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環境考試

2022-09-18 05:12:12 字數 5080 閱讀 8866

第一章一、 傳統的「和諧」思想

a、身心和諧b、人際和諧c、群己和諧d、天人和諧

二、 環境問題

定義:環境問題指人類與環境這一對矛盾體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中產生的問題。

自然災害生態破壞資源耗竭環境汙染人口劇增當前世界環境的主要問題人口問題土地問題:耕地減少,土地退化,土地沙漠化水資源問題:淡水資源短缺,水體汙染酸雨光化學煙霧溫室效應 o3層空洞生物多樣性危機海洋汙染

重大環境問題重大環境災害:全球氣候變化酸沉降臭氧層破壞水資源危機與海洋汙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危險廢物越境轉移

根本原因:對環境的價值認識不足,缺乏妥善的經濟發展規劃和環境規劃。問題實質:是由於盲目發展,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而造成的環境質量惡化和資源浪費,甚至枯竭和破壞。

四.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s)原理

大氣中的水汽、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可以透過太陽短波輻射(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公升溫;但阻擋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間發射長波輻射(指吸收多),從而使大氣增溫。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這一作用與「溫室」的作用類似,故稱之為「溫室效應」,二氧化碳等氣體則被稱為「溫室氣體」。

原因: 燃燒礦物燃料產生大量的co2;熱帶雨林在呼救;

氣溫上公升原因:人為: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氟氯烴化合物等其他溫室氣體

自然:太陽活動、大氣環流、火山活動、地殼運動等危害:海平面上公升(沿海低地被淹) 農業生產波動(高緯增產,低緯減產) 物種滅絕對氣候影響

減緩全球變暖的對策

1、排放控制對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以抑制co2的排放;2、固定化對策:使已生成的co2變為其他物質,以防止其向大氣中排放; 3、適應對策:

在已發生全球變暖的情況下,採取相適應的對策以使其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4. 能源戰略的調整(採用高效能轉化裝置;採用低耗能工藝;改進運輸,降低油耗;推出新型高效家電; 改進建築保溫;利用廢熱、餘熱集中供暖,可節能30%;加強廢舊物質**利用;採用新能源:

太陽能、核能、風能、地熱能等)五 .酸沉降

概念:指ph值小於5.6的天然降水(溼沉降)和幹沉降(雪、凍雨等)。

形成原因:排放大量的sox和nox形成的h2so4和hno3,包括自然排放和人為排放。人為排放為主。

酸雨的分布:歐洲、北美、中國、日本酸雨的危害: 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導致土壤酸化;腐蝕建築物及名勝古蹟

危害的四個階段:一.降落酸雨的初期,由於增加了s和n,使樹木生長加快,呈現受益傾向

二.持續的酸雨使土壤中和能力下降,算與眾h+不斷與土壤進行者離子交換,使土壤貧瘠化。

三.土壤不斷酸化,活化了土壤中的鋁和重金屬元素,試鋁離子溶出。土壤水中溶解態的鋁離子危害樹木根毛,抑制樹木生長,病害蟲加劇,生態系統失去恢復力。

五.臭氧層破壞

危害:對人類健康的影響(dna改變,免疫機制減退:麻疹、水痘、皰疹、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等;**癌:

基底細胞癌、鱗狀**癌, 惡性黑色素瘤;白內障:1%臭氧層的減少,將增加1-1.5萬白內障)

對陸生植物的影響(減少產量-如豆類、瓜類、捲心菜類;改變遺傳基因和再生能力;降低品質;對水生物的影響;減少浮游生物;影響海洋食物鏈;危害魚、蝦等動物的早期發育)對城市環境和建築材料的影響(光學化學煙霧汙染;聚合物材料老化)

六.水資源危機和海洋汙染

世界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世界淡水資源最缺乏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內陸和回歸線附近乾旱地區我國水資源的特點:1、總量較大,人均量少2、水資源分布不平衡(空間分布:

