410)、西涼(400-421)、北燕(407-436)、夏(407-431)。

2. 五代:指後梁(907-923)、後唐(923-936)、後晉(936-946)、後漢(947-950)、後周(951-960)。

3. 十國:幾乎與五代先後並列的十個小朝廷,有:

吳(902-937)、前蜀(903-925)、吳越(907-978)、楚(907-951)、閩(909-945)、南漢(917-971)、荊南(南平924-963)、後蜀(934-965)、南唐(937-975)、北漢(951-979)。

4.元朝: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於2023年建國。2023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2023年滅南宋。

【附】1. 中國歷史朝代歌訣

① 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亂幽幽;秦漢三國晉統一,

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② 炎黃虞夏商,周到戰國亡。秦朝並六國,嬴政稱始皇。

楚漢鴻溝界,最後屬劉邦。西漢孕新莽,東漢遷洛陽。

末年黃巾出,三國各稱王。西晉變東晉,遷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國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國,南朝宋齊梁。

南陳被隋滅,楊廣輸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則天皇。

殘皇有五代,伶官舞后莊。華歆分十國,北宋滅南唐。

金國俘二帝,南宋到餘杭。蒙主稱大汗,最後被明亡。

明到崇禎帝,大順立闖王。金田太平國,時適清道光。

九傳至光緒,維新有康梁。換位至宣統,**廢末皇。

五四風雨驟,建國存新綱。抗日反內戰,五星紅旗揚。

中國傳統文化常識

十二生肖 中國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年齡稱謂 襁褓 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 指2 3歲的兒童 垂髫 指幼年兒童 又叫 總角 豆蔻 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 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 指男子二十歲 又 弱冠 而立之年 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 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 指五十...

中國傳統文化常識集錦

十二生肖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年齡稱謂 01 襁褓 未滿周歲的嬰兒 02 孩提 指2 3歲的兒童 03 垂髫 指幼年兒童 又叫 總角 04 豆蔻 指女子十三歲 05 及笄 指女子十五歲 06 加冠 指男子二十歲 又 弱冠 07 而立之年 指三十歲 ...

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 與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 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 最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國傳統觀念文化之源,它影響著古代各家各派思想文化的發展與精神方向,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清代學人編撰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評價說 易 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其天文 地理 樂律 兵法 韻學 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 易 以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