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鑑定學重點總結

2022-11-28 01:12:03 字數 6127 閱讀 2019

一、中藥鑑定學的定義:研究和鑑定中藥的品種和質量,制訂中藥質量標準,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應用學科

二、中藥鑑定學的研究方法和內容是:在繼承祖國醫藥學遺產和傳統鑑別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知識、方法和技術,系統地整理和研究中藥的歷史、**、品種形態、性狀、顯微特徵、理化鑑別、檢查、含量測定等,建立規範化的質量標準以及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三、中藥鑑定學的研究物件:中藥。中藥包括:中藥材、飲片和中成藥。

四、中藥鑑定學的任務是

1、考證和整理中藥品種,發掘祖國藥學遺產

2、鑑定中藥真偽優劣,確保中藥質量

3、研究和制定中藥規範化質量標準

4、尋找和擴大新藥源

五、中藥品種與質量的關係:中藥的品種問題直接關係到中藥的質量,品種正確是保證中藥質量的前提。

六、造成中藥品種混亂和複雜的原因:

1、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現象普遍存在

2、本草記載不祥,造成後世品種混亂

3、有的品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品種發生了變遷

4、一藥多基原情況較為普遍

七、解決中藥品種混亂和複雜問題及發掘祖國藥學遺產的途徑:

1、通過對中藥商品調查和中藥資源普查,結合本草考證,明確**和主流品種,力求達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2、研究不同歷史時期藥物品種的變遷情況,正確繼承古人藥材生產和用藥經驗

3、開展古方藥物的品種考證

4、對一些道地藥材進行品種考證

5、本草考證有助於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

6、通過本草考證與現今藥材品種調查相結合,能糾正歷史的錯誤,發掘出新品種

八、中藥真偽優劣、**與偽品的含義:真、偽、優、劣即指中藥品種的真假和質量的好壞。「真」,即**,凡是國家藥品標準所收載的中藥均為**;「偽」,即偽品,凡是不符合國家藥品標準規定中藥的品種以及非藥品冒充中藥或以它種藥品冒充**的均為偽品。

「優」,即質量優良,是指符合國家藥品標準質量規定的各項指標的中藥;「劣」,即劣藥,是指不符合國家藥品質量規定的中藥

中藥材出現偽品、混淆品或摻偽品的原因:

1、誤種、誤採、誤收、誤售、誤用

2、一些名稱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種之間產生混亂。

3、個別人有意造假,以假充真

九、影響中藥質量的因素:

1、栽培條件

2、採收加工

3、產地

4、貯藏時間

5、運輸

6、非藥用部位超標

7、人為參假

8、個別藥材經提取部分成分後再流入市場

中藥質量的優劣主要取決於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質的含量。對中藥質量的科學評價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穩定性、安全性為指標

對中藥質量的評價方法有:藥效學、免疫活性、化學模式識別結合藥效學、質紋圖譜等方法

目前《中國藥典》對中成藥鑑定常用的鑑別方法是:顯微鑑定

十、制定中藥規範化質量標準的原則和要求:制定質量標準應充分體現「安全有效、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原則。中藥質量標準包括中藥材、飲片和中成藥的質量標準,要求中藥的**和處方要固定,採收加工、炮製方法和生產工藝要固定,臨床療效要確定,對有害物質要限量檢查,對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質群有定性鑑別和含量測定等

十一、我國中藥資源和資源保護的基本情況

1、中藥的資源包括藥用植物、動物和礦物資源

2、傳統中藥約1200種,其中常用中藥約500種,民族藥1500~2000種

3、全國的道地藥材有約200種:四川(黃連、附子、川芎);雲南(三七);甘肅(當歸、大黃);寧夏(枸杞子);內蒙古(黃芪);吉林(鹿茸、人參);遼寧(細辛、五味子);山西(黨參);河南(地黃、牛膝);山東(北沙參、金銀花);江蘇(薄荷);安徽(牡丹皮);浙江(玄參、浙貝母);福建(澤瀉);廣東(砂仁);廣西(蛤蚧)

