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算理生成演算法

2022-11-21 14:27:04 字數 4058 閱讀 8205

十幾減9」教學有感

飛英小學沈潔

摘要:數與計算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為了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在計算教學中,要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演算法,努力促進算理與演算法的有效結合。

而現在的計算教學活動中,較多的教師非常注重計算技能的訓練,而對計算原理的教學比較忽略,課堂上對於計算原理,教師往往一帶而過,學生的**活動也是針對方法**的活動多,接下來就是計算方法的反覆強化,學生失去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理解算理的機會。《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特別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借助直觀模型、動手操作,更有利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理解數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應該要借助直觀模型、動手操作等方式使學生明晰算理,生成演算法。

關鍵詞:算理演算法有效操作探索

數與計算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最後形成計算技能。為了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在計算教學中,要努力促進算理與演算法的有效結合。

而現在的計算教學活動中,較多的教師非常注重計算技能的訓練,而對計算原理的教學比較忽略,課堂上對於計算原理,教師往往一帶而過,學生的**活動也是針對方法**的活動多,接下來就是計算方法的反覆強化,學生失去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理解算理的機會。《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特別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借助直觀模型、動手操作,更有利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理解數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應該要借助直觀模型、動手操作等方式使學生明晰算理,生成演算法。

下面,我以一年級下冊的「十幾減9」的教學過程為例,簡單談談,如何借助直觀模型、動手操作等方式使學生明晰算理,生成演算法。。

「十幾減9」是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呈現學生參加「遊園活動」的主題圖,用「賣氣球」「猜字謎」「套圈遊戲」等多個畫面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學資訊的過程,能用生活經驗解決問題,掌握十幾減9的算理。與此同時,運用十進位制建立進製加法和退位減法的聯絡。

學生在上學期已經能熟練計算9加幾的進製加法,掌握了相關的計算方法,並且會自主運用所學知識研究簡單的數學問題。但是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容易枯燥,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沒有吸引力。同時退位減法還需要學生建立減法和加法之間的聯絡,這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也是十分困難的。

因此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在教法上注重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在探索計算方法時,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例如啟發談話的方法就十分必要。在本節課中,我決定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

十幾減9的知識,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並不是新知識,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早有這方面的體驗,為此,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思考,讓他們利用已有的經驗,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結果。

基於以上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1.讓學生通過新年遊園會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通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交流、合作,體驗到十幾減9方法的多樣

化,培養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3.讓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感受到數學**於生活,

體驗到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師: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首先,美羊羊要來考考大家是否還會計算20以內的進製加法,大家有信心嗎?

課件出示:

9+7= 9+( )=

9+8= 9+( )=12

9+4= 9+( )=15

9+5= 9+( )=18

師: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我們學習20以內的進製加法時,是從9加幾開始學習的,今天的退位減法也將從十幾減9開始學習。

二、**新知

(一)創設情境引入。

師:還記得元宵節你參加了哪些活動嗎?看,圖上的小朋友們也在參加元宵節的遊園活動呢!仔細看,小朋友們在幹什麼?

(學生自由說)

(二)十幾減9計算方法的探索。

1.看圖提問,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阿姨賣氣球圖。)

阿姨說:「有15個氣球,賣了9個。」

師:根據阿姨的話,你能提乙個數學問題嗎?用什麼方法計算?怎樣列算式?

隨學生回答,相應板書:15-9=

先說說算式的含義,再想想怎樣計算。

2.全班交流演算法,體現演算法多樣化。

師:先獨立思考計算方法,也可以用學具小棒擺一擺,看誰的方法算得又快又對。

有以下幾種演算法:

(1)想加法,算減法。

想:9+(6)=15

所以,15-9=6

(2)破十法。

15 – 9 =6

5 10

1 把15分成5和10,10-9=1,1+5=6.

此時,教師要出示直觀圖,並引導學生闡述算理:15可以用1捆小棒,旁邊再添5根小棒來表示,如圖:

板書:10-9=1

1+5=6

外面只有5根小棒,要拿走9根是不夠的,怎麼辦?(啟發學生思考:要把一捆小棒拆開,分成10根擺放,從這10根裡拿走9根,還剩1根,再加上原有的5根小棒,一共剩下6根小棒。)

結合小棒的直觀圖,讓學生再說一說算式「10-9=1」、「1+5=6」在圖上表示什麼?

