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敕勒歌 詠鵝 風

2022-10-07 09:45:01 字數 2514 閱讀 7045

[譯詩]陰山腳下啊,有個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草低處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賞析]這首北朝民歌,雖然僅有二十七個字,卻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它歌詠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了敕勒人對養育他們的水土,對游牧生活無限熱愛之情。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巨集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從中我們也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讚美之情。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面的背景而來,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巨集。同時,抓住了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徵,歌者以如椽之筆勾畫了一幅北國風貌圖。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野」兩句承上,且描繪筆法上略有疊沓,蘊涵著詠歎抒情的情調。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這兩句顯現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最後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描繪出一幅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

這首民歌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質直樸素、意韻真淳。語言無晦澀難懂之句,淺近明快、酣暢淋漓地抒寫了敕勒人的豪情。

駱賓王《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作者簡介】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駱賓王於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敬業敗,亡命不知所之,或雲被殺,或雲為僧。

他的詩辭採華膽,格律謹嚴。

【詩文大意】鵝,高昂著頭頸朝著天,唱著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動在綠水上,紅色的鵝掌划動著清清的水波。

【詩文賞析】《詠鵝》相傳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詠物詩。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徵來進行描寫。寫得自然、真切、傳神。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

「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豔的片語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於觀察事物的能力。

小作者通過白描的手法,簡單的略加勾勒,鵝的鮮明形象就脫穎而出。「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一幅可愛的動態的形象。

李嶠 《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經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颳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作者】:

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

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

【注釋】:

三秋:晚秋,指農曆九月。

二月:早春,農曆二月。

【賞析】: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此詩為唐代李嶠所作。

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乙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乙個「解」。

「解」,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乙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

風之溫情讓人舒坦。「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

講究對仗或對偶,「風」一詩亦如此。例,「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後兩行在「對仗」則更顯特色,「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一過」「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出來。

綜觀本詩,詩人通過抓住「葉」「花」「浪」「竹」四樣自然界物象在風力作用下的易變,間接地表現了「風」之種種形力,讓人真切地感受風之魅力與威力。以上「賞析」難免存有「就詩論詩」之嫌,如果能夠結合李嶠的另外二首關於「風」的詩文,再聯絡詩人的平生歷練、生活背景與創作情況等,或許會有更為精彩而深刻的解讀。

《憶江南》《敕勒歌》教學設計

課時安排 1 課時。教學過程 一 看圖畫匯入課題。1.出示插圖投影片 掛圖或光碟。使學生面對反映北方草原風光的圖景,說一說看到的 情景,抒發自己的感受。2.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描寫北方草原美麗風光的北朝民歌 敕勒歌。這首詩寫作時間離現在已有1500 多年了。寫得怎麼樣呢?請同學們聽錄音 放課文朗讀錄音。...

敕勒歌教案

教學目標 1 能在古詩的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4個生字。2 正確 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3 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並能體會我國北方遼闊草原的美麗景色。教學重難點 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體會我國北方遼闊草原的美麗景色。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 看圖激趣,揭示課題 1 師 小朋友,今天...

《敕勒歌》教學設計

敕勒歌 教案 前川四小朱燦霞 教學目標 1 會認 勒 勒 穹 廬 籠 5個字。注意 見 在詩中的讀音。2 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結合圖畫及注釋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想象並感受草原上天地蒼茫的景象。3 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自然 熱愛家鄉的情感。教學重難點 重點 認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