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看孩子,讓孩子體會民主平等

2022-12-16 01:36:04 字數 4840 閱讀 4819

陶燕老師:你怕我嗎?孩子:不怕!老師:那你怕誰呢?孩子:誰都不怕。老師:為什麼?

孩子:人和人都一樣,幹嘛要誰怕誰呢?

這是我偶爾聽到的一段師生對話,卻給了我意料之外的答案。平等這個道理,究竟是誰教給了誰呢?

在今天,重讀陶行知先生的文集,再次感悟先生那蘊意深遠的教育思想,再談「民主平等」,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我認為,「民主」除了要求我們「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走下講台為學生上課」,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寬容理解。教師應學會寬容學生的錯誤和過失,寬容學生一時沒有取得的很大的進步。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一、用「民主和平等」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

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我不敢想象,乙個學生如果牴觸、排斥老師,這樣的教育還有什麼意義!理想、和諧的師生關係就要做到使學生感到有話想對老師說,有事想請老師做,有困難想請老師幫忙的良好氛圍。

有一位老師曾對學生做過這樣的調查:你心裡最隱秘的話,你最想對誰說?結果,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表示願意告訴老師。

為此,有許多老師感到很困惑:我為他們費盡心力,恨不得傾其所有,到頭來,卻連信任都得不到。但是試想一下:

你是否尊重學生、熱愛學生;你是否態度和藹、語言親切;你是否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期望帶給學生,把愛心留給學生;你是否平等對待,真心實意;你是否尊重、理解、寬容學生?以此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並在長期的師生交往中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與愛護。

1.坦誠相對,促進師生關係。

在我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教育」對於我來說,就像理想而熠熠生輝。許多老教師都會為我與學生之間的「沒大沒小」而感到我「縱容」了他們。簡單地說,我的學生都不「怕」我。

雖然在和他們的相處過程中,我偶爾會忍不住想「**」,但自己堅持每一件和孩子們有關的事情都和他們商量,多聽聽他們的意見並認真考慮;多和學生聊天,不在他們的背後做「小動作」,甚至讓他們直呼我的名字。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自己要說話,也讓別人說話,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讓別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

自己要吃飯,

也讓別人吃飯,最好是大家有飯吃。自己要安全,也讓別人安全,最好是大家平安。自己要長進,也讓別人長進,最好是大家共同長進」。

許久之後,孩子們懂得自己處理問題、自己制定班級計畫、自己搞活動,並且,也學會了做每件事情都去徵求別人(包括老師)的意見,也真正的明白了「尊重」的含義。許多孩子文思敏捷,才情雋逸奔放。

2.聊天對話,加強情感交流。

聊天是一種很直接的交流方式,它有著筆談所無法企及的表情、動作,使得對話雙方的心靈更加直白地碰撞,學生對老師會產生一種親近感和仰慕感,有助於師生關係的發展,也很容易為雙方所接受。但聊天時也應注重幾點,一要口出和言。親切的話語總是讓人百聽不厭,在與學生交流時盡量以朋友的口吻去交流,切忌以師道尊嚴自居,更不能口出惡言,使學生有口難開。

二要講究策略。在聊天前應理清思路,不要在聊天時,言語含糊,表達不清,對於有些很直接的問題應該有的放矢,一針見血,以免避重就輕。對於某些敏感的話題不宜直入主題,應從學生的學習狀況或其它話題入手,以免學生三緘其口,沉默以對。

記得開學第一天上午,班裡其他學生都來校報名了,只有靈沒有來。我心裡著急,中午吃好飯就來到他家了解情況。家裡只有他和奶奶,他一看見我就低下了頭。

通過了解,我得知他父母離異多年,他隨父親,可父親常年在外,從不照顧孩子。僅靠爺爺奶奶照顧他,老人收入微薄,根本付不出孩子的學費,所以遲遲沒來報名。看著靈哭紅的眼睛,我翻開他的作業本,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他的作業全部完成了,而且字跡端正,正確率高。