(3)9

板書:15-5=10

10-4=6

教師出示直觀圖,並引導學生闡述算理:先從15根小棒中拿走5根,再把1捆小棒拆成10根擺放,從這10根裡拿走4根,最後剩下6根小棒。

結合小棒的直觀圖,讓學生再說一說算式「15-5=10」、「10-4=6」在圖上表示什麼?

(4)15-10+1=6

3.比較演算法。

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想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15-9,在這些演算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能說說理由嗎?

學生討論後,總結出,演算法(1)和(2)是又快又準確的。

教師完整板書15-9=6,學生齊讀算式15-9=6.

觀察這幾道算式,你能發現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都是十幾減9的計算題)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十幾減9」。(板書課題)

三、練習鞏固

1.擺一擺,算一算(拿走9根,還剩下幾根?)

14-917-9=( )

2.鴿子送信回家。

問:「18-9」應送到哪個信箱?沒有9號信箱怎麼辦?

3.你能說出題目是什麼意思嗎?你會做嗎?

四、總結收穫。

小朋友們,今天你們在數學樂園玩得開心嗎?你有什麼收穫呢?

五、拓展提高

你能寫出所有十幾減9的算式嗎?你發現了什麼?在這些算式中,被減數與差之間有什麼關係?差比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大1.

【課後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實踐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課堂練習的反饋情況表明學生不僅都掌握了演算法,對於算理也有了非常透徹的了解。認真反思,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教學效果,主要源於以下幾點。

1.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

重視學生自主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通過課前談話了解到學生算得快但對算理的理解是匱乏的,由此確定教學的重點,既要重視結果,更要重視計算背後的道理,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怎麼計算,而且還應該讓學生明白為什麼這樣計算。以15-9為切入點,組織學生交流,對各種計算方法進行比較,既要澄清自己的思路進行表述,也要學習傾聽他人的方法,進行反思。

2.充分利用直觀圖、學具小棒。

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算理,在教學設計中選擇多種方式,如:實物原型,本節課提供給學生熟悉的遊樂場景中的「套圈」「風車」「氣球」等;還有直觀模型,如小棒圖,利用動態的課件使學生直觀地看到不同的方法,在對比中看到「破十」的簡潔性,對理解算理幫助很大。

結合小棒圖,讓學生解釋分步算式的含義,其實也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有效促進算理與演算法之間的溝通。

3.既關注演算法的多樣化,也關注演算法的優化。

儘管在計算「15-9」時,課堂上出現了多種演算法,學生樂於發現、敢於表現,但為了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十幾減9的演算法,為今後十幾減幾打下紮實的基礎,還是有必要進行演算法的優化,重點讓學生掌握其中的兩種計算方法。

演算法算理片段教學設計

篇一 本片段中是怎麼處理算理和演算法關係,採取了哪些促使算理和演算法有效結合的措施 本片段中是怎麼處理算理和演算法關係,採取了哪些促使算理和算 法有效結合的措施 在本專題的課例 兩位數乘兩位數 教學設計中有口算和筆算兩個教學片段 口算環節,主要經歷了三個步驟 先由學生獨立試算 再交流演算法,其中引入...

演算法和算理結合的有效措施

引導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自主地生成演算法,在演算法形成與鞏固的過程中進一步明晰了算理。演算法的形成不能依賴形式上的模仿,而要依靠算理的透徹理解,只有在真正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演算法 形成計算技能,才能算是找到了算理與演算法的平衡點。本節課的重點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其演算法主要是 先用乙個因數每...

計算教學要重視算理和演算法的有效結合

作者 王海燕 文理導航 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8年第03期 摘要 小學階段的計算教學十分重要,教師在計算教學中要重視算理和演算法的有效結合。借助直觀操作,為算理和演算法的有效結合奠定基礎 借助數形結合,為算理和演算法的有效結合開闢捷徑 借助已有經驗,為算理和演算法的有效結合提供支撐 借助適時抽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