4、資源保護:2002年發布《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中藥材gap),並從2023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大力發展優質道地藥材生產及野生珍稀或瀕危動植物藥材野生變家種、家養,可使中藥資源永續利用

十二、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途徑:

1、進行全國性藥源普查,尋找新的中藥資源

2、根據生物的親緣關係尋找新藥源

3、從民族藥或民間藥中尋找新藥源

4、以有效成分為線索,尋找和擴大新藥源。

5、以藥理篩選結合臨床療效尋找和擴大新藥源

6、從古本草中尋找或探索老藥新用途

7、以新技術、新方法擴大新藥源

十三、歷代主要本草著作

十四、近代中藥鑑定學的發展:2023年趙燏黃、徐伯鋆等編著了我國第一本《生藥學》上編,葉三多2023年編寫《生藥學》下編

1、中醫學院的建立和中醫鑑定學的誕生

我國在2023年建立了四所中醫學院。2023年開始,各學校相繼成立了中藥系。2023年就開設了具有中藥特色的《中藥材鑑定學》。《中藥鑑定學》教材先後已出版了五次。

2、國家為中藥鑑定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近50年來《中國藥典》先後出版了七版。

3、中藥鑑定研究方法和技術不斷提高:

(1)本草考證

(2)基原鑑定

(3)性狀鑑定

(4)顯微鑑定

(5)理化鑑定

十五、中藥的採收

1、採收與中藥質量的關係:(1)中藥品質的好壞,決定於有效物質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質的高低與產地、採收時間、採收方法有著密切關係(2)確定適宜的採收期,必須把有效成分的累積動態與藥用部位的產量變化結合起來考慮。

2、各類中藥的一般採收原則(以植物藥為例):

①根及根莖類:秋、冬季採收。

②莖木類:秋、冬季採。

③皮類:春末夏初採收。

④葉類: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採。

⑤花:含苞待放時或在花初開時採收或花盛開時採。

⑥果實類: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時採收;種子類:在果實成熟時採收。⑦全草類:在莖葉茂盛時採割。

十六、中藥的產地加工

1、中藥產地加工的目的

(1)促使鮮藥材乾燥,

(2)符合醫療應用要求和商品規格,

(3)以保證藥材質量

(4)便於包裝、貯藏、運輸。

要求:達到形體完整,含水分適度、色澤好、香氣散失少、不變味、有效物質損失少

2、常見的加工方法有:

①揀、洗:新鮮藥材去泥沙雜質技非藥用部位

②切片:大的根及根莖、堅硬的藤木類和肉質的果實類趁鮮切成快片,以利乾燥

③蒸、煮、燙

④薰硫:使藥材色澤潔白,防止霉變,如山藥、白芷、川貝母

⑤發汗:藥材在加工中為了促使變色,增強氣味或減少刺激性,有利於乾燥,常將藥材堆積放置,使其發熱,「回潮」,內部水分向外揮散,稱為發汗。如厚朴、杜仲、玄參、續斷、茯苓

⑥乾燥:目的:除去新鮮藥材中大量水分、避免發霉、變色、蟲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和破壞,保證藥材質量,利於貯藏。

方法:(曬乾、烘乾、陰乾),《中國藥典》規定如下:凡烘乾、曬乾、陰乾均可的,用「乾燥」表示;不宜用較高溫度烘乾的,則用「曬乾」或「低溫乾燥」表示(不超過60c);烘乾、曬乾均不適宜的,用「陰乾」或「曬乾」表示

十七、中藥的貯藏

中藥貯藏中常見的變質現象:①蟲蛀②生霉③變色④走油:指某些含油藥材在儲藏不當時油分向外溢位,或藥材在受潮、變色、變質後表面呈現油樣物質的變化稱為「走油」(如柏子仁、麥冬、天冬、枸杞)

