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專題十文言文閱讀質量檢 二

2022-12-21 04:54:02 字數 4589 閱讀 1472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政教,故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黨庠、遂序、國學之法立乎其中。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

其服習必於仁義,而所學必皆盡其材。一日取以備公卿大夫百執事之選,則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備選者,其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不待閱習而後能者也。

後世無井田之法,而學亦或存或廢。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復皆出於學。而學之士群居族處,為師**之位者,講章句、課文本而已。

至其陵夷之久,則四方之學者廢,而為廟以祀孔子於天下。蓋廟之作出於學廢,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頗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當此之時,學稍稍立於天下矣。猶曰:

「州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於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學,而為孔子廟如故。廟又壞不治。

令劉君在中言於州,使民出錢,將修而作之,未及為而去。後林君肇至,則曰:「古之所以為學者,吾不得而見,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

雖然,吾之人民於此不可以無教。」即因民錢作孔子廟,而治其四旁,為學舍講堂其中,帥縣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為之師,而興於學。

林君固賢令,而慈溪小邑,無珍產淫貨以來四方遊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也。無游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

而吾所見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隱君子,其學行宜為人師者也。夫以小邑得賢令,又得宜為人師者為之師,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進美茂易成之材,雖拘於法,限於勢,不得盡如古之所為,吾固信其教化之將行而風俗之成也。

夫教化可以美風俗,雖然,必久而後至於善。而今之吏,其勢不能以久也。吾雖喜且幸其將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於是本其意以告來者。

(節選自王安石《慈溪縣學記》)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素:平素

b.講章句、課文本而已課:抄寫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革:改變

d.故其俗一而不雜一:純一

解析:課:按規定的內容和分量學習或教授。

答案:b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b.

c. d.

解析:a項,前者為副詞「才」;後者為連詞,「卻、竟」。b項,都是表承接關係的連詞,「就」。

c項,前者可譯為「憑藉」;後者可譯為「趁機」。d項,前者為連詞,表目的關係;後者為介詞,「用」。

答案:b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學校學習而明白治國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為官吏的後備人選。

b.各地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廟,是後世官辦學校被廢的原因之一。

c.為了當地人民的教化,慈溪縣令在維修孔廟時建學舍的舉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縣有許多資質很好的人,通過學校的培養,他們容易成為國家可用之才。

解析:b項,顛倒了因果關係。原文說的是「至其陵夷之久,則四方之學者廢,而為廟以祀孔子於天下。蓋廟之作出於學廢,而近世之法然也」。

答案:b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復皆出於學。

譯文(2)吾雖喜且幸其將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於是本其意以告來者。

譯文答案:(1)大概用來治理國家的人,不再都從學校中產生。

(2)我雖然為它即將推行而感到高興並且慶幸,但又擔心那些後來的人不能繼承我(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我)推究它的意義來告訴後來的人。

參考譯文:

國家一天都不能沒有刑賞與教化,所以,學校也一天都不能沒有。古時候把天下的田地用井田制來管理,而鄉里的學校、國家的學校的制度在這基礎上建立了起來。這樣,士大夫們早晚看到的聽到的,無外乎是些用來治理國家的方法。

他們熟悉的內容一定是仁義道德,所學的知識也一定都能夠在實際工作中得到展示。忽然有一天,要是被選去擔任公卿、大夫等各級**,那麼他們的才能、品行都已經是事先確定了的。那些被選做後備**的人,他們施展的也都是平時的所見所聞罷了,不用等到訓練演習後才能夠做好。

後世沒有實行井田制,而學校也有的儲存下來有的廢棄了。大概用來治理國家的人,不再都從學校中產生。求學的人聚居在一起,那些當老師做學生的,也只是談些文字,講講章法而已。

國家衰敗時間長了,各地的學校也被廢棄了,人們就興建廟宇來祭祀孔子。大概廟宇的興建緣於學校被廢棄,近代的情況也是這樣吧。

現在皇帝在位多年了,他很重視整頓法紀,並且改變了近些年來那些不正確的做法。在這個時候,學校漸漸地在全國各地興辦了起來。不過,還是規定:

「乙個州的學生滿兩百人,才能夠辦學校。」在這個時候,慈溪的士人還不能在學校讀書,人們依舊修建孔廟。隨後,孔廟又被毀壞了,沒有被修復。

縣令劉在中先生向州官說,讓百姓出錢,打算修復孔廟,但沒來得及辦這件事就離任了。之後,林肇來到此地,他說:「古代興辦學校的原因,我無法弄懂,但他們辦學校的方法我不能不遵循。

既然這樣,我的百姓在這裡不可以沒有教育。」於是就利用百姓的錢興建了孔子廟,並且整理廟宇四周,在那裡修建校舍講堂,帶領全縣的子弟,請杜醇先生擔任他們的老師,興辦學校。

林先生本來是賢能的縣令,慈溪是個小地方,沒有珍貴的物產、奢侈工巧的物品吸引各地遊民商販來此。田地、桑樹這些東西,可以自給自足,沒有水災旱災的憂患。沒有遊民商販,所以這裡的風俗單純而不蕪雜;能夠自給自足,所以人們不會輕易觸犯刑律,容易治理。