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分配: 季節變化:東部季風區:

夏秋多,冬春少西北內陸: 夏多,冬少年際變化:北方大於南方)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自然:水資源時間空間分布不均(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

人為:人口增加用水量大增(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節約用水)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工業迴圈用水,農業灌溉提高利用率)水質受到汙染(加強科學管理)

七.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並最終連線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主要表現: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自然因素:氣候因素: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地形因素:

地形坡度大,沖刷作用強土壤因素:土質疏鬆,抗侵蝕能力差植被覆蓋度: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差人為因素:

人口增長過快,墾殖率高,坡耕地多;亂砍濫伐,森林植被減少;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壤侵蝕加劇;開礦築路等工程建設加劇了山區的水土流失危害:損壞農田、牧場,損失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土地質量降低,土地生產力嚴重衰退,農牧業生物生產量嚴重減少;毀壞建設工程侵吞和生產措施;汙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自然災害加劇荒漠化的防治內容:預防:

具有潛在荒漠化危險的土地扭**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

荒漠化的防治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泊山、治水,治鹼(鹽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 保護並有計畫地恢復荒漠植被措施:合理利用水資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調節農、林用地之間的關係——宜林則林,宜牧則牧;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如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控制人口增長八.

生物多樣性銳減

原因:生境的破壞(喪失、破碎和退化);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人工生態系統取代自然生態系統;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

措施: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遷地保護;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完善生物多樣性法律體系;公眾的作用和積極的參與

第二章環境學中的生態適應是指人與環境的協調過程,也可指協調過程的結果。

人既具有生物生態屬性又具有社會生態屬性。人類從猿到人的進化是生存環境變化造成的生態適應進化的結果。

一. 人口環境容量

定義:就是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所能承載或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乙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制約因素:

資源、科技發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影響最大,而資源是首要因素。人口的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乙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二. 能源太陽能應用的關鍵:集熱器

第三章環境安全是指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免於自然災害和環境災害的危險和威脅。氣象災害:因氣象異常而導致的災害種類:乾旱、暴雨洪澇、寒潮、颱風、沙塵暴

特點:種類多、範圍廣、頻率高、災情重、 持續時間長、**性、連鎖反應

地質災害:地質動力作用所導致的岩體或土體位移、地面變形以及地質環境惡化,並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現象或過程。種類:

**、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等海洋災害:因海洋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性激烈變化,而導致在海上或海岸地帶發生的自然災害種類:風暴潮、海嘯、海浪、海冰、赤潮等

生物災害:由動植物的活動和變化所造成的災害,就是生物災害。

種類:農林牧生物災害,森林火災和草原火災

原因: 自然因素:如氣候變化、環境變化使動物的數量、習性發生改變;動物本身的因素:

如繁殖力過強或過弱、數量過多或過少造成生態失衡。乾旱使蝗災暴發,造成農作物顆粒無收;老鼠缺少天敵過度繁殖,猖獗肆虐,不僅吞噬糧食,傳染多種疾病,而且毀壞各種設施;氣候環境變化發生森林病蟲害,使成千上萬畝林木毀滅,其損失遠遠大於森林火災…人類自身:比如對許多動物的亂捕亂殺、森林的亂砍濫伐、草原的開墾、圍湖造田等破壞了動物的食物鏈,毀壞了動物的生活環境,隨之而來的是加速了物種的絕滅,破壞了生物的多樣性;又如過量使用化學農藥,造成水域、空氣和土壤的汙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並且引起物種變異及抗藥性。

比如殺蟲劑ddt的濫用,使之從誕生初的一支殺蟲利劍很快變成對蚊蟲毫無作用且對人有***的廢藥而被淘汰。還有,盲目引進物種,造成外來物種侵入,引發動物易地氾濫。澳大利亞原本沒有兔子,100多年前,好事之人將24只歐洲穴兔帶到缺乏天敵的澳大利亞,以致兔子過度繁殖形成災害。