2007年執業藥師考試考點彙總與解析-中藥鑑定學

☆☆☆☆☆考點1:中藥真偽優劣的鑑定

中藥的真、偽、優、劣,即指中藥品種的真假和質量的好壞。「真」,即**,凡是國家藥品標準所收載的中藥均為**;「偽」,即偽品,凡是不符合國家藥品標準規定中藥的品種以及以非藥品冒充中藥或以他種藥品冒充**的均為偽品。「優」,即質量優良,是指符合國家藥品標準質量規定的各項指標的中藥;「劣」,即劣藥,是指不符合國家藥品標準質量規定的中藥。

1.中藥材及飲片的鑑定

(1)誤種、誤採、誤收、誤售、誤用。如種大黃時誤種為藏邊大黃、河套大黃;將金錢草(過路黃)誤採為風寒草(聚花過路黃)。

(2)一些名稱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種之間產生混亂。

(3)個別人有意作假,以假充真。

2.影響中藥質量的主要因素

(1)栽培條件:栽培條件不當,黃芪木質化程度增高,栽培的防風分枝等。

(2)採收加工:不同的採收期和不同的加工方法,使有效成分的種類或含量不同。如茵陳藥典規定有兩個採收期,春季幼苗高6~10cm時或秋季花蕾長成時採收,前者稱「綿茵陳」,後者稱「茵陳蒿」。

金銀花採用陰乾、曬乾和蒸後曬乾,綠原酸的含量不同,以蒸曬法加工者含量高。

(3)產地:同種藥材,產地不同,質量不盡相同。

(4)貯藏時間:如荊芥的揮發油含量隨貯藏時間的延長而減少;新鮮細辛的鎮咳作用強,當貯存6個月後則無鎮咳作用。

(5)運輸:運輸中如受到有害物質汙染,必然影響質量。

(6)非藥用部位超標。

(7)人為摻假。

(8)個別藥材經提取部分成分後再流入市場。

☆☆☆☆考點2:尋找和擴大新藥源

1.中藥的資源:包括藥用植物、動物和礦物資源。又分為天然中藥資源和人工栽培或飼養的藥用植物、動物資源。

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表明:我國現有中藥資源達12807種,在這些種類中,傳統中藥約1200種,其中常用中藥約500餘種,民族藥1500~2000種,其餘為民間草藥。許多藥材在特定的生產區域,由於適宜的氣候、土壤、水質和多年來優良的種植方法,使其優質而高產,療效卓著,且產銷歷史悠久,稱為道地藥材。

據初步統計,全國的道地藥材約有200種。如四川的黃連、附子、川芎,雲南的三七,甘肅的當歸、大黃,寧夏的枸杞子,內蒙古的黃芪,吉林的鹿茸、人參,遼寧的細辛、五味子,山西的黨參,河南的地黃、牛膝,山東的北沙參、金銀花,江蘇的薄荷,安徽的牡丹皮,浙江的玄參、浙貝母,福建的澤瀉,廣東的砂仁,廣西的蛤蚧等都是歷史悠久、全國著名的道地藥材,有的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2.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方法:(1)進行全國性藥源普查,尋找新的中藥資源。(2)根據生物的親緣關係尋找新藥源。

(3)從民族藥或民間藥中尋找新藥源。(4)以有效成分為線索,尋找和擴大新藥源。(5)以藥理篩選結合臨床療效尋找和擴大新藥源。

(6)從古本草中尋找或探索老藥新用途。(7)以新技術、新方法擴大新藥源。

☆☆☆☆☆考點3:歷代重要本草著作簡介

古代記載藥物知識的專著稱為「本草」。從秦、漢到清代,本草著作約有400種之多。

1.《五十二病方》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醫學方書。其中載有247種藥物。

2.《神農本草經》為我國已知最早的藥物學專著。著者不詳,成書年代約在西漢以前,它總結了漢代以前的藥物知識。載藥365種,分上、中、下三品。

原書早已失傳,但原文收載於後代本草中,現有明代、清代的輯本。

3.《神農本草經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以《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為基礎編撰而成,載藥730種。全書以藥物的自然屬性分類,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公尺食、有名未用七類,為後世依藥物性質分類的導源。

