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唐五代文學緒論

2022-12-23 11:15:02 字數 5028 閱讀 6392

(公元581—960年)

公元581年,北周丞相楊堅受禪登基,隋朝建立。589年,隋統一中國,結束了二百七十餘年南北**的政治局面。但隋朝只維持了三十七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達到頂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元氣大傷,迅速由盛轉衰,一蹶不振。907年,唐朝滅亡,形成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中國又進入了乙個大**的歷史時期。

直到960年北宋建立。

隋朝只維持了三十七年,文學成就不高。五代紛亂,文學除詞以外無多大成就。因此,隋唐五代文學重點在唐文學。

從世界文學藝術發展看,如果說古希臘藝術代表奴隸社會藝術高峰,十九世紀西歐與**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代表資本主義社會文學的高峰,那麼唐文學,就代表了封建社會文學的高峰。唐文學可謂百花齊放,詩歌、散文、**都得到很大發展,同時還興起了詞和變文這兩種文學形式。//

一、唐代文學繁榮的原因

(一)開放的文化環境

文化環境對文學的影響是最深遠,最直接的。可從以下方面分析。

1. 唐朝國力的強盛,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環境。

唐文學的繁榮,與唐代社會發展有密切聯絡。初唐到盛唐一段時期,唐朝先後打敗了東西突厥,勢力範圍在開元天寶間達到頂峰。曾沿邊設立六個都護府(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北庭、單于),勢力範圍,北到蒙古,東到朝鮮半島,西到中亞,南到印度支那,幅員遼闊,也是當時世界上國力最強盛的政權。

//唐朝建立不久,經濟就從隋末的大破壞中恢復過來,並迅速得到發展,至天寶中上公升達於頂點。均田制,即按丁分田,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實行租庸調法,即受田男丁每年應繳納一定分額之租(穀物)、調(布帛絲麻)和服一定時期的徭役(庸)。

這些措施一方面限制了大地主兼併土地,另一方面刺激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唐人鄭綮(唐昭宗時宰相)《開天傳信記》(蒐集社會傳說、故事以及神異傳聞32條,所記玄宗在藩邸生活、出巡上黨、東封泰山以及喜好樂舞等資料,有一定參考價值)雲:

左右藏庫,財物山積,不可勝較。四方豐稔(音忍),百姓殷富。管戶一千餘萬,公尺一斗

三、四文。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國富民豐,天下太平)

又杜甫《憶昔》詩其二雲: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公尺流脂粟公尺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這都說明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國力的強大,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環境。//

2.文化相容與文化政策的寬鬆對文學產生積極影響

唐朝立國者對文化採取相容政策,沒有民族歧視。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這種想法跟唐統治者的出身是有關係的,李氏皇族是乙個鮮卑化了的漢人家族,李淵母親姓獨孤,李世民母親姓紇豆陵,皇后姓長孫,都是鮮卑姓氏,所以李氏家族有鮮卑血統。不僅如此,這個家族長期居住北方,北方是胡漢文化融合地帶,自然也就受到胡文化影響。比如,唐人婚姻習俗受鮮卑族影響,婚禮主要儀式在女方家舉行。

受少數民族男女觀念影響,唐代男女較為平等,夫死可以再嫁,沒有森嚴的貞操觀。從著裝看,唐朝婦女喜歡穿**,因為唐朝統治者有少數民族血統,崇尚武力,並且社會風氣開放,女子參加社會活動機會多,穿**方便,而且**裹身,更能凸現出女性身體的曲線美。唐代最有代表性的兩位女性—武則天和太平公主,就很喜歡**。

這都是胡族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

此外,整個唐代,廣泛接受外來文化影響,從文學藝術到生活趣味,甚至風俗習慣。由於大量外族移民入住,商業往來,宗教傳播,西域各國的文化、習俗也廣泛影響著長安、洛陽、揚州等大都會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這些地區,從飲食、衣著、樂舞到生活趣味,均雜取中西。