我看到的這裡的士人,也大多英俊有才華,容易成功。杜先生,是越地的隱士,他的學識與品行均可做人們的老師。憑藉乙個小縣城,得到賢明的縣令,又得到適合擔任人們教師的人做學校的老師,來純化容易治理的風俗,從而培養英俊有才華的容易成才的學子,雖然受到法律的制約、形勢的限制,不能夠完全像古代那樣去做,但我堅信,這裡的教育一定會成功,良好的社會風氣一定能夠形成。

教育可以美化風俗,即使這樣,也一定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而現在的縣令,看情形是不能夠長久做下去的。我雖然為它即將推行而感到高興並且慶幸,但又擔心那些後來的人不能繼承我(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我)推究它的意義來告訴後來的人。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送何太虛北游序

(元)吳澄

士可以遊乎?「不出戶,知天下」,何以游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適周而問禮,在齊而聞韶,自衛復歸於魯,而後雅、頌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齊、不衛也,則猶有未問之禮,未聞之韶,未得所之雅、頌也。上智且然,而況其下者乎?

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則彼謂不出戶而能知者,非歟?曰:彼老氏意也。

老氏之學,治身心而外天下國家者也,而吾聖人之學不如是。聖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注]而已。若夫山川風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數、前言往行,非博其聞見於外,雖上智亦何能悉知也。

故寡聞寡見,不免孤陋之譏。取友者,一鄉未足,而之一國;一國未足,而之天下;猶以天下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淵明所以欲尋聖賢遺跡於中都也。

然則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後之遊者,或異乎是。方其出而遊乎上國也,奔趨乎爵祿之府,伺候乎權勢之門,搖尾而乞憐,脅肩而取媚,以僥倖於寸進。及其既得之,而游於四方也,豈有意於行吾志哉!

豈有意於稱吾職哉!苟可以奪攘其人,盈厭吾欲,囊橐既充,則陽陽而去爾。是故昔之遊者為道,後之遊者為利。

游則同,而所以遊者不同。

余於何弟太虛之遊,惡得無言乎哉!太虛以穎敏之資,刻厲之學,善書工詩,綴文研經,修於己,不求知於人,三十餘年矣。口未嘗談爵祿,目未嘗睹權勢,一旦而忽有萬里之遊,此人之所怪而餘獨知其心也。

世之士,操筆僅記姓名,則曰:「吾能書!」屬辭稍協聲韻,則曰:

「吾能詩!」言語布置,粗如往時所謂舉子業,則曰:「吾能文!

」闔門稱雄,矜己自大,醯甕之雞、坎井之蛙,蓋不知甕外之天、井外之海為何如,挾其所已能,自謂足以終吾身、沒吾世而無憾。夫如是又焉用遊!太虛肯如是哉?

書必鐘、王,詩必陶、韋,文不柳、韓、班、馬不止也。此太虛今日之所以遊也。

澄所逮事之祖母,太虛之從祖姑也。故謂余為兄,餘謂之為弟雲。

(選自《四部叢刊》本《國朝之類》卷三十四有刪改)

[注]  衷:善。彝:常,即規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賜予的好善的本性。

1.下列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夫子,上智也,適周而問禮適:到……去

b.豈有意於稱吾職哉稱:符合

c.盈厭吾欲,囊橐既充厭:通「饜」,滿足

d.闔門稱雄,矜己自大矜:莊重

解析:矜:誇耀。

答案:d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 b.

c. d.

解析: c項均為介詞,前者表目的,可譯為「為了」,後者表物件,可譯為「向,對」;a項均相當於介詞「於」,可譯為「在」;b項均為副詞,都可譯為「尚且」,表讓步關係;d項均為疑問代詞,可譯為「**,怎麼」。

答案:c

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勸遊贈序。作者借何太虛出遊一事闡釋了遊與學的關係,強調了開拓見聞擴大生活領域對人的認識的積極作用。

b.作者雖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國家」的老氏之學,但明確指出讀書人要行萬里路,「博其聞見於外」,才能開闊視野,廣其學識。

c.作者強烈批評了在遊歷上的兩種錯誤傾向:一是游於權門,求取官職;二是得官後以在官場之名出遊,以搜刮錢財為目的。

解析:b項「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國家』的老氏之學」在文中無依據。

答案:b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取友者,一鄉未足,而之一國;一國未足,而之天下;猶以天下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譯文

第二部分專題文言文名句默寫

第二部分語文積累與運用 專題一古詩文默寫 三 16篇文言文名句默寫 七年級 上 1.論語 十二章 1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2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3 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踰矩。4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7 知之...

第二部分專題九

考綱原文呈現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理 主幹知識 1.決策者工業區位選擇的一般分析思路 2.工業區位分析方法的三原則 1 綜合性原則 綜合思維 全...

第二部分專題一第二節鞏固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王公神道碑銘 歐陽修公諱旦,字子明,大名莘人也。公少好學,有文。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及第,為大理評事。右諫議大夫趙昌言參知政事,公以婿避嫌,求解職。太宗嘉之,改禮部郎中。公為人嚴重,能任大事,避遠權勢,不可乾以私,由是真宗益知其賢。錢若水名能知人,常稱公曰 真宰相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