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

2022-10-13 20:00:04 字數 5093 閱讀 1163

作者:王娜

摘要: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門類。書法藝術中的「無聲之音」,「無形之相」,折射出結構、韻趣和意境等中華民族傳統審美文化的特徵。

與其它藝術形式相比,書法無疑是最具民族特色,最能體現中華民族傳統審美文化特徵的一門藝術。因此,傳統書法藝術關於結構、韻趣、意境等方面的審美觀念。也就成了中華民族傳統審美文化特徵的縮影。

關鍵詞:書法;藝術;審美;特徵

我國文字的產生,基礎是「象形」。最初「寫字就是畫畫」。人們寫字,是為了用文本來記載事情,傳達和交流思想,但中國文字的書寫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又逐漸地發展為一種藝術。

「中國的筆墨、中國的書法的傳統、中國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礎,這一點就有藝術性」。書法藝術同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一樣,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

這裡所談的書法藝術的美,「即是現實生活中各種事物的形體和動態的美在書法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在這種反映的同時,書法家又表現出他們一定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當然也是以現實的社會生活為其源泉的」。毛筆在以寫為主的文字系統中扮演主角。

而線條的書寫和字形的結構是書法藝術造型的兩大基本要素。也是構成書法藝術美的兩大基本要素。

一、中國書法藝術的線條美

線條是書法的基礎、靈魂,是書法賴以延續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書法家表情達意,精神、氣質和學養得以流露的媒介。漢隸的出現是書法藝術中乙個劃時代的里程碑,沒有一種書體的表現力能與它相抗衡。當然,更為直接的則是在於漢隸的主要貢獻——解放線條,它對於我們研究線條美有決定性的影響。

我們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首先被欣賞者感覺到的也是線條,所以它也是欣賞者溝通書家的橋梁。通過線條,欣賞者可以獲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靈上的慰藉、淨化和震撼。中國書法的毛筆工具為線條美的高層次塑造提供了極理想的支援。

欣賞者可以把線條作為審美物件,從視覺上把握作品的深層內涵,書法家們也把線條看成其作品的一種生命象徵。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碑評第十八》中,有過這樣的一段論述:「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

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逆,可謂美矣」。在這裡,「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針對書法線條而言。康有為認為書法線條美猶如乙個人生命體的美,它體現出書法美的最高原則。

在中國書法藝術領域中,書法線條的審美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力量感

這裡所談的力量感,是書法中的一種巧力,是掌、指、腕、臂在人的意識協調和控制下且融合了書寫者審美觀念、書寫經驗的自然運動。中國書法一貫強調筆力,衛夫人的《筆陣圖》有云:「下筆點畫。

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東漢蔡邕則在《九勢》中指出:「下筆用力,肌膚之麗」。

肌膚就是線條美的形式感覺。一般而言,下筆有力,線條就美,就有豐富的肌膚內涵。「在技巧之力中仍然有明和暗的對比關係:

線條頭尾頓挫轉折者是謂『明』,線條中截平穩運動的貌不驚人的力是謂『暗』」。這段話指出了線條力度美的真正所在。富有力度的書法藝術作品之所以美,是因為它能使觀賞者在這種凝固而靜止的字形中領略到生命的風采、心靈的律動。

如果筆力弱薄,書法美就無法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揮。

(二)立體感

對於書法這一平面的藝術形式而言,立體感是乙個矛盾的說法。因為線條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維空間的物理標準。但是一副書法作品如果缺乏立體感,線條就單薄乏味,不耐看。

真正的立體感應是沉著、渾厚的並能讓人感受到線條中蘊藏的豐富資訊。簡要地說,書法所強調的立體感是一種抽象地經過提煉的空間。在創作具體的書法作品中,又因書體不同以及書者的審美趣味各異而自具形態。

強調線條要具有立體感,當然與中國人的傳統精神有密切的關係。任何一種審美意識都離不開社會內容的制約,書法自也不例外。如女書家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指出: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這段話的推理公式是:書法——用筆為先;用筆——中鋒居重;線條——要有立體感才美。

從書法美的角度來看,中鋒技巧是絕對的。而側鋒技巧是相對的,它無法獨立運用,只能與中鋒互相交替補充。而且不能處於主要地位。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書法講求筆法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線條美,而線條美中最主要的一條是立體感要強,要有厚度。我們可以改造用筆的方法,但卻無法跨過這個終極的書法美的目標。它決不是乙個單純的技巧問題,而實質上是乙個美的問題。