這孩子上學期學習很不自覺,經常不做作業。於是,我激動地表揚了他的自覺和進步,隻字不提他沒來報名的事,並告訴他學費我可以幫他墊付。他的眼神由失望轉為驚訝,再轉為興奮,並表示下學期要好好表現。

現在他真的大有轉變,每次作業都能認真完成,學習也更加主動了。

與孩子談心,和他們分享喜樂與哀愁,變「師生關係」為「朋友關係」。在這種「朋友」的關係之下,他無須在課堂上拘泥不安,也無須在課後戰戰兢兢。這樣,學生的希望之火才有可能真正被點燃,從而激起他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慾望。

3.角色互換,加深彼此了解。

教師和學生因其角色不同,導致看人,想問題的方法不一樣。角色的互換,可以為雙方帶來嶄新的體驗的同時,還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認同意識,更能融洽雙方的關係。在教學上,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給課文劃定目標,分析重點,一起**感興趣的話題。

一方面可以活躍氣氛,調動思維,另一方面還可以調動師生的互動關係,使師生關係在學習中得到健康發展。在活動課

上,教師更應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想做的事,發揚民主,倡導合作精神,發揮團體的力量,培養凝聚力。

我在教學中通常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扮演教師角色,進行知識傳授或是方法指導。教學《小數的乘法》一課時,我故意把51.2×0.8的結果寫成409.

6,請「小老師」們幫我提提意見,學生們小手如林,學生濤說「老師,你的計算沒有問題,只是你的小數點定位有問題。因數一共有兩位小數,積應該也有兩位小數。」學生強說:

「老師你太粗心了,下次可要改啊!」我高興得說:「看來我要向你們學習啦!

」鼓勵學生對老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評價,不僅可以優化教學效果,而且有助於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激勵學生做課堂的小主人,培養學生「不唯上,不唯師」的創新風格。

二、用「民主和平等」點燃學生的智慧型之花。

陶行知說:「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是民主。當然在不民主的條件下,創造力也有所表現,那僅僅是少數,而且不能充分發揮其天才。

但如果要大量開發創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做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這樣的大事。」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大部分老師是盡職盡力的,但他們堅持「知識本位」的理念,求正確率,「恨鐵不成鋼」,甚至責備學生。

1.挖掘學生優點,激勵學生自尊。

君在三年級的時候,調皮搗蛋,經常不完成作業。他的語文老師沒少向君的父親告狀,他總是屢教不改,還產生了嚴重的牴觸情緒。可他卻對數學和科學特別感興趣,經常纏著我有問不完的問題。

他告訴我,在科學課上,他製作的乙個火箭因其「貌醜」受到大家的嘲笑,但老師卻予以了「高度」評價,因此他信心大增,立志成為一名科學家。相反,珍的境遇卻大不一樣,她所煩惱的是因為數學期末考試只有六十幾分,為此,她不得不聽從母親的命令,放棄了她所鍾愛的體育訓練。

這兩個孩子的境遇,讓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話,他說:真正的民主教育,應達到各盡所能,各學所需,各教所知,各得其所的理想。

確實,教育不是死守語數理化,那樣只會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禁錮了想象和創新,挫傷了創造的激情。而「真正的教育者要像愛迪生的母親那樣寬容愛迪生,在愛迪生被開除回家的時候,把地下室讓給他去做實驗;我們像利波老闆那樣寬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鋪子裡做徒弟,訂書訂得最慢,但是利波了解他是一面讀書一面訂書,終於讓法拉第在電學上造成非凡的功績。」

2.創設教學情境,培養民主意識。

時代在改變,學習的主體也在改變,那麼作為教育的實施者教師本身也必須與時俱進,我們不能只侷限於「傳道授業解惑」,我們更應注重如何讓學生

更好地去學,這就需要創設良好教學情境。如何來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習慾望。

故事是學生最喜愛的文學樣式之一,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受到強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蘊藏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教育學生的任用。

