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方式

2022-10-18 03:57:09 字數 5207 閱讀 6762

把握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重點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凸顯了我國經濟結構總體上層次較低,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不相適應,與參與國際競爭的新要求不相適應。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必須以科學的發展理念為指導,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加重視自主創新和能力建設,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應把擴大內需作為首要任務,把推進城鎮化作為重要內容,把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作為重要方面。

形成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的制度安排,需要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有形之手」的關鍵性作用,發揮政績「導向之手」的引領性作用。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域性,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重點則是經濟結構調整。恰如原子排列結構不同造就了金剛石和石墨兩種性質迥異的物質,經濟結構層次高低決定著經濟競爭能力的強弱和發展質量的優劣。要盡快提公升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贏得國際經濟競爭主動權,首要的就是把握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重點,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認清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

從漁獵採集到男耕女織,從手工勞作到大機器生產,從工業文明到資訊時代,從物質生產到創意經濟——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過程就是經濟結構高度化的過程。我國的經濟發展同樣伴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公升級。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從自給半自給的落後農業國發展成為在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工業大國,從長期受短缺經濟困擾發展到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從著力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發展到高新技術產業蓬勃興起,從封閉半封閉發展到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經濟結構優化公升級推動著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快速發展**現的新的結構問題又迫切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經濟結構。

2023年下半年以來,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外部需求萎縮,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一些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衝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凸顯了我國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問題:

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過於依賴投資,居民消費率偏低;內需與外需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外需,內需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工業,服務業發展滯後;生產技術水平結構不合理,物質資源消耗過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城鄉和區域結構不合理,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中西部發展相對落後;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等等。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經濟結構總體上層次較低,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不相適應,與參與國際競爭的新要求不相適應。

經濟結構層次低,首先表現在經濟偏硬、偏重。我國是世界上煤炭、鋼鐵、鐵礦石、氧化鋁、銅、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國家。2023年,我國gdp佔世界的5%,但鋼材消耗量佔世界的27%,水泥消耗量佔世界的50%。

這帶有明顯的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必須看到,與重化工業、「兩高一資」產業的迅猛發展相比,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品牌建設不足、產業整合度不高,而技術、服務、管理、品牌、營銷等軟的、輕的環節恰恰是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環節。

經濟結構層次低,還表現在經濟偏散、偏弱。一方面,各地經濟聯絡和要素流動性差,分工協作不夠,「大而全」、「小而全」,重複建設、低層次競爭的現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都缺乏整合,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發展都很不夠,在國際競爭中攥不成拳頭、形不成合力。各地競相發展加工製造專案,而創意設計、品牌建設、技術專利、市場營銷等高階環節大都掌握在別人手裡。

這樣,不僅賺取的利潤微薄,而且培育不出資源和產業整合能力,形不成區域優勢互補,並在品牌、技術等方面受制於人。

經濟結構硬、重、散、弱,帶來或強化了其他一些結構問題。比如,經濟結構層次低,高層次就業崗位就少,從而導致中等收入者偏少,形成了低收入者和過高收入者兩頭大的啞鈴型收入分配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又會影響投資與消費結構以及內外需結構:

居民收入水平低,必然伴生消費能力不足,導致投資與消費失衡;國內消費不足,就要靠國際市場來消化大量投資形成的過剩產能,導致內外需失衡;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參與國際競爭,缺乏自主品牌、核心技術、營銷能力,就會被整合到別人的產業鏈中去。

這些結構問題是經濟快速發展中的問題,也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到了乙個新的重要關口。我們要在更大的經濟總量基礎上、在更加嚴峻的資源環境制約中、在更為複雜的國際國內市場條件下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必須突破這個關口——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公升級。

明確引導經濟結構調整的理念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深層次問題的根本舉措,也是鞏固當前經濟回公升向好勢頭的迫切需要,更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必須把思想認識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以科學的發展理念引導經濟結構調整。

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經濟發展首先是物質產出數量的增加。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物資匱乏的年代,又多又快地生產,以使人們吃得飽、穿得暖,成為第一位的任務。

因此,過去相當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突出強調數量要求,著力解決短缺問題。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已經從普遍短缺躍公升到商品極大豐富。這時,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對生產和生活的質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吃得健康、穿得時尚、住得寬敞、行得方便;工作要有前途,生活要有情趣,個人要有發展,生老病死要有保障。

從強調數量到追求質量和效益,這是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的結果,同時又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克服gdp崇拜,把「又快又好」轉變為「又好又快」、「好」字優先,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

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

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更加重視自主創新和能力建設。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規模很重要,特別是對於我國這樣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沒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很多問題都難以解決。