(三)節奏感

我們從書法作品的節奏感裡可發現一種活力,然後在活力裡面體驗到了生命的價值。節奏的原則就是對比的交叉。落實在書法形式上,則是空白與墨跡之比,空白大小之比,空白形狀之比,墨跡點線之比,乃至墨跡粗細、乾濕、方圓、轉折之比。

大凡構成一種對比,都含有節奏的元素。「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便是節奏之本。線條在構成過程中筆的運動特徵——鬆緊、輕重、快慢,就是線條節奏的具體內容。

種種運動的性質和種類也有不同,不管是何種性質的節奏,都是對比著而存在。毛筆書法能夠表現出很多書法家的個性。每位書家生命的活力都體現了線條節奏感的審美價值。

如:空間節奏、用筆起伏節奏、空白節奏、方向節奏等。

節奏的原則相對於力量感、立體感的原則而言,似乎顯得較為簡單。因為對力度和線條的厚度,我們都能從乙個實際的起點出發,在外觀形態上對此作深層次的描述。但對於節奏而言,可視的形態比比皆是,不可視的深層內容又不僅僅是書法方面的內容,還牽涉到生理、心理方面的問題。

立體感、力量感與節奏感基本上囊括了線條審美意識的全部內容。不僅如此,即便是在書法的運筆技巧方面,「三感」的存在也已經包括了技巧的全部空間內容。

力量感的構成是依靠提、按、頓、挫、轉、折、方、圓,強調的是一種用筆的起伏——上下運動;立體感的構成,則依靠中鋒為主的用筆,而筆法則落實到線條美的具體範圍,追求的不只是在平的紙面上畫出線,而是要塑造出立體效果;節奏感的構成是依靠速度的控制、斷續連貫、輕重徐疾,有個推移過程,因此具有時間屬性。立體感與力量感,平面運動與上下運動,構成了立體的動作空間,再加上乙個節奏感,又構成了時空對比,三者互相交叉,相互滲透,形成了書法技巧的最為廣闊的藝術天地。

二、中國書法藝術的結構美

所謂結構的美,也就是字形的結構如何能反映出現實中各種事物形體結構美的問題。漢字雖然早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本了,但由「象形」發展而來的漢字形體,卻仍具有造型的意義,形象的藝術。字的結構之美離不開五個方面,即平正、勻稱、參差、連貫、飛動。

一要平正。它是書法形式美的乙個基本要素。它能給人以穩定感,舒適感和完整感。

書法與人的一般審美心理相一致,人通過社會實踐,逐步形成這樣的審美觀念;整齊為美,蕪雜為醜;秩序為美,混亂為醜;妥帖為美,不妥帖為醜等等。所以古來的書法家們都十分強調字的平正,西晉衛恆在《四體書勢》中指出寫隸書要「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

二要勻稱。就是字的筆畫之間,各部分之間所形成的合適感、整齊感。一般地說,字的勻稱只須注意實線的疏密長短適當便能達到。

但書法家還常從無實線的白處著眼來使黑白得宜,虛實相成,這叫「計白當黑」。在各體書法中,最講勻稱和黑自得宜的是篆書。

三要參差。事物還以參差錯落為美。山巒的起伏,海浪的翻滾,樹木的槎牙,卷雲的疊秀,皆為參差之美。在書法方面,即使是法度較嚴的隸書、楷書,也強調結字、布白要有參差錯落之美。

書法的平正、勻稱與參差錯落看來是矛盾的,其實並非如此,平正、勻稱是常。是法,講的主要是結字的基本要求;參差錯落是變是勢,講的主要是各部分的靈活奇巧之美。寫字不能光講常和法,那樣得不到生動活潑的書法形象;寫字還要講奇變,那樣才能得到姿態橫生、豐富多彩的書法藝術品。

四要連貫。指一字的筆畫之間,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照應、映帶,甚至要銜接在一起。連貫能使字的各部分更加成為乙個有機的整體。

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傳論中對連貫所造成的書法魅力作了這樣的表述:「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這裡的「若」和「似」字,就是說線條不是真斷,絕對的斷,而只是「若斷」。王羲之善於運用創作和欣賞中的乙個審美原理:

藝術品在「似有若無」之間能表現出最大的美。

五要飛動。這是書法具有活潑形象的最重要方法。不但能創造出靜態的美,還能生成動態的美,似乎還看到生氣勃勃的有生命之物,聽到旋律美妙的樂聲,生成種種聯想和想象。

藝術動態美,往往要勝過靜態美。

我們審視每乙個字的結構。不論是上下式的,還是左右式的筆畫搭配都應協調有序,每個字的構成都得渾然天成。同時,這種結構美不是簡單的千篇一律,而是在統一的氣氛和格調中又有變化,違而不反,和而不同,充滿了率意天趣。