如在數學活動課教學高斯求和公式時,先講高斯小時候的故事,年紀小小的他做1+2+3++98+99+100時不急於盲做,而是努力思考,終於又對又快地算了出來,使老師也十分驚奇。正是因為他從小愛動腦筋,後來成了著名的大數學家,然後教師引導學生也要多動腦筋,想一想有什麼簡便的方法,也做乙個聰明的小高斯,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學生都活躍起來,積極思考,不久也找到了規律。又如在教學「圓周率」時穿**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不僅讓學生加深對圓周率的認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乙個好的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能使學生主動地融入問題中,積極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也能夠化解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

(2)、創設問題情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形成不是自發的,而是教師為把學生引入積極的思維狀態而有目的的設定的。

思維自疑問和好奇開始,思維始於疑問,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點。由於學生**性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充滿問題的情境,教師要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認知矛盾」,產生問題,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憤」境界,這樣學生的**意識就會孕育而生。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先複習能被2和5整除數的特徵。

接著寫出乙個數36,問「這個數能被3整除嗎?」再出示31497問學生能被3整除嗎?怎樣看出來?

由於受知識遷移的影響,學生認為個位是3、6、9的數都能被3整除,然後就讓學生報個位是3、6、9的數字,通過口算學生發現有的數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這樣使學生陷入自相矛盾的境界。接著又出示個位不是3、6、9的數字:21、45、107、459、1572讓學生找能被3整除的數,學生又發現個位是0、1、2、4、5、7、8的數有的是3的倍數,有的不是3的倍數,這時追問:

那麼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到底是什麼呢?」這樣正反兩叩使學生認識到老辦法不行,追求新知識的願望勃然而起。整堂課由於教師善於用問題創設情境,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學得興趣盎然,不僅掌握了知識,還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

我想說,現代教育是一種指向人的教育,而每乙個生命的發展又是不平衡的,承認差異,挖掘潛能是每乙個教師的職責。求全責備、扼殺熱情的教育是失敗的。而這種行為,更顯現出教師的自私。

孩子的天空遠比我們看到的更為廣闊;孩子的心靈也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豐富。不要對孩子說「不要」、「不能」、「不可以」而要用寬容的態度去對待、啟發、引導、發展兒童:在教學過程中要用深情的語言讚美他們的進步;在生活中,用鼓勵的語言評價他們的發明和創新,要積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和體驗成功的喜悅。

也許,在每一次失敗和過失的背後,閃耀的就是智慧型的火花。

平等地對待學生不僅指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所有的學生,也指教師和學生保持平等的地位。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學生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學生,為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

蹲下來和孩子講話

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家長對孩子大聲地呵斥 你怎麼連這都不知道。快點過來,聽到沒有?這樣的事在我自己身上也時有發生,我們做父母的往往認為這樣居高臨下,命令式的語調能體現自己的威嚴,能讓孩子更聽話。可是你試過另外一種方法嗎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無論是在自己 親戚 朋友家裡還是在公共場合,當你要對孩子說什麼的時...

「蹲下來」為孩子指路

11月25日星期天晴 嫦娥穿的是白衣服 初冬的晚上,我和爸爸一起跑步。光禿禿的樹杈,霧濛濛的樹林。深藍色高遠的天空中,有乙個圓圓的月亮。爸爸問 月亮上住著誰呀?我說 嫦娥。爸爸 還住著誰呀?我搖搖頭。爸爸說 還有乙個和嫦娥做伴的小白兔,它的工作就是用玉杵搗藥。過了一會兒,爸爸又問 你知道嫦娥穿什麼衣...

蹲下來和孩子交流讀後感

馬克 吐溫說 人的一生只有乙個童年。這樣乙個僅有的 寶貴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呢?與孩子最親近 相處最多的是父母,我們會給與他們什麼樣的童年呢?王璐的 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一下子就吸引了既身為母親又身為教師的我。書中的事例啟示我們,必須意識到孩子是乙個平等獨立的個體,去尊重孩子,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和孩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