//中外文化交流,胡漢文化交融,形成了開放的社會風氣。這種開放的社會風氣對文學發展有何意義呢?社會風氣開放意義:文學題材的拓展,文學趣味、文學風格的多樣化。

另外,社會風氣開放,人們的創造力才會強,才敢說話。比如,唐明皇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是唐代文人比較關注的題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是一種讚美的態度,認為李楊值得同情,歌頌這種生死不渝的愛情。而李商隱《馬嵬》雲: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說可憐玄宗當了四十多年天子,楊貴妃都不能夠像平常人家的女兒一樣,享受愛情婚姻的幸福。帶有批判性態度,認為唐明皇為保全自己,在馬嵬驛把楊貴妃勒死,這種帝妃之愛成了宮廷鬥爭的犧牲品。

兩部作品,乙個讚美,乙個批判,而李楊是唐朝統治者,他們的故事能在本朝被人們隨便演繹,可見唐朝文禁不嚴,所以文人思想開放自由,也就能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到了宋朝,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講,「唐人歌詩,其於先世及當時事,直詞詠寄,略無隱避。至宮禁嬖暱,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覆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今之詩人不敢爾也。

」意思是,唐朝的詩人,沒有太多忌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甚至是宮闈私生活,也可暢談,朝廷不會怪罪。「今之詩人」,指宋代詩人,說宋代相比較而言,對文化控制就很強,對文人的約束也非常嚴格,比如蘇軾寫了一首詩:「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凌雲未要奇。

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這首詩是寫給錢塘秀才王復的,當時王覆在鄉間行醫,懸壺濟世,口碑甚好。王復家庭院中有兩棵高大的古檜。

兩棵檜樹相對挺立,不僅樹幹聳入雲天,根也直伸地下,在九泉處毫無彎曲。當然,只有潛伏地下的蟄龍才能知道。詩以檜喻人,讚美表裡如

一、光明磊落的品格。本來寫樹根直,卻被說成用蟄龍含沙射影,諷刺皇上,搞出乙個烏台詩案,蘇軾差點掉腦袋。這樣的社會環境,必定使文人噤若寒蟬,有了忌諱,文學創作水平當然上不去。

所以文化政策的寬鬆帶給了唐文學積極的影響。//

3. 南北文化交融,促成理想文學風貌的形成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與文化環境差異頗大,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學面貌也各不相同。春秋戰國時期北風與南騷的不同,即是明證。自晉室南渡,南北方長期對峙,在不同的政治環境、地域環境、文化環境下,南方與北方的文學,形成了不同的風貌與特徵。

魏徵《隋書文學傳序》說:「江左宮商發越,貴於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

理深者便於時用,文華者宜於歌詠。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即指出了南北文學的不同面貌。

自隋統一之後,南北政治上的對峙被打破。政治上的一統,也帶來了文化交流與融合趨勢的加快,南北的文風也在逐步的融合。南朝清麗、纖巧、柔弱的文風,與北朝剛勁、粗獷、樸實的文風相結合,為一種既優美又剛健的新文風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魏徵《隋書文學傳序》中所說的「若能擢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正是這樣一種理想的文學風貌。而唐代詩人經過近百年的探索,終於將南北文風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中國詩歌最成熟的典範。

//4.統治階級的提倡與重視,特別是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大大刺激文人創作的熱情,有利於文學風氣的形成。

唐代的統治者都非常喜愛文學,他們除了親自創作詩歌外,對文人的創作也加以獎勵、提倡。唐太宗在作秦王時,於武德四年打敗王世充後,就開設文學館,置文學學士。後又開設弘文館,招延學士,編纂文書,唱和吟詠。

高宗武後時期,詩壇上的文藝活動更加繁榮,在武后的倡導下,以上官婉兒為中心,在宮廷形成了乙個「文藝沙龍」。計有功《唐詩紀事》載:「武后遊龍門,命群宦賦詩,先成賜以錦袍。

左史東方虯詩成,拜賜坐未安,宋之問詩後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就奪錦袍衣之。」唐玄宗是乙個風流天子,不但對詩歌愛好,而且對其他藝術門類,如演唱、**也非常在行,曾設立「皇家梨園」,稱歌伎為「皇家梨園**」。

代宗皇帝也非常重視文學,王維死後,他曾關心王維的詩集編纂工作。宣宗曾寫詩悼念白居易,等等。

另外,唐代的統治者,為了擴大統治基礎,以科舉取士。唐代的科舉取士,打破了門閥世族壟斷政權的局面,各階層的才智之士都可通過考試登高位,施展抱負。特別是下層的士人通過寒窗苦讀之後,紛紛參加科舉,以期爭取躋身於統治者的行列。

這就使文化在更大的社會範圍內得到普及,文化層次大大提高。作家隊伍由以前的貴族擴大到了下層知識分子,為文學的創作輸入了新鮮血液。另外,唐代實行詩賦取士的科舉考試制度,為適應時勢,應試者不得不把注意力投向詩賦文章,因而形成了士人們普遍學詩作賦的風氣。

在應考試卷中也不乏名篇佳句。唐代天寶年間的錢起在《省試湘靈鼓瑟》詩中寫道:「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何能如此妙手偶得?

