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聚與產業轉移研究指標綜述

2022-10-16 09:36:02 字數 1352 閱讀 1570

摘要:本文對現有的關於產業集聚與產業轉移的研究指標進行了綜述,發現由於對指標的有效性缺乏深入認識,不同文獻的分析結論存在較大偏差。

關鍵詞:產業集聚;產業轉移;研究指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首先實施了沿海開放戰略,從四個特區設立,14個沿海城市開放,到浦東開發。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要素由低回報地區向高回報地區流動,主要表現為中西部地區廉價勞動力向東部地區流動,全球資本與我國廉價勞動力在東部地區結合,形成了製造業在東部地區集聚的格局。隨著產業在東部的集聚,近幾年東部地區面臨著土地資源受限、地租上公升、原材料****、能源短缺、民工荒等問題。

與此同時,東中西部地區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在***「兩個大局」思想指導下,為了實現國土的均衡發展,縮小地區收入差距,2023年後國家相繼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2023年商務部出台《關於支援中西部地區承接加工**梯度轉移工作的意見》,2023年***出台《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和政策,以促進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為此,我國產業集聚狀況和轉移趨勢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在研究方法上,國內學者在考察產業集聚和轉移的實證研究中有的採用絕對產業集聚指數,有的採用區位商,有的採用動態區域集聚指數,有的同時採用多個上述指標。

金煜等(2006)在**工業集聚的影響因素時,用各地區工業產值佔當年全國總的工業gdp的比重度量工業集聚,其使用的實則是絕對產業集聚指數[1]。李揚(2009)採用區位商測度了我國西部地區產業集聚水平,結果表明西部各省市的集聚產業有資源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及資源加工型產業[2]。張春法等(2006)通過構建衡量產業集聚的靜態和動態指標模型,分析了南京市產業轉移與產業集聚的發展狀況,這裡的靜態指標使用的是絕對產業集聚指數[3]。

馬子紅等(2010)基於張春法的研究方法對昆明的產業集聚與產業轉移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4]。歐陽朝旭(2009)構建了衡量產業集聚的靜態和動態指標,對安徽和長三角地區39個行業的產業空間集聚程度進行測定,此文的靜態指標採用的是區位商[5]。賀清雲等(2010)運用產業靜態區域集聚指數和產業動態區域集聚指數分析了東部具有轉移趨勢的產業,此文的產業靜態區域集聚指數也用區位商表示[6]。

何奕等(2008)以區位商和人均產值水平度量專業化相對集聚,以產業規模在區域同行業的比重度量規模化相對集聚,同時滿足專業化相對集聚和規模化相對集聚時稱之為區域內絕對集聚,並構建了產業集聚綜合指數對影響長三角洲產業集聚的因素進行了計量分析[7]。張公嵬(2010)利用產業的赫芬達爾指數、區位商和產業的絕對份額三項指標相結合測度了我國產業集聚的變遷,結果發現,從2023年開始,以紡織服裝製造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由沿海地區向其他地區轉移,並且在2023年後呈現加速趨勢;以通訊裝置、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為代表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在2023年以前一直向沿海地區集中,直到2023年向其他地區轉移才始露端倪[8]。

河南省農業產業集聚區建設研究

作者 褚陽 經營管理者 上旬刊 2016年第07期 提要 建設中原經濟區,很關鍵的就是堅持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統籌城鄉發展 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型城鎮化重要支撐和載體就是農業產業聚集區的建設,著力農業產業聚集區建設對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 提高新型城鎮化的質量 增加新型城鎮化的活力 解決 三農 問題 ...

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理論研究綜述

摘要 產業結構是現代經濟學經濟增長研究中的乙個重要問題,而產業結構優化則是現代經濟轉型的主要方向。以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優化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模型為脈絡,對產業結構優化理論以及相關的研究進行了梳理。結果表明,該研究為構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戰略的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模型做好基礎準備,並為進一步研究提出針對性的...

皖江城市帶各城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比較研究

作者 徐丹丹 經營者 2014年第05期 摘要 文章構建了包括要素稟賦 市場潛力 區位和交通 產業配套支撐 技術研發水平 政策環境六大方面對皖江城市帶九城市2010年至2012年共三年的相關資料進行因子分析,以比較皖江城市帶各地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發現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綜合能力由高到低分別為 合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