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初中語文八上《17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11

2022-10-30 13:00:04 字數 3431 閱讀 9822

17、記承天寺夜遊

2、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難點:1、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感受其精妙之處。

2、結合作者的經歷,揣摩作者寫作本文時的心境

本課題教時數

一課時教學方法

朗讀,講解,質疑,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課堂

月在古詩裡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麼是謙謙君子,要麼是窈窕淑女,要麼象徵著團圓,要麼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亮來抒寫自己的情懷……

調動你的語文積累,說出兩句吟詠月亮的詩句。

1、「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李白)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

3、「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唐· 張九齡)

……二、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3、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感受其精妙之處。

4、結合作者的經歷,揣摩作者寫作本文時的心境

三、自學指導

1、自由放聲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四、師生互動交流一

默讀課文:

借助文下的注釋,試著運用精彩的語言翻譯段落中的語句。

句子翻譯見課件

五、師生互動交流二

1、讀課文,概括文章內容,指出每一部分的主要表達方式。

(一、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夜遊原因。(敘事)

二、描繪庭中月光的澄清。(寫景)

三、惋惜無人賞月。(抒情))

2、夜遊期間,作者的心情發生怎樣的變化?

(提示:先找關鍵詞句,再體會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無為樂(有點遺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

尋(有急切訪友之情)

亦未寢(與好友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喜悅)

相與步于中庭(乙份閒適,乙份從容)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惋惜))

3、作者為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一是因為作者被貶謫,心情鬱悶、孤獨,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4、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寫景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它給人的感受是空靈、皎潔、明淨……

不錯,此句定景僅用18個字,卻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我們不妨仔細玩味,看它妙在何處?

「積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

「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寫竹柏之影參差錯雜。

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乙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這個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無塵俗的胸襟。)

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遊的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可覓,處處可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的樂趣。

作者借「何夜」何處一句點明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人生真諦。這也正是作者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原因。

只要放寬心態,美景無處不在。

6、 所以這裡的「閒人」並非是閒極無聊,無所事事之人,你認為「閒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說說句中的「閒人」的「閒」字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這個「閒人」的含義有哪幾點?

抒發了什麼感情?

(閒人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閒」字是文眼,「閒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閒反襯兩人之閒,點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為閒官的閒事。

③、慨嘆世人忙於名利而無暇顧及良辰美景

情感: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在其中。)

7、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作者最後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

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六、師生互動交流三

1.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並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

②懷民亦未寢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賞趣味相同

③相與步于中庭。 理由:關係親密

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運相同)

2、本文語言頗具情味,值得細細品味。

月色入戶

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無聊,悄悄地走進門來與他作伴。運用擬人寫法,自然生動有趣,襯托作者欣喜的心情。在作者筆下,那柔和的月色是那樣的善解人意,惹人喜愛,正當作者孤寂無聊時,有意來慰藉這位失意的詩人。

)欣然起行

(寫作者的反應。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同見久違的朋友,欣然相迎。可以想象他這時交遊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寞的寒夜,依然來拜訪他。)

念無與樂者

(寫出作者在貶謫中寂寞寡歡,即使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和他來往;一同賞月應該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勢利之徒,是不配來與自己共同賞月的。)

3、「尋張懷民」中的「尋」字能否改為「訪」?為什麼?

( 不能。「尋」與「訪」不同,「尋」有一種急於找到的迫切感,用在文中寫出了作者渴望與知心好友共同賞月的急切心理,而「訪」沒有這層意思,所以不能。)

4、本文為作者貶官所作,此時心情本應沮喪,可作者卻「欣然起行」,不但描繪了月景,還自稱「閒人」。對作者的這種心態,你如何看待?

( 這種做法值得讚賞。因為人們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應苦中作樂,找到生活的希望和樂趣,盡可能給自己乙個快樂的心情。)

七、課堂小結及板書設計

中心思想: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乙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板書反差

欣然貶謫

表現作者樂觀曠達的胸襟。

月光→思家鄉念親朋

志同道合友享恬淡優美景

竹柏→ 君子高潔堅強

志趣高潔笑對人生

八、當堂訓練

九、布置課後作業和預習任務。

1、完成背誦課文,完成課後練習

2、預習《阿里山紀行》完成《活力課堂》自學部分。

十、教學後記

(通過分析人物外在的表現來領悟作者內心的精神世界。)

蘇教初中語文八上《1七律 長征》教案 17

七律長征 教學目標 1 體會紅軍長征中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感受長征精神。2 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3 注意朗讀節奏 重音,當堂成誦。教學重點 難點 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領會用藝術的概括和誇張的手法來謳歌紅軍戰士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課時安排 1...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十七記承天寺夜遊教案a 學習目標 1 借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並翻譯全文。2 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3.背誦課文。教學設想 1 預習要求 1 自讀課文,看注釋,查工具書,正音正字,順暢誦讀。2 查閱有關資料,了解作者寫作次文時的處境。2 教法學法 1 注重誦讀教學。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逐...

蘇教八上語文名句默寫

八上語文名句複習 一 理解默寫 1 文天祥 過零丁洋 中的道出了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歷來為世人傳唱。2 王安石 登飛來峰 中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與杜甫的 望嶽 中有異曲同工之妙。3 文天祥 過零丁洋 中表明生死觀的詩句是 4 杜甫在 春望 中表現關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是寫出連續的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