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節日本》說課稿

2022-11-27 06:36:03 字數 4350 閱讀 1947

一說設計理念

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正在受到巨大衝擊,**性學習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分析、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甚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導學生質疑、**,在實踐中學習,從而達到學會學習。

二、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我國鄰近的地區和國家》,第一節《日本》的第一課時,屬於世界地理中的國家地理,是學生在學習國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乙個國家。首先,從學習國家地理來說,日本這一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後面的國家教學,具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其次,從認知方面來說,日本這個國家對於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日本這個國家在戰爭電視劇集中頻繁出現,最近還與我國爭奪釣魚島,陌生在於日本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呢?學生可能更有興趣了解。

這些都能反映出學習這一節的重要性。

2.教學目標分析

(1)能夠運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主要城市。

(2)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災害:多火山和**,並分析成因。

(3)培養學生**問題的能力和讀圖分析的能力。

(4)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及生活技能,使他們懂得**時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3、說教學重點、難點

說教學重點

1. 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 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多火山、**及原因。

說教學難點

1.分析乙個國家位置、地形的方法。2.日本多火山、**的原因及預防。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通過運用地圖,使學生能夠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關於日本多火山**的原因及預防,主要通過小組合作**,得出結論。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三、說教法

讀圖導學法、活動**法

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體現。

讀圖導學法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問題閱讀分析地圖,讀出圖中有哪些資訊,主要運用於學生學習日本的位置、範圍、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徵方面。

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學會讀圖,並從中獲取資訊,另一方面小組合作讀圖,也可讓學生在讀圖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合作,與同學之間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活動**法是通過小組討論學習,利用多**,展示**,讓學生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問題的興趣,達到教學的目的。這種方法主要運用於對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如日本的地形及其影響,日本多火山**的原因,另外,也運用於學生**避震的方法。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多**,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說學法活動**與合作交流

讀圖分析(培養讀圖分析的能力)

合作交流(培養合作**的能力)

歸納式學習(培養歸納總結的能力)

在教師的指導下,採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合作**主要體現在學習日本多火山**的原因,使學生在**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身學習的目標。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展示多****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日本有乙個總體直觀的感知。

展示學習目標

2.講授新課:

多**展示《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日本國》圖

讀圖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從半球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進行分析)

運用讀圖導學法,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3、讀圖分析討論:日本的領土構成,主要城市。

多**展示《日本國版圖》

學生分組討論:日本的領土構成,主要城市運用讀圖導學法,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4、**討論:日本的地形特點及影響多**展示《日本的地形》。學生分組討論:日本的地形特點及影響

運用活動**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合作**中學習到日本的地形特徵。

5、師生互動:日本的氣候多**展示《日本的氣候圖》

分析討論:日本的氣候型別,日本的氣候特點。

6、合作**:日本多火山**的原因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

**:(1)日本多火山**的原因

(2)暢所欲言

運用活動**法,讀圖導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合作**中學習到日本多震的原因。

讓學生思考:我國也是多**的國家,應該向日本學習什麼?師生共同討論避震的措施?

破壞性**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你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那麼你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

應立即切斷電源,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鋪等下面,震後迅速撤離,以防強餘震。

7、課堂小結

提問: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哪些內容?

學生總結

教師歸納總結多**展示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多火山**的島國

1)日本的地理位置

2)領土組成:四大島嶼及附近的一些小島

3)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沿海平原狹小

4)國土特點:南北狹長,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5)日本多火山、**的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多火山**

總結: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一般要了解該國家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地形、氣候、特點等方面。

8、隨堂鞏固練習

課題第七章第一節日本 (1)

學習目標 1、在地圖上能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範圍和主要組成部分。

2、知道日本的地形、氣候和海岸線曲折的特點。

3、知道日本是個多火山、**的國家,了解**和防震的相關知識。

學習重點日本的領土組成、地理位置、地形及氣候的特徵。

學習難點日本多火山**的原因及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形成。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

學習過程

一匯入設計:

二、自主學習,感受新知

1、地理位置 (教材14頁圖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

日本的領土主要分布在的東面的西北。

2、領土組成(教材14頁圖7.2日本的地形)

自北向南主要由等四個大島及其周圍的一些小島組成。是乙個國,國土南北 ,海岸線 ,多優良

2、 地形(教材14頁圖7.2日本的地形)

從圖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地形以和為主,最大的平原是日本最著名的山峰是山。

3、 氣候(教材10頁圖6.13亞洲的氣候型別)

日本的氣候型別北部是

南部是3、合作互助,共同進步

結合教材16頁圖7.7日本及附近的火山、**帶

圖7.8傳統民居圖7.9防震演習

1、討論日本多火山、**的原因

2、 應對**,日本採取了那些措施

3、當**突然發生時,我們該怎麼辦

評價提公升學習

一、看圖填空

1、島嶼:

2、海洋

a 洋

b 海

c 海峽

d 海

二、選擇題

1.日本四大島從大到小的排到順序是( )

a.北海道、九州、四國、本州 b.九州、四國、本州、北海道

c.四國、本州、北海道、九州 d.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

2關於日本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東北部 b、日本位於中國的南面

c、日本國土全部位於北溫帶d、日本位於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

3日本比較豐富的自然資源是 ( )

a.石油 b.煤炭 c.鐵礦石 d.水能

4.日本平均每年火山、**次數多達1500多次,這是因為( )

a.日本多山地 b.日本是島國

c.日本國土狹長 d.日本位於板塊交界處

5日本溫泉有1200多處,其成為日本的旅遊和療養勝地,多溫泉的原因是( )

a.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  b.日本多火山和**

c.日本河流短小湍急,森林覆蓋率廣 d.日本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

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一節日本》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根據地圖和資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點、氣候特點

3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絡日本自然條件特點,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島國多港灣來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

能力目標:

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第一節日本導學稿人教新課標版

第七章第一節日本導學稿 教師寄語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目標 1.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2.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 的原因。3.培養識圖 析圖的能力及在地圖上蒐集資訊的能力。4.教會學生如何評價某區域自然環境。5.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6.通過認識日本,培養學生防震 減災意識。...

七年級地理下冊日本備課

第八章 走進國家 第一節 日本1 總第課時 班級姓名 預習學案 預習目標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 領土組成 首都。2.根據地圖和資料,了解日本的地形及氣候特點.預習重點 領土組成 地形及氣候特點 預習任務 學習任務一閱讀教材p66頁 文字及圖3 1 完成以下各題 1.日本在 洲 部 洋 部,是乙個 ...

地理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參考

人口與人種第2課時備課資料 一 影響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響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活動 自然條件以及政治 軍事 歷史等。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有較大地影響。人類總是選擇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進行生產 生活。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人口分布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高山沙漠地帶,寒冷 濕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