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基本知識及養殖技術 0314

2022-09-27 05:57:02 字數 5629 閱讀 9046

養殖黃鱔基礎知識

黃鱔的養殖生物學特性

黃鱔養殖在我國由來以久,但近十幾年來一直徘徊不前,淺層原因表現為技術力度不夠,然而更重要的是有關黃鱔養殖的基本生物學理論沒有得到完善,黃鱔養殖技術一直處於直觀、經驗、模擬狀態下,加之一些學者、專家憑空想象的誤導,使目前國內總體黃鱔養殖陷入了很深的誤區。因此對有關養殖黃鱔方面的生物學特性進行深入理解,是正確實施黃鱔養殖和技術措施形成的前提。

一、黃鱔的呼吸機能

黃鱔的口腔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呼吸功能。口腔上頜及**側線一帶分布豐富的毛細血管網。這二類呼吸器官既能從水中獲得溶解氧,又能從空氣中呼吸氧氣。

黃鱔從水中獲得溶解氧的速率很低,但呼吸強度卻很高,即使水中溶氧的濃度極低都能進行有效呼吸。黃鱔的平靜狀態或水溫較低時,由於新陳代謝緩慢,機體生化耗氧率低,黃鱔完全以呼吸水中的溶解氧為主,當水體極度缺氧時,黃鱔靠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來彌補,但頻率極低,呼吸一次可維持數小時,值得注意的是後一類情況如果發生在越冬期間,則可能引起窒息或凍傷,所以越冬期間應保持適度換水,以保持水體一定的溶氧。黃鱔在進食、劇烈運動以及氣溫較高時,從水中獲得的溶解氧已遠遠不能滿足機體運動和代謝耗氧,此時黃鱔則轉為呼吸空氣中的氧氣為主,其表現狀態為:

或者頭部頻繁伸出水面呼吸,或者將吻部持續露出水面。

黃鱔呼吸系統的正常執行不僅與作為呼吸器官的口腔、**以及環境的氧氣狀況有關,同時與血液的載氧能力具有直接的聯絡。當載體環境惡化,溶存的有毒化學因子諸如氨、硫化氫和亞硝酸等滲入血液,就會嚴重影響血液紅血球與氧的結合能力,此種情況也同時發生在環境載體ph值下降所引起的酸中毒和窒息造成體液ph值下降引起的酸中毒。一旦血液載氧力下降,則整個呼吸系統將受到嚴重影響,初始狀態表現為黃鱔長時間將一半或整個頭部伸出水面呼吸空氣,受到驚動也不下沉,側臥、仰臥,直至衰竭而亡。

從國內大量黃鱔養殖反饋資訊看,形成養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養殖過程中造成了對黃鱔呼吸系統的破壞,尤其表現在苗種**這一環節,由於目前養殖黃鱔採用野生苗種較多,而採集這一過程的操作對黃鱔的影響是劇烈的,當然養殖期間形成的案例也有相當數量。其嚴重性在於對黃鱔呼吸系統的破壞,其表象並不直觀,同時又是漸近性的,一旦以死亡特徵表現出來,情形已不可逆轉。因此,實現高效黃鱔養殖,必須以科學的規範操作來保障。

二、黃鱔的攝食、消化與生長

黃鱔的天然餌料有水生昆蟲、落入水中的陸生昆蟲、底棲動物、小魚蝦等,其攝食活動依賴於嗅覺和觸覺,並用味覺加以選擇是否吞嚥。實驗結果表明,黃鱔拒絕吞嚥的味覺標準是:無味、苦味、過鹹、刺激性異味,尤其是對飼料中新增藥品極為敏感,並且拒食。

當黃鱔攝食時,味覺選擇錯誤,吞嚥後,前腸就會出現反芻現象。雖然黃鱔的天然餌料主要是鮮活類動物,但在有效馴養條件下,原則上黃鱔可以攝食任何人工餌料,然而攝食的機率、強度和永續性則因人工餌料的成份及其製作工藝而呈現不同的特點。能達到黃鱔穩定攝食人工餌料的條件是:

全價的營養組成、特效引誘劑、原料超微粉碎、加工後柔韌性強、耐水力高。

自相殘殺是黃鱔攝食活動的另一特點,這一情況只有在極度飢餓情況下發生,實驗觀察,在黃鱔喜食的飼料中摻入黃鱔肉糜,則黃鱔就會出現拒食情況,這充分證明了上述結論的正確性。正常滿足投喂時,即使個體懸殊很大,均不會出現自相殘殺。但進一步的實驗結果表明,當個體懸殊達到一倍以上,小個體的攝食活動就會被抑制,即使餌料極為充分,小黃鱔也不敢攝食,這一情況的持續發生,將導致同一池的個體懸殊進一步加大。

黃鱔的消化系統從解剖結構看有肝臟、膽囊、胰臟和腸道,作為主要消化器官——腸道,無盤曲,中間有一結節將腸道分為前腸和後腸,前腸柔韌性強,可充分擴張。這一結構與肉食性魚類的的腸道類似。其消化特點是:

對植物蛋白和纖維素幾乎完全不能消化,對動物蛋白、澱粉和脂肪能有效消化,因此任何使用植物性飼料飼養黃鱔的企圖都是對黃鱔消化機能缺乏了解的表現。但另一方面適度植物性飼料的新增可促進腸道的蠕動和攝食強度。黃鱔的新陳代謝緩慢,反映在消化系統表現為消化液分泌量少,吸收速率低,這一特徵作為種群的特性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功能,可防止食物匱乏時機體的過度消耗。

這一特性對養殖是極為不利的,它嚴重抑制了增長速度。然而這一特性並非不可改變,在定期投喂和消化促進劑的啟用下,消化系統可很快變得極為活躍,同時在人為增強黃鱔活動量後,就可以達到穩定這種改善了的消化機能。

自然棲息的黃鱔生長速度與環境中餌料豐欠相關,一般生活於池塘、溝渠的黃鱔生長速度快一些,豐滿度高,而棲息於田間的黃鱔則生長速度較慢。在人工養殖中,投喂單一成份的餌料,其生長速度是極為緩慢的,因為高密度飼養情況下,黃鱔生長的營養需求完全依賴於投喂的餌料,天然餌料的意義幾乎為零。這就要求投喂的餌料完全能滿足黃鱔的全部營養需求,而任何單一成份的餌料都不具備這一條件。

實驗表明,單喂河蚌肉和魚漿,黃鱔增長很慢。目前大部分黃鱔養殖均採用投喂鮮活餌料,總體增重極低,以致於造成黃鱔生長速度緩慢的普遍錯覺,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有效地馴養和全價的餌料投喂情況下,20g—30g的鱔苗經3—4個月的強化投喂一般可增重達5倍。

三、黃鱔的棲息特徵

黃鱔自然棲息層的水深一般不會超過20cm,這一特點源於其呼吸機能和身體結構,當黃鱔在攝食、運動和氣溫較高時,必須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為主,而其體內卻沒有同其它魚類一樣具有一種叫「鰾」的器官。因此,一旦水位過深,則黃鱔必須靠消耗體力游到水表層呼吸,這顯然不利於黃鱔的棲息。所以黃鱔一般棲息位於較淺的區域。

但這一特點同時體現於多種方式,在水深區域,如果有密集的水生植物漂浮生長,則同樣可供黃鱔棲息。

黃鱔營洞穴棲息,但這種特徵並非是其生存的必然條件,而是為了達到種群的延續目的,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形成的結果,其意義在於逃避敵害和避免高溫嚴寒的侵襲。由於黃鱔生活於淺水層是其生存的必然條件,但棲息這一水層卻極易受到禽鳥的襲擊,並且該水層溫度變化劇烈,因此,黃鱔洞穴是棲息淺水層唯一有利於生存的途徑。在人工養殖中,如能有效解決這一衝突,則黃鱔放棄洞穴對其生存棲息和攝食生長並無不利影響,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點。

晝伏夜出是黃鱔的另一棲息特性,這一特性同樣有利於逃避敵害,但同時也是機體自身保護的需要。將黃鱔短時間(數天內)置於日光照射同時保持水溫不變的條件下,觀察到黃鱔生存和攝食活動並無異常,但長時間(超過10天以上)的無遮蔽光照,就會降低黃鱔體表的屏障功能和機體免疫力,發病率很快上公升,這說明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成份對黃鱔有傷害作用。

