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經濟轉型下的空間變化與啟示

2022-11-10 22:36:05 字數 6704 閱讀 5875

第31卷第11期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0年11月

nov.2010

日本城市經濟轉型下的空間變化與啟示徐敏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湖北武漢430065)

摘要:上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曾經創造過經濟發展的「世界奇蹟」,最終一躍而成世界經濟強國。隨著該國社會經濟的突飛猛進,其空間結構也不斷順應變化,並在**干預下,呈現一定規律性,獲得了在狹小的國土上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的卓有成效的空間配置成功模式。

文章從日本城市化與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探尋其空間變化的規律性,並思考其

有益啟示。

關鍵詞:日本;城市化;經濟發展;空間;啟示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卜0125一o3

一日本的城市化與產業結構調整

一1964),有超過300萬來自農村、小城鎮和小城市的人口

1868年明治天皇開始學習西方,進行現代化政治、經遷移到三個重要的大都市地區——東京、大阪和名古屋。這濟、社會改革,大力進行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營造鐵路網路,三個大都市區在1960年至1970年之間的城市化水平以年均對採礦業、鋼鐵業、造船業和機械業給予重點政策傾斜;盡2.51%的速度增長,是整個國家平均增長速度的兩倍多。到管當時輕工業也有所發展,但由於更加重視重工業,致使

1970年,72.1%的日本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進入城市化後期

城市在吸納人口、勞力方面有限,城市聚集相對較慢。到

階段,成為城市和郊區人口佔主導的國家。這個階段中自

1920年,僅18%的日本人生活在城市中,從事第一產業的

60年代起,為適應城市高速發展的需要,進行了第二輪產人數為53.8%,第

二、三產業工作的人數比例分別為20.5%

業結構調整,主要是向重工業化轉變,確立了鋼鐵、造船、和23.7%,這是其城市化早期階段。此時的城市數量較少,

化學工業等主導產業。這些瀕臨太平洋沿岸的企業的大量集

規模有限。

中,也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使人口與勞動力集中到上世紀30年代後,日本**通過立法來扶植新興產業

這些地方,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

發展,城市人口繼續增加,1940年城市人口比例達到37.3%。但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使日本的經濟增長

二戰一度中斷了日本城市化程序,為使經濟迅速恢復,日本速度放慢。為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日本進行了第三輪產業開始進行戰後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將戰時以軍事重工業為結構調整,主方向是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確立了汽車、

主的結構轉向與國民生話密切相關的農業和輕工業。開發目電子、辦公裝置等主導產業。對傳統產業採取措施節約成本,標是增產糧食、確保電力、將生產的水電等輸往大城市,於將工廠遷離大都市區域,搬至農村地區。

甚至遷至亞洲其它

促進日本經濟復興起到重要作用,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尋找工

國家、北美地區等靠近市場以及土地和勞動力都比較低廉的

作,城市人口激增。1955年城市人口比例上公升至56.1%,農地區。同時,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促使日本的第二次產業獲得業人口下降至41%,將近60%的勞動力在第二和第三產業

了新的發展,將大量工人從鋼鐵等傳統產業轉移到新的產業工作,達到城市化中期階段。在此階段,城市化快速發展,

中來,並為婦女提供了大量高科技企業與工廠中的就業機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各種生產要素加速集中於大城市,城市會另外自70年代開始,服務於第三產業的工人數量也伴馬太效應明顯。

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大量增加,到1990年第三產業的產1955年到1973年問,日本經濟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

值佔到總產值的60.8%,吸納的勞動力佔總就業人數的

長,遷居到城市地區的移民大量增加。在移民高峰時期(1960

59%。大城市人口達到飽和,外部不經濟客觀上要求人們轉移到三大都市之外的區域性城市中。隨著製造業的分散布收稿日期

局,人口和勞動力開始從大城市向小城市和農村分流,城市

作者簡介:徐敏(1978一),女,土家族,湖北巴東人,化從集中階段進入分散階段。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市場經濟學。

】25二日本城市的空間開發

上世紀6o年代以前,口本主要是進行資源開發,保障經濟恢復所需的糧食、水電等。輕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

產業,如金融、保險、**等產業向東京集中的趨勢非常明

顯,致使人口在空間結構上出現再度集聚大城市的傾向。,這

種現象其實也是一種新一輪擴散前的空間再積聚。

以上產業結構調整及部分國土開發方式都是日本為適

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經濟集聚效應明顯。

自60年代第二輪產業結構調整開始,日本經濟增長進

應經濟發展形勢變化需要的產物。主要是通過調整主導產業方向,經歷了從輕工業——重化工業——高加工度化——技術集約化——資訊化的階梯式發展,不斷實現產業結構高度化,始終保持強勁的競爭力。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日本**通過產業布局,輔以修建高速鐵路、公路交通網等,再通