當然不同的書法家對結構美的理解不同,作品的風格差異也很大。同是寫楷書,歐體結構瘦勁險絕,中宮內斂,顏體則寬博雄渾,中宮外放。公尺芾和蘇東坡都以行書名世,但前者結構欹側生動,充滿奇趣,後者則平和沖淡,典雅秀潤。

這就需要我們在審美過程中用開闊的視野去審視,去品評,切不可一概而論。

在中國書法裡沒有孤立的線條和結構。一切都是有機的結合,一切也都是互為因果的存在著。更甚而,在研究線條美時也不應忽略精神、情感的價值所在。

它們是互相區別而又互相依存、互相聯絡的,兩者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任何乙個字的造型。都離不開這兩個基本要素,而且這兩個要素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任何乙個字形的結構,處處都要考慮到線條的粗細、方圓、曲直、剛柔等。

三、中國書法藝術的章法美

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幅與幅之間的結構問題,是古人所謂的「章法」的問題。如清代的劉熙載說:「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數字,大如一行及數行,一幅及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

唐張懷瑾在書論中稱書法是「無聲之音,無形之象」,他講的是章法的對稱,穿插,呼應,斷連,猶如一首旋律優美、動人心魄的樂曲。

章法美之要領可以歸納為體勢承接,虛實相成,錯落有致。它們是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三種聯絡方式。有了這樣的章法,一幅書法就會具有混成一體的風情和活潑旺盛的生命力,也就是說,既有秩序感,又有節奏感,還有飛動感。

當然這三種聯絡方式的每一種所起的上述美感效果是各不同的。

第一,體勢承接。它所追求的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貫通和秩序。如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所說的「古人作書,於聯絡處見章法,於灑落處見意境」。

第二,虛實相成。書法中的實主要指有線條、有字之處;虛,就是字間、行間的空白處。虛實相成的章法,從書寫的過程來看,是臨時制宜、一次完成的。

治書藝者以其眼和手來掌握黑自的分布,使黑處達到如「金刀之割淨」;與此同時,線條以外的白要達到如「玉尺之量齊」。書法作品一般都有題識。它既是正文的延續和發展,更是以虛實相成求得章法美的又一點睛之處。

另外,題款上的字型變化也能形成虛實相成等章法之美。

第三,錯落有致。這是一種在法度中求突破,於繽紛中求奇趣,於變易中求和諧的章法。主要表現在:

字與字之間產生錯位,字的中軸線有時與行的中線重合,有時則形成一定的角度。這些錯位和斜側有意形成字裡行間的不齊整,不均衡,不協調。但是善書法者隨後又用技巧來進行救正,於是作品的整體在變化中造成美感,在矛盾中顯出靈性。

有意識的運用錯落有致章法的聖手要數唐代懷素,他的代表作《自敘貼》的章法特色就表現在參差變化,牽絲映帶,欹側救正。

書法藝術的審美境界

中國書法藝術精神集中體現在氣韻境界的創造上。氣韻與意境皆是標誌藝術本體的範疇。意境的審美創造歷程標示出中國藝術精神中審美意識覺醒的歷程。千百年來,書家之思往往以虛靈的胸襟吐納宇宙之氣,從而建立晶瑩透明的審美意境。透過中國詩 書 畫 印的藝術境界可以解悟華夏美學精神之所在。藝術的意境具有意義的不確定性...

中國書法藝術在現代設計中運用

發表時間 2006 11 913 28 00 中國藝術吧作者 書法藝術是藝術家和設計師久用不衰的法寶 我們自己的一些現代藝術家和設計師,也不斷地從中國書法中汲取營養,看他們的作品,於有意無意之間,都滲透著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在這方面,香港的靳埭強算是很有代表性 也是很有成就的一位。他的許多作品,如 ...

談論書法藝術的「造白」

中國書法,無論是在整體布局上,還是在區域性的關連上,都有一定的空白。這種空白,給人以空靈的美感 呼吸的順暢和想像的空間,從而給人以特有的審美愉悅。這種空白,不是藝術家的遺漏,而是有意的創造。這種 造白 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重要特徵,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有其客觀的生理基礎和心理基礎。中國書法主要以線 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