在很多時候,規模也是一種能力,不僅有規模經濟一說,而且在面對經濟風險時,規模大的經濟體往往具有更強的抵禦能力和更大的迴旋餘地。但規模大並不等於能力強,多而不優、大而不強恰恰是現階段我國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三位,但全球競爭力僅排在第二十九位;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一位,但出口的產品大多處於國際產業分工價值鏈低端,自主品牌不到10%。

面對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各國搶占科技和經濟制高點的競賽,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推動自主創新,加強能力建設,盡快改變拼資源消耗、拼生態環境、拼廉價勞動力的局面。應進一步破除只有物質生產才能創造財富的思維,著力加強創意設計、技術研發和品牌培育,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提高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確立創新引領發展的理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公升傳統產業,增強核心競爭能力。

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僅經濟總量快速增長,而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呈加速增長之勢。2023年我國人均gdp只有200多美元,2023年突破1000美元,2023年突破2000美元,2023年突破3000美元。

所以說,這一時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但是,為什麼經濟發展很快,而人們的不滿意仍有很多呢?乙個重要原因在於,快速增長的平均數掩蓋了一些重要的結構問題。

就收入分配來說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導致人民生活水平沒有隨著經濟增長而同步提高;二是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較低,導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佔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相對較慢。在新的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形**是最可寶貴的社會財富的認識,著力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改變「見物不見人」的狀況。

改善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勞動報酬,不僅可以增加居民消費、擴大內需,從而改變投資與消費失衡、內需與外需失衡的局面,而且更長遠地看,還可以改善勞動力再生產,提公升人的素質,從而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公升級。因為,科技創新、產業公升級、結構優化歸根結底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取決於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和公升級。而提公升人的素質、改善人力資源結構,就必須改善收入分配,使勞動者有條件提高自己、發展自己。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

找準經濟結構調整的著力點

我國已進入只有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才能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關鍵時期。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凸顯了我國經濟結構問題的嚴峻性,同時為我們調整經濟結構帶來了機遇,因為市場低迷的時期正是優勝劣汰、調整提高的時機,是實現技術突破、組織創新、產業再造的時機。我們必須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度,按照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增強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緊迫感和自覺性,努力提高我國經濟整體素質,努力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

擴大內需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在遭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外需急劇下滑的嚴峻形勢下,我們依靠及時有力的擴大內需舉措迅速穩定經濟,率先回公升向好。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是我們的優勢,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

擴大內需不僅有利於平衡內外需結構,而且有利於改善投資與消費、國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結構。內需包括國內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面。在過去生產力水平低、物資匱乏的年代,我們更加重視生產,強調投資的重要性;在當今產能過剩問題凸顯、買方市場已經形成的條件下,我們必須更加重視消費對投資的導向作用,更加重視市場對生產的評判作用。

應著力增強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發揮消費對優化投資結構的引導作用,積極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實現增投資、促發展與擴消費、惠民生一舉多得。擴大內需、啟動消費,應更加注重就業和勞動報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大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只有在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時著力擴大內需,才能在開放型經濟條件下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推進城鎮化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城鎮化不僅是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的過程,而且是農村人口市民化、增加居民消費的過程;不僅是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高效率行業轉移的過程,而且是提高農村人均資源占有量的過程;不僅是調整城鄉和區域結構的過程,而且是優化人口素質結構的過程。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是擴大內需最深厚的潛力所在。

應以推進城鎮化帶動區域協調發展,重點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開拓經濟增長和市場需求的新空間;在城鎮化程序中統籌城鄉發展,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能力,做到城鎮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互促進、統籌發展。

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面對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競爭和國際市場變化的新趨勢,面對國內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和需求結構公升級的新形勢,必須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提公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應推動製造業向國際分工價值鏈高階移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瞄準國際科技和產業前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實現跨越式發展,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強化原始創新的同時,重視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質量和標準建設,培育自主品牌,爭創國際競爭新優勢。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縱所周知,當今世界競爭日趨激烈,無論是在經濟,軍事,科技,文化,還是政治競爭都相當的激烈。特別是在經濟方面,競爭的激烈程度是無與倫比的。在遭遇到國際金融危機後,迫使我國不得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了。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 出口需求拉動,依靠第二產...

如何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方式

在加快推進工業化的實踐中,不少縣受 追趕型 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不計資源 環境和生態生本,重複走先汙染 後治理 高消耗 高排放的傳統工業化道路,環境生態破壞巨大。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有利於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縣域可持續發展。一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實施主體功...

如何轉變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

中國正處於走向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性轉折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 十二五 的重要使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方向已達成共識,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存在哪些阻礙和難以解決的問題,推進的突破口在 等等,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 的重要課題。準確把握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內涵 討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