四、黃鱔體表的屏障功能

黃鱔體表無鱗,但能分泌大量粘液包裹全身。粘液的分泌一方面具有代謝功能,可將體內的氨、尿素、尿酸等排出體外,同時更具有保護功能,可有效防止有害病菌的侵入,其作用機理在於:粘液內含有大量的溶菌酶,所以一般黃鱔對細菌性傳染病具有極強的抵抗力。

但溶菌酶只有依附於黃鱔體表,才具有活性,脫離機體,其活性很快消失,同時溶菌酶的活性還與機體的健康狀況有關,當黃鱔體質衰竭,溶菌酶的活性也隨之下降。另外,體表的濕度對**正常的粘液分泌和溶菌酶的產生極為重要,**乾燥會導致腺細胞的壞死。而酸、鹼、氨、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或高溫、高密度引起的發燒都會直接損傷**粘液的屏障功能。

一旦黃鱔體表的保護層被破壞,有害病菌就會迅速侵入機體。如果創傷較小,同時黃鱔抵抗力較強,此時進行藥物**則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創面較大,則有害病菌會迅速傳染到區域性或整個全身。

黃鱔的基本習性常識

a、黃鱔的生態習性

黃鱔多生活在湖泊、塘堰、河道、溝渠、稻田及池沼中的底部,為底棲性魚類。其適應能力較強,但以腐殖質較多的泥底、偏酸性水域為適宜,黃鱔性喜穴居生活,通常晝伏夜出。白天潛入泥底及池堤、或石縫中,很少活動;夜間出穴覓食,活動頻繁。

(具體生態習性可參考本項選項參謀)

b、苗種的**

目前鱔魚的**主要靠採捕或購買天然幼鱔。春天,氣溫回公升是捕捉鱔種的最好季節,其他季節可利用黃鱔夜間覓食的習性來捕捉。捕苗方法以鱔籠誘捕和手捉為好。

此外,撈取黃鱔受精卵,進行人工孵化,培育黃鱔苗,也是乙個好辦法。

c、苗種的質量

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可作為苗種。那些用鉤捕受傷的,放養後成活率低,即使不死,生長也相當緩慢。因此,一般不宜選用。

在捕捉鱔魚苗時,不要用鐵絲鉤傷鱔魚。如在市場上購買,則不能買用糖精、火湯喂過的鱔苗。

d、苗種規格

苗種規格一般以每千克20-40尾為宜。這種規格的苗種整齊,生活力強,放養後成活率高,增生快,產量高。鱔種規格過小,攝食能力差,增重不快,當年不能收益。

放養的苗種要注意規格整齊,大小要盡可能一致,不能懸殊太大,不同規格的苗種最好能分池分級飼養,以免爭食和互相殘殺,影響生長和成活率。

e、黃鱔的品種

黃鱔的品種很多,大體上可分為黃、白、青、赤、赤幾種,其中生命力最強的是表、黃兩種,脊側和勁部黃色的了為優良。為了確保養殖產量高效益,在發展黃鱔養殖生產上要逐步做到選去優劣,培育和使用優良品種。

f、放養時間

放養時間要早,以早春頭批捕捉的黃鱔苗種放養為佳。黃鱔經越冬後,體內營養僅能維護生命,開春後,需大量攝食,食量大且食性廣。因此,要盡量提早放苗,便於馴化,提早開食,延長生長期。

g、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在鱔池大小,餌料**,苗種規格以及飼養管理等不同而異。人工養殖黃鱔,放養密度可稍大些,每平方公尺放養體重25克的幼鱔100-150尾,即每平方公尺放養幼鱔2.5-4千克。

放養的規格較大,密度可相應減少。反之,則可相應地增加。如餌料充足,也可多放些。

家庭養殖一般每平方公尺放養量以2.5-4千克為好,池中可搭配放養一些泥鰍。

投資黃鱔專案前期準備工作

a、場池的準備

黃鱔池建設地點的選擇。一些不宜養殖其他魚類的廢棄水體都可以利用,也可在不宜種植作物的水坑、水塘內進行飼養,也有在種植茭白、蓮、菱的水體中放養黃鱔的。

家養殖黃鱔池宜在住宅附近,選擇向陽通風,有水源的地方建池養殖,要做到冬天能保暖,夏天較陰涼,水源充足,水質清潔。黃鱔池的形狀長方形、方形、圓形、橢圓形鱔池均可,目前採用得較多的是長方形鱔池。結構有磚池和土池兩種。