4.《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是唐代李、蘇敬等22人集體編撰,由官府頒行的,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國家頒布的具有國家藥典性質的本草。載藥850種,新增114種新的藥物。該書附有圖經7卷,藥圖25卷。

出現了**鑑定的方法,為後世**兼備的本草打下了基礎。唐代個人編著的本草亦多,著名的有孟詵的《食療本草》、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五代前蜀李珣的《海藥本草》等。

5.《開寶本草》是在宋代開寶年間官命劉翰、馬志等在唐代本草的基礎上撰成《開寶新詳定本草》,後又重加詳定,稱為《開寶重定本草》,簡稱《開寶本草》。宋代嘉祜年間,官命掌禹錫等編輯《嘉祜補注神農本草》,簡稱為《嘉祜補注本草》或《嘉祜本草》,新增藥物99種。又令蘇頌校注藥種圖說,編成《圖經本草》,共21卷,對藥物的產地、形態、用途等均有說明,成為後世本草圖說的範本。

該書首創版印墨線藥圖,絕大多數藥圖為實地寫生圖,圖名大多冠以州縣名,說明當時對藥材質量的評價已十分重視藥材的道地性。《證類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視的本草。北宋後期唐慎微將《嘉祜補注本草》和《圖經本草》校訂增補,編成本草、圖經合一的《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

此書共31卷,載藥1746種,新增藥物500餘種。該書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本草,為研究古代藥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6.《本草綱目》是明代對藥學貢獻最大的本草著作。李時珍參閱了經史百家著作和歷代本草800多種,歷經30年,編寫成52卷,約200萬字,載藥1892種的巨著《本草綱目》。其中新增藥物374種,附方11000餘條。

這部著作是我國16世紀以前醫藥成就的大總結。本書以藥物自然屬性作為分類基礎,每藥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名稱統一,結構嚴謹,為自然分類的先驅。

7.《本草綱目拾遺》是清代趙學敏編撰的,此書是為了拾遺補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而作,載藥921種。《晶珠本草》為清代蒂瑪爾-丹增嘉措編撰,是歷代收集藏藥最多的典籍。《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是清代吳其溶編撰的,是植物學方面科學價值較高的名著,也是考證藥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中藥鑑定學

第七章皮類中藥 一 概述 皮類中藥通常是指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的莖幹 枝和根的形成層以外部位入藥的藥材。它由外向內包括周皮 皮層 初生和次生韌皮部等部分。其中大多為木本植物莖幹的皮,如黃柏 杜仲 少數為根皮,如牡丹皮 桑白皮 或為枝皮,如秦皮。一 性狀鑑別 皮類中藥因植物 取皮部位 採集和加工乾燥的方...

中藥鑑定學作業

一 列表比較兩種牛膝的 性狀及顯微特徵的主要區別。二 列表比較白芍與赤芍的 形狀及成分的主要區別。2 列表簡單比較白芍和赤芍的 性狀及成分的主要區別三 龍膽為雙子葉植物,為何還有表皮 內皮層 髓?雙子葉植物根一般具有次生構造,但少數根類中藥的次生構造不發達,如龍膽。雙子葉植物根一般無髓,少數次生構造...

中藥鑑定學實驗指導

中藥鑑定學教學大綱 實驗大綱和實驗指導 供中藥專業本科使用 瀘州醫學院藥學院 生藥教研室編 2011年12月 中藥鑑定學教學大綱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供中藥專業本科用 學分數 7 周學時 3 4 課程性質 中藥專業本科生必修課程。教學目的與要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