另外,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曾發動一次「除四害」運動,其中將麻雀列為害鳥進行剿滅,這對隨後發生的一些蟲害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環境災害:特點被動誘發性群聚性;突發性與影響的持續性;多樣性和差異性;可控性與不可完全避免性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煉焦、煉鋼、電力、玻璃、煉鋅、硫酸、化肥工廠,還有石灰窯爐);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由於汽車漏油、汽油揮發、不完全燃燒和汽車排氣);美國多諾拉事件 (二氧化硫);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煙霧);日本水俁病事件(氯化甲基汞(ch3hgcl));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高硫重油);日本愛知縣公尺糠油事件(多氯聯苯);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鎘 )第四章

一.人與環境的辨證關係:1.物質的統一性人體的各種元素組成與含量與地殼和海水中的分布豐度明顯相關。

2.動態平衡人與環境間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人與環境最本質的聯絡 — 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通過「新陳代謝」實現。人體和環境是不可分割的辨正統一體,形成了一種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統一關係。

二.環境致**素—使人體發生病理變化的環境因素

化學性因素(各種有害氣體(so2、co、nox和光化學煙霧等);重金屬(汞、鎘、鉛、鉻、砷等);各種農藥、石油化工等有機汙染物);物理性因素(雜訊電磁輻射(紫外線、微波);電離輻射( 各種放射性物質)) 生物性因素(各種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生物性毒素)

環境致**素作用的特徵影響範圍廣:環境汙染涉及的地區廣、人口多;作用時間長;汙染物種類繁多,作用複雜;汙染容易治理難三.地方病—發生在某一特定地區,同一定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關係的疾病特點:

地區性;該地區有著決定該病存在的自然因素;除去該病的決定性因素後,該病會逐漸消失;生活在病區的人群及進入病區的外來人都有可能得此病舉例:地方性甲狀腺腫及克汀病(呆小症)缺碘或高碘;地方性氟中毒飲用水中含量過高;血吸蟲病;大骨節病與環境低硒有關

四. 大氣汙染

pm2.5 pm2.5即細顆粒物 。

細顆粒物又稱細粒、細顆粒、pm2.5。細顆粒物指環境空氣中空氣運動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 2.

5微公尺的顆粒物。 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面積大,活性強,易附帶有毒有害物質、(重金屬、微生物等),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細顆粒物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有機碳(oc)、元素碳(ec)、硝酸鹽、硫酸鹽、銨鹽、鈉鹽(na+)等。危害:進入支氣管以及肺泡,被人體吸收,損害血紅蛋白的輸氧能力,使人體喪失血液,並且引發全身各系統疾病。

突破人體鼻腔絨毛以及痰液的阻隔,順利進入支氣管以及肺泡。被吸收,並且不經過肝臟解毒迅速進入血液迴圈,遍布全身。

中農環境化學與環境監測考試大綱

一 考試性質 環境化學 與 環境監測 考試是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碩士生入學考試科目之一。大綱適用於中國農業大學究生院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環境化學 與 環境監測 是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其中環境化學包含了環境化學研究的內容 特點和發展動向,主要...

4 1人類發展與環境問題

對應學生用書b本p100 人類面臨的全球性資源與環境的問題有 森林面積減少 水資源短缺 糧食減產 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等。第1題 1 如圖所示的環境問題是指 b a.工業汙染 b.人口增長過快 c.資源匱乏 d.生態破壞 2 下列各項活動中,對環境沒有危害的是 d 工廠排出廢氣 人 動物和植物的呼...

3 1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第一章單元測試 一 選擇題 2分 14 28分 1.下列各項中,可視為物質進入內環境的例項的是 a.精子進入輸卵管腔b.牛奶被飲入胃中 c.氧進入血液中的紅細胞裡d.胰島素被注射到皮下組織中 2.班氏絲蟲寄生在人體淋巴管內後,常造 體下肢腫脹,這是由於 a.細胞將不能接受氨基酸b.組織間隙積累液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