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慘世界》解讀

2022-11-11 15:36:04 字數 2313 閱讀 1023

經典浪漫主義的現實主義思考

——**雨果與《悲慘世界》

如果乙個男人在苦難中走過了一生,用雙手幫助了無數的人,卻依舊無法得到這個世界對他自己的憐憫,那麼,這是乙個悲慘的世界。

這是雨果創造的,冉阿讓的世界,也是整個法國乃至歐洲資本主義社會所有下層民眾的悲慘世界。

維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2.26~1885.

5.22),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本段百度)

冉阿讓的生活無疑是悲苦的,少年的時候僅僅是偷了一塊麵包,竟是被嚴酷的法律判了五年的罪行,然而由於對於這種法律天生的不信任,冉阿讓多次越獄,卻又被抓,如此往復,竟是被加判了十四年的重刑。十九年最美好的時光就在牢獄中度過。出獄之後遇到了叫卞福汝的主教,善良的主教喚回了冉阿讓被這個黑暗社會所扭曲的靈魂,冉阿讓放棄了報復社會的想法,開始關注起這個悲慘的世界,想要像主教一般,救贖在這個悲慘的世界裡掙扎著的人們……故事就在此揭開了帷幕。

這個史詩一樣的**牽涉了乙個社會的諸多方面,社會生活、法律、政治、宗教信仰等等均有涉獵,內容之廣泛,不亞於很多現實主義風格的**。雨果通過乙個卑微的小人物在充滿自私與銅臭味的資本主義社會裡的一系列經歷,真實卻又誇張的再現了乙個大革命時期的法國社會。

冉阿讓的性格變化其實並不是這部**的重點。作者想要著力突出的實際上是透過冉阿讓的種種經歷而連帶出的社會的黑暗與混亂,資本主義的初生時期,資本家唯利是圖,政治和司法完全成了為資本家服務的工具,對於下層市民的生活枉顧。

而冉阿讓經過主教的救贖,幡然悔悟之後,化名馬德蘭,開始洗心革面,奮發向上,終於由商而政,成為了大商人和市長。這也從乙個側面清晰地反映出,當時的法國社會金錢政治的現狀。

然而改變了身份,改變了地位,改變了打扮,不變的是這個社會的悲慘,在世界性的歷史洪流面前,儘管化名馬德蘭的冉阿讓已經有了顯赫的身份,依舊無力改變什麼。歷史是難以抗拒的,變革中的社會,最終的苦難,終究是加諸在最下層的平民身上。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的這句曲詞,一樣可以用到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平民身上。

自我成功冉阿讓幫助了一部分人,但是終究不能幫助所有的人,甚至都不能夠幫助自己擺脫這樣無奈、悲慘的命運。

**的主要情節是集中在冉阿讓與警察沙威的追逐、對於妓女的幼女的照顧、大革命的風潮湧動中交替進行,原本並不算太過生動的故事情節由於離奇的身份變化和風雲變幻的歷史背景之下煥然生色。加上作者對於細節的追求和對於人物動作、對話和心理變化的精細描寫,乙個普通的行善故事,就這樣成為了乙個經久不衰的經典。

然而最讓我感動的,卻還是冉阿讓的個人經歷。

,十九年近乎冤獄的經歷,消磨了他的時光,面對整個冷漠社會對於乙個刑滿釋放的人的鄙視與白眼,他仍是喚回了自己尚未磨滅的善心。原本已經通過自我奮鬥而實現的社會地位和金錢,在看似盡忠職守,實則不通人情的沙威面前化為烏有,但是他對於沙威依舊是沒有太多的怨憤。在後來槍決沙威的時候選擇了把他放走,這樣以德報怨的行為已經幾近聖人了。

然而這樣的聖人,生在了乙個混亂的年代,兵匪橫行,革命四起的時代裡,保住自己的性命已經是莫大的幸運,這樣乙個關注著別人生死的善人,自己所遭受的命運,卻注定是悲慘的。冉阿讓最後成全了珂賽特與馬呂斯的愛情,自己卻最終死去了。他的死是所有的讀者都不願意看到的,我看到此處,唏噓不已。

好人不得善終,惡人偏行千年。中國古有的民諺便是這樣,對於這個不公的社會的一種憤慨,而作者在這裡故意安排這樣乙個帶有悲劇色彩的結局,顯然是為了刻畫人物在社會中的無奈和難以抗拒的命運,而絕非賺取讀者的眼淚。

作為乙個浪漫主義的作家,雨果對於人物的經歷和歷史的進展均有一定程度的誇大,這種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區域性放大與故事情節上的巧合與誇張,卻正是這部**的優點所在。恰恰是這種因緣際會的故事,更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乙個渺小的人在整個社會中所具有的無力感,個人之於整個社會的一種難以抗拒的前進。這種讓人覺得機緣巧合,卻又彷彿命中註定的感覺,賦予了冉阿讓這個人物百年來最深刻,最讓人銘記的色彩。

我個人覺得,悲劇對於乙個人心靈的震撼要遠遠大於喜劇,作為人,我們習慣了在各種悽慘的悲劇中發現人生的真諦,悲劇是把美撕裂給人看,這種悲劇美是人們能夠普遍感受到的。這也是浪漫主義的作品多有悲劇性作品的原因,被放大的悲劇色彩會引起更多人們的共鳴,從而實現讓人們反思生活,反思社會的目的。

至於《悲慘世界》**中其他一些主要角色的刻畫,也是非常的鮮明和成功的,無論是妓女芳汀,養女珂賽特,革命少年馬呂斯,都塑造得非常的形象,人物塑造上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特徵,但是卻又倚重現實情境,讓人物的形象得以豐滿而真實。人物的言行舉止都透露出時代的特徵和人物性格的獨有特點,讓讀者非常容易記住這些性格鮮明,獨樹一幟的人物形象。其中的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主要是集中在人物行為的安排和人物命運的轉折上。

這些依附歷史的獨特背景下的故事,也體現出了雨果在浪漫主義情懷中所流露出的現實

主義的思考。這才是在整部**中最重要的部分。

讀悲慘世界有感

春節幾天,我粗略地閱讀了我一直想拜讀的 悲慘世界 法國作家維克多 雨果的又一佳作。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乙個故事 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乙個麵包,使他在監牢裡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蹟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

苦難的救贖 悲慘世界 讀後感 世間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人類漫長的苦難歷程中,無數靈魂墮落了,丟失在無邊的黑暗海洋中,而最為悲慘的是那裡沒有援救。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本無善惡之分,生命原本為愛而生。悲慘世界 中,冉 阿讓原本是乙個誠實的安分守己的勞動工人,一直幫助貧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 是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當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著囚犯身份,飽受嫌棄鄙棄。社會的不公與排斥,消彌了他重新做人,改過向善的信心。是寬大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一對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