在池的底部模擬黃鱔生長的生態環境。

b、苗種準備

目前鱔魚的**主要靠採捕或購買天然幼鱔。撈取黃鱔受精卵,進行人工卵化,培育黃鱔苗,也是乙個好辦法。

c、投餌準備

黃鱔是肉食性魚類,它的主要餌料有蚯蚓、蝌蚪、蠅蛆、小魚蝦、蠶蛹、螺螄、河蚌肉等其中蚯蚓最好。人工飼養黃鱔,在動物性餌料不足的情況下,也可兼投一些植物性食物,如麩皮、公尺飯和瓜果皮之類的甜酸食物。餌料要新鮮清潔。

繁殖黃鱔的基本知識

黃鱔養殖的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前面所講的投餌外,還有防水質、防暑、越冬、鱔病防治等。這些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決定著全年的產量和效益。

a、防逃

防逃工作是日常管理中首先應注意的乙個方面。雨天,尤其連續大雨天氣,應及時排水,防止逃魚,要經常檢查排水孔。排水孔應有可靠而堅實的攔魚柵,以防鱔魚從排水孔逃逸。

b、水質管理

要保持池水穩定和水質清新。鱔池水深一般保持在15厘公尺左右,高溫季節可適當加深。每當天氣由晴轉雨轉晴,天氣悶熱時,水體往往容易缺氧,凡在這種天氣的前夕都要灌注新水,以免黃鱔過多的將頭伸出水層,露出水面呼吸,不利生長。

要經常換水,保持水質良好。夏季高溫,應每天換水,有時因殘食變質,池水發臭,更需及時換水。氣溫正常,水質如無明顯惡化,也可1-2天換1次水。

c、防暑和越冬

水溫的高低直接關係到黃鱔的攝食和生長速度。通常水溫在10℃以下,黃鱔處於休眠狀態,不出洞也不吃食;當水溫上公升到12℃時,開始出洞覓食,但活動力弱。最適宜黃鱔生長的溫度為15℃-28℃經上時,攝食量下降。

因此在飼養中要注意保持適宜的水溫,以利黃鱔的攝食生長。

在炎熱的高溫季節,當水溫超過30℃時,要勤換新鮮的清涼水,如發現黃鱔頭部露出泥沙外或全身臥於泥上,反應遲鈍,則需趕緊沖水或在泥裡加清涼淤泥,一般可避免死亡。用井水、泉水沖涼時,進水速度不能過快。

當氣溫下降到15℃左右時應投喂優質餌料育肥,當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可將池水排乾,為保持池泥濕潤和溫暖,可在上面覆蓋少量稻草或草包,以避免結冰而使黃鱔凍傷致死。同時還要注意防止老鼠和畜禽的危害。如能利用工廠餘熱水,使池溫保持在25℃左右,則可延長黃鱔的生長期,加快鱔的生長,提高產量。

滅火原理及基本知識

火使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火是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不可缺少的,但是,火一旦失去控制,就會造成財產的損失和人員的 釀成災害。為了防止火災的發生,人們採取了各種積極的預防措施,然而火災總是不可完全避免的。火災發生後,如何有效地進行撲救,關鍵在於正確地選擇和使用各種滅火劑。滅火劑是指能夠有效地破環燃燒...

稀土基本知識及應用

第一課概念 1.1 什麼是稀土?1.2 稀土生產與分離 1.3 稀土資源 1.1 什麼是稀土?稀土就是化學元素週期表中鑭系元素 鑭 la 鈰 ce 鐠 pr 釹 nd 鉕 pm 釤 銪 eu 釓 gd 鋱 tb 鏑 dy 鈥 ho 鉺 er 銩 tm 鐿 yb 鎦 lu 以及與鑭系的15個元素密切相...

小說基本知識及閱讀

六 語言賞析 1 字詞 準確 傳神 生動表現了什麼的特點 情感等。2 詞序 不可以。因為 調序後,與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 如由淺入深 由表入裡 由現象到本質 不一致 或 該詞與上文某某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或 這些詞是遞進關係,環環相扣,表達了某某的特點 情感等。3 句子 用某修辭方法怎樣表現了什麼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