特別是當士子們金榜題名時或名落孫山時的感慨之作,多是文學中的精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的酬唱之作;「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深沉苦吟都因科舉而滋生。再有,「溫卷」「行卷」之風盛行。

統治階級對於文學的愛好與提倡以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對當時文學風氣的形成,應該說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5. 唐人恢巨集的氣度和對待不同文化的相容心理,創造了有利於文化繁榮的環境。史學、書法、繪畫、雕塑、**、舞蹈都有很大發展,對文學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由於國力強大,唐代士人有著恢巨集的胸懷、氣度、抱負與強烈的進取精神。他們中不少人,往往自信與狂傲,集於一身。如李白,自比管、謝,要立蓋世之功,然後像范蠡那樣,功成身退,「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

」(《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祖詠等,無不如此。「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騏麟閣,入朝明光宮。

」(高適《塞下曲》)「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岑參《銀磧山西館》)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少小雖非投筆吏,**還欲請長纓。

」(祖詠《望薊門》)唐代士人功名心特重,安史亂後,雖有所變化,漸至晚唐而漸見纖弱,但積極入世的總趨勢並未改變。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學上來,便是文學(特別是詩)中的昂揚情調。//

唐人恢巨集的胸懷氣度與對待不同文化的相容心態,創造了有利於文化繁榮的環境。史學、書法、繪畫、**、舞蹈都有很大的發展。為文學的繁榮提供了發展的環境和創作素材。

史學,反映一種求實的思想傾向。這種思想傾向,與文**流的發展同步。初唐的文**流,逐步向反偽飾、求真情的方向發展,並從此一步步擺脫南朝文風的影響。

唐代書法名家輩出,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張旭、懷素等,他們的書法風格昂揚向上,自由縱恣。這種精神風貌在盛唐詩中,特別是李白詩歌中有著很好的體現。唐代繪畫,在我國繪畫史上也進入乙個新時期,其中的山水畫對山水田園詩的完善有著深遠的影響。

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唐人詠畫、題畫詩,《全唐詩》中著錄了189首。唐代詩畫交融滲透,相互影響。繪畫不僅成為詩的題材,也影響著詩歌的藝術表現技巧。

唐代的舞蹈、**藝術極為繁榮。**、舞蹈向來是文學創作的催產素。沒有樂舞的發展就不會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杜甫的《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等名篇。

這些作品對樂聲與舞姿的精妙描寫,充分說明唐代樂舞的高度繁榮為唐詩表現領域的拓展,帶來了十分深刻影響。//

隋唐五代服裝

隋唐五代是中國傳統服飾習俗急驟變革和豐富發展的時代,呈現出絢麗多彩的面貌。中國傳統服飾之隋唐五代服飾 隋朝於公元589年重新統一中國,秦漢時期的中國傳統服飾制度逐漸得到恢復。隋朝將 日月 星辰 等紋飾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從此 肩挑日月,揹負星辰 成為後世歷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公元618年,唐代建立...

第二部分魏晉至隋唐五代部分試題

一 填空 1.曹操的 短歌行 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之句引自古代詩集 2.建安七子中年輩最長者為其創作 體氣高妙,有過人者 書信體散文寫得最好,代表作為 與曹公論盛孝章書 3.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為三首。4諡魏文帝,有 魏文帝集 其成就在詩歌上,價值最高的是現存最為完整的燕歌行 5....

第五代時間的管理

第一講時間的統計 時間管理這門課程也可以稱作優先管理。這門課程非常普遍,已經延續了四代,現在講的是第五代時間管理。第五代時間管理的意義在於使我們實現個人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還能夠享受更加舒適的生活。關於時間的統計 1.人生的時間統計 絕大多數人的一生在庸庸碌碌中度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已經對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