入新的階段,重化工業的迅猛發展,加速了沿海工業地帶的形成。當局在此發展基礎上提出「國民收入倍增計畫」準備進一『步集中開展所謂的「太平洋工業地帶」建設。這一構想

0l起太平洋沿岸以外地區的不滿和反對,在各地的壓力下,當局逐漸轉變思路,將目標定位於縮小收入差距和地區差別過大規模開發來縮小地區間差別。從側重點子有效利用社會

以及困上均衡發展方面。鑑於當時日本經濟過分偏重於東

資本進行硬體方面的建設,到側重於軟體方面的保護自然環京、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四大工業基地的狀況,**決定境的轉變;經過大中小城市合理發展,從只重經濟效率到以使工業向地方擴散。但考慮到財力、物力的制約,又不可能

人為本的規劃發展,層次不斷提公升。

全腱開。只能優先選擇從經濟效益出發,按工業開發適應從空間結構變化來看,日本城市的經濟均衡發展是通過性的大小順序,採取「據點開發方式」。具體措施就是實施

據點式開發以及大型專案建設新產業城市為點,再通過各種「新產業城市建設構想」,目的是試圖通過據點城市吸引重基礎設施的連線為線到「交流網路構想」的構築和「多極分化工業作為增長極,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居民的

散型國土」建設的網路開發,實現了經濟的發展與空間的不

收入,避免人rj向大城市過度集中,培育次級中心城市,整斷拓展。

體均衡發展。60年代末,又進一步採取建立工業基地等的

「大型開發專案方式」,並通過現代化的高速鐵路、公路網三日本城市的空間演變特徵

將工業地帶的各個新產業城市「點」逐步連線起來。

(一)高度集中的城市化發展模式

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日本的經濟環境發生很大變化,

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過程中,城市體系結構演變呈現為過去那種通過進口可以無限獲得資源的時代已結束,經濟轉

少數中心城市獲得優先集中發展的模式。尤其在城市化高速入低速增長。為適應新的形勢,進行了第三輪產業結構調整,增長的初期,幾個主要的中心城市得以集聚增長,且這些中通過空問布局,提出「定居構想」開發方式,構築和諧的人心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始終處於規模結構以及功能結構上文綜合環境,進一步抑制人口和產業向大城市集中,延伸上的突出地位,在各個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甩。

如日本的八大

述次級中心城市建設,在最基層建立中心城鎮,繼續通過分都市區,佔全國城市總人口的另外,首位散方式解決過密和過疏問題。同時汲取以往只注重生產和經城市的集聚度和優先增長也非常突出,這一特徵一直保持到濟發展的教iji『,更加重視人的生括。80年代初推出「技術

國土高度城市化階段,如日本的東京城包括23個選區範圍,

城市構想」,這一構想著眼點於充實區域經濟與產業的發展。人口規模834.9萬人。東京都市圈內政治、經濟、商業、金

以地方自建、自主充實為主,國家援助為輔的方式,促進了融和**機構大量集中,資產超過10億日元的公司中有

技術革新和尖端產業向地方擴散。後又通過「交流網路結構」

5l%將總部放在東京。日本超過31%的gnp由東京都市圈

開發方式來緩解「東京一極化」矛盾,構築起「多極分散型

貢獻。91%以上的銀行和外資金融機構的雇員集中於此,大

國土」。

約有40%的高校學生在東京都市圈學習和生活。

90年代以來,日本的產業結構呈現服務化與資訊化特集中性還表現為城市在國土空間分布上的高度集中,日

點。原因是日本製造業於80年代後向海外大規模轉移,使

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而且七個分國內服務業比重相對提高。製造業生產中,設計、企劃等腦布在從東京到大阪的東海道都市帶內。

力勞動佔生產成本比重增加,人們精神消費需求增加,如文(二)高度集聚後的多極分散發展

化、娛樂等發展加快,促進了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例不

日本城市體系的空問結構演變遵循著先集聚後分散的斷提高,呈現產業結構服務化;另一方面,隨著產業增長速規律。經歷了聚集發展形成少數巨型中心城市——城市中心度的加快,就業人數劇增,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使日本從的郊區化擴散產生都市圈、城市群或城市帶一

城市化高水

硬體製造業向軟體業轉移,資訊產業產值佔國內gdp比重平階段後的分散化這樣幾個階段。儘管日本在城市化初步高

不斷上公升,逐步成為日本主導產業。1994年軟體業對gdp速增長後就注意到了過度集中的問題,但真正有成效的城市貢獻率達到62.t7%,超過鋼鐵、汽車等產業的貢獻率,呈

分散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是在城市化進入高階階段之後,隨著現出產業結構資訊化特點。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資訊

傳統產業的分散布局而分散。

126四幾點啟示

日本在90年代以前,主要實施趕超型戰略,充分發揮了後發國家的「後發」優勢,實現了趕超目的。2005年,

中國城市化率達到42.99%(參見國家統計局<<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資料公報>)),整體進入中期階段,儘管我國東、中、西部的發展差距是存在的,具體到每乙個城市,其城市化率也是不一樣的,但就整體情況來說,已進入

