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6《再別康橋》教案 5 新版 語文版

2022-10-16 09:51:04 字數 3471 閱讀 3820

第二單元6再別康橋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體味《再別康橋》的意境美,**美,建築美和繪畫美。

3.學習新詩的鑑賞方法。

(1) 通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美;

(2) 通過賞析,學會鑑賞詩歌的意象美;

4.品味語言,感悟作者詩歌創作的獨特風格。

二、教學重點:

★ 體味作者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 作品中集中體現的**美、建築美和繪畫美。

三、教學難點:

☆ 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 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解讀作品。

四、教學設想:

☉ 多**教學;

☉ 課前反覆熟讀作品,整體體味作品的意境美。

☉ 課前嘗試著模仿原作進行自我創作,結合課堂教學再讀修改、創作。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匯入(整體把握,詩歌感情抒發的基調

教師:自古以來,每當遭遇離別和守望,總不免令人黯然消魂!古人的作品中——

曾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更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

曾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坦然!

曾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乙份沉重;

更有「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 的乙份灑脫、乙份飄逸!

那麼,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抒發的是怎樣的乙份情感呢?

1.學生散讀,**。

2.鼓勵學生演示朗讀。

師生簡要點評,圍繞:是否「入境」!(「意象」與「意境」的整體把握問題)

3.學生發言,交流(略,相機鼓勵與點撥!)

4.定位:於柔美與纏綿之中的乙份深深的留戀、乙份無盡的依惜、乙份淡泊的飄逸……

5.**《在水一方》,以作課堂學習氣氛的營造

思考:在美妙、柔和的歌曲聲中,你從中感受到的是怎樣的意象?又是怎樣的一番意境?

定位:意象——迷人、舒緩意境——悠遠、朦朧美

(二)鑑賞(簡介背景,體味詩歌塑造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教師:徐志摩2023年曾留學英國的劍橋大學,也就是「康橋」。劍橋是一所800年歷史的大學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築,作者對這座大學城懷有很深的感情。

他曾經這樣動情地說過:「我的眼光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康橋,可以說是詩人的精神依戀之鄉。

2023年的秋天,他帶著失意,重回劍橋,故地重遊,激發了詩人的興致,他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溶進了這首《再別康橋》。

-那麼,詩人的縷縷情思,融入了哪些意象之中呢?

1.再請學生演讀。

2.學生交流。(略,簡要點評)

3.歸結:「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潭水」、「長篙」、「星輝」等……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應該有送行的人,他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轟鳴。但這一切,都沒有攝入詩人的鏡頭,偏偏選擇了這些富於色彩、姿態等特色的意象,避俗世柔情,給人一種清新自然之美感。

4.追問:這些樸素自然的意象又如何幻化成作者心中、讀者眼中的意境之美呢?

(1)學生交流。(略)

(2)教師提示詩歌鑑賞的切入點:聯想、想象(虛實);動靜;語言、修辭……

(3)歸結:通過聯想、想象,讀者可以感受到,七節詩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卷,詩人用電影藝術中的蒙太奇手法,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中的意象分別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 ——這也就是聞一多先生崇尚的詩歌「**美、繪畫美、建築美」三美中的「繪畫美」!

4.學生活動

(1)分組交流自行創作的詩歌,重在圍繞意象及創設的意境;

(2)推薦交流(若干,時間關係,以2首為宜!)

(3)學生點評,教師適當點撥

(4)聆聽配樂朗誦

(5)鼓勵學生以「共鳴者」的心態朗讀原作:

(6)齊讀一遍

(三)鑑賞(簡要體味「**美」和「建築美」)

1.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故而富有「**美」

歸結: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

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

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除第五節不押韻外,其他六節都嚴格押韻,而且頻頻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

2.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故而富有「建築美」

歸結: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盪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

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

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四行一節,詩作的單行和雙行錯落排列,每句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8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四)鑑賞(結合「詩眼」,把握詩歌精巧的構思)(重點在「其次」上)

(1)怎樣理解《再別康橋》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物件。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以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歸結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乙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心中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

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只願做「一條水草」的體驗……

追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歸結:——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2)從中,你能想到些什麼?再次拓展:教師導引——原來,這人世間,至情、至善、至美之境,可圈、可點、可發之氣,在詩中得到了境遷天外、氣貫長虹般地體現!

讓我們大家跟隨著王洛賓的一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去細心地呵護自己心中的「康橋」吧!

6年級英語下冊第二單元試卷

小學六年級英語 下 第二單元測試題 時間 40分鐘滿分 100分 班級姓名 分數 一 選出不同類的詞。10分 c.happy d.trip 2.b.long d.strong b.foot c.ton d.cm d.leg d.young 6.a.what b.which c.with d.when...

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測試題

一 基礎知識及運用 共30分 1 下列選項中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4分 a 闊綽 chu 拭去 sh 頹唐 tu b 腌臢 y nz 捯氣 d o 榮膺 y ng c 醋栗 l 坎肩 k n 魁梧 ku d 窒息 zh 巉岩 c n 骸骨 h i 2 下列各項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4分 a 孱水青筋...

九年級下冊語文平時第二單元作文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

魯濱孫出生在乙個很體面的人家,可因為他經不住街坊的嘲笑和父親 母親的責罵,私自一人來到了一艘船上離開了家鄉。這艘船在途中沉了。船上的人被乙隻小艇救了起來,他也在這些人中間。和他一起的人都勸他回家,不過他沒有回家,而是坐上一艘船出去旅行了。不幸的是,這艘船被強盜給搶占了,他也做了強盜首領的奴隸。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