加速發展階段,城市規模會不斷擴大,資源要素的流動表現在空間上,主要是向城市的集聚,而伴隨日本這種模式與經驗的空間變化規律,無疑對我國現階段的發展在避免盲目聚集,過度聚集,防止引發外部不經濟現象,造成資源浪費,效率降低等方面的未雨綢繆,具有啟示意義。因此,解決好在城市發展模式選擇,人口與發展、交通基礎實施建設、就業及**應該發揮的作用等方面的問題,通過行政干預,合理進行城市經濟轉型下的空間配置規劃,對於當前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集中型城市發展模式

在優勢區位上集中布置生產力,優先發展優勢區位上的大城市,發揮少數高位次城市經濟社會領導地位的作用,這種模式選擇的必然性在於內在的規模經濟法則的誘導。是達到經濟高速增長,快速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正確途徑。日本的經驗證明,只有經過一定的集聚階段,分散發展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但大型、特大型城市是與發達的中小城市並存的,應注意大、中、小城鎮規模體系及功能結構的安排與規劃。

日本在城市化中期階段集中型城市化仍佔主導地位,直到城市化後期,才開始分散發展,即先集聚後分散,形成規模不

等的城市群。但其新世紀以來因資訊產業化的高度發展呈現的人vi「再度城市化」現象也應當足以成為我們關於發展前景**的參考。

(二)**行政干預的積極導向作用

日本的「**與工業合作」成為國家經濟高速增長中左右發展的強有力干預力量,起到了積極的扶持與導向作用,

如:日本在工業化中期實施諸多的優惠政策保障產業結構高階化戰略順利進行,通過發展重化工業實現經濟現代化,公布各種法令優先發展機械工業,引進吸納外國技術,加以改

造;推行**自由化政策,保護幼稚產業等。但這種「典型的**指導型市場經濟」使日本企業對**產生過分依賴現

象,因而在日本的工業化後期出現困境。

(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道路的增加,將使交通狀況得以改善,在一定時間內可旅行到更大範圍,為了獲得房屋費用的更大節約,新增的居

住人口傾i句於選擇城市外圍;相反,若居住選擇受到交通限

制,新增居住人口將傾向於朝市中心集中。在城市發展集聚

期,便利的基礎設施為生產要素高度流動提供條件,使城市的集聚成為可能;在城市的分散發展期,一方面為實現城鄉

一體化發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基礎設施通過改變時空距

離概念直接影響中心城市等級結構的框架,使中心地城市的數量、輻射範圍產生變化。

(四)產業發展

從上述日本城市經濟發展情況看來,未來20年,我們應繼續有選擇、有計畫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要走

一條勞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並存的複合式產業發展道

路,在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等傳統競爭優勢的基礎上,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

業。把第三產業放在首要位置,應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根據城市產業發展,在土地、財政、金融等政策上予以引導,如及時進行城市用地的重新配置,減少市區的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批租,以充分利用城市的級差地租,通過最大程度地體現城市土地功能利用,引導產業空間布局合理化。

(五)人口與發展

我國人口眾多,給城市帶來的結果可能是人口的密集化

問題。這是城市發展模式要考慮的。城市發展最好以大運輸量的軌道交通系統為導向,以交通站點為中心建設半經合理的居住區,並在周圍提供辦公、商業服務業等多項功能,發

展「緊湊型城市」,減少土地浪費,防止低密度擴張。

(六)擴大就業

日本各階段建設都很注重為勞動力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即使在解決過疏問題時,也將擴大當地就業機會作為阻止勞

動力過度流出的主要手段。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目前最大優勢是人力資源豐富,利用好這一優勢通過產業有效的空間布局不斷就地增加就業機會,對於經濟和社會問題的解決,尤其必要。

參考文獻:

【1】齊建珍等.工業轉型研究【m】.瀋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2.【2】項中新.日本**地方關係的特徵與啟示[j】.財政研究,

2003,(4).

【3】田霍卿.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0.

【4】薛小和,王青雲.資源型城市如何實施結構轉型[ni.經濟日

報[5】孫悅.**破產與財政重建:日本夕張市的個案研究【d】.吉林大學,2009.

(責任編校:張京華)127

城市經濟活力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萬方資料 萬方資料 作者 陸曉麗,郭萬山 作者單位 陸曉麗 瀋陽化工學院管理系 郭萬山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刊名 統計與決策 英文刊名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年,卷 期 2007 11 被引用次數 6次 本文讀者也讀過 10條 1.區櫻子人力資本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 期刊 統計...

全球氣候變化下低碳城市實現的規劃途徑

作者 趙強張立民 科學與財富 2013年第12期 摘要 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全球化的氣溫變化十分明顯。工業化的發展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建造低碳城市也逐漸被提上日程。本文主要通過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的低碳城市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實現低碳城市規劃的途徑。關鍵詞 氣候變化低碳城市規劃途徑 隨著社會...

區域經濟增長趨同理論下的二元經濟結構轉型研究

區域經濟增長趨同理論下的二元經濟結構轉型研究作者 肖李春 商業時代 2013年第08期 內容摘要 西方區域經濟學學者在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區域經濟增長趨同理論,即不同發展水平的區域之間最終會達到同樣的發展水平。從我國各區域的經濟增長趨勢來看,並不存在趨同趨勢,其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二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