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編錄秘笈與比較全面的描述

2022-09-08 06:15:03 字數 3179 閱讀 3119

1.野外描述岩土的目的是劃分層次,確定名稱,鑑別狀態、成因型別、地質年代及工程地質特徵,為評價岩土的工程性質取得原始資料。

2.描述人員必須本著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精神,及時、全面、準確地做好描述記錄工作,如實地反映客觀情況(記錄完成後,不准隨便更改)。

3.本描述標準包括下列各類岩土:

(1)岩石 (2)碎石土 (3)砂土 (4)粘性土 (5)人工填土

對於濕陷性黃土,多年凍土、膨脹土及鹽漬土等以及特殊要求地工程(如地下洞、邊坡等)應遵照有關規定描述或按專業研究確定地描述內容進行。

4.為了消除對同一土層認識上的差異,各工區應由工程(技術)負責人召集有關人員根據本標準確定代表性樣本。

5.在鑽探中,土的描述工作應在土樣取出鑽孔後立即進行(風乾土的描述除外)。

6.土的成因及時代在現場很難確定時,可根據區域已有資料和調查結果綜合研究確定。

7.對土的描述應有明確的目的性,特別應注意那些能說明土的工程性質的特徵。

8.對各類岩土描述顏色時,應將副色放在前,主色放在後。

9.岩石:顆粒間牢固聯結呈整體或具有節理裂隙的岩體是由多種礦物或一種礦物組成的(如石英岩即由石英組成),它的部分塊體稱岩石。

岩石按照成因可分為:岩漿巖(火成岩),沉積岩(水成或風成等)和變質岩三大類。

按照堅固性分為:硬質岩石和軟質岩石,其代表性的岩石則見表1。

岩石堅固性的劃分

10.岩石描述的內容及順序是:名稱、顏色、礦物成份、膠結物成份、結構、構造、風化程度、破碎程度(或裂隙發育程度)及產狀要素。

11.描述岩石成份時,一般情況下只描述主要礦物成份,如:「砂岩,主要成份為石英、長石」。

12.岩石的顏色,要分別描述其新鮮面和風化面的顏色。

13.岩漿巖:有岩漿冷卻凝結而成的岩石;

(1)其結構按照結晶程度可分為:全晶質、半晶質、玻璃質;

其結構按照組成岩石結晶顆粒的相對大小分為:等粒、斑狀;

其結構按照組成岩石結晶顆粒的絕對大小分為:粗粒(粒徑大於5mm)、中粒(粒徑2~5mm)、細粒(粒徑0.2~2mm)、微粒(粒徑小於0.2mm)。

(2)主要構造有:塊狀、帶狀、流紋狀、氣孔狀、杏仁狀及流麵線等

主要岩漿巖分類表

14.沉積岩

(1)定義:出露地表的先成岩石在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下,造成各種的風化產物,包括岩石碎屑、礦物碎屑、膠體等分散產物和呈溶解狀的溶液,它借助於水流、風和冰川等營力的搬運,而在合適的地段沉積下來,這些沉積物再經過石化變硬而成了岩石,這種岩石稱為沉積岩。

(2)沉積岩分類

沉積岩分類表

(3)沉積岩結構:

a.沉積岩碎屑結構

角礫狀結構:碎屑中 >2mm(礫級)含量大於50%(或稱礫狀結構)

砂狀結構:碎屑中2~0.05mm(砂級)含量大於50%

粉砂結構:碎屑中0.05~0.005mm(粉砂級)含量大於50%

泥質結構:碎屑中<0.005mm(泥級)含量大於50%

根據碎屑級配又可分為等粒結構和不等粒結構。

b.火山碎屑結構

c.化學、生物化學岩類結構

結晶結構

鮞狀結構、豆狀結構等

生物結構:全形介殼結構、生物碎屑結構

內碎屑結構

(4)沉積岩構造

層理構造:水平層理構造,斜層理構造,波狀層理構造

頁理構造

塊狀構造

(5)沉積岩厚度分類

巨厚層:厚度大於1m;

厚層:厚度介於0.5~1.0m;

中厚層:厚度介於0.1~0.5m;

薄層:厚度小於0.1m;

15.變質岩

(1)定義:變質作用而形成的新面貌的岩石

其可分為

正變質岩:由岩漿巖變質而形成的;

副變質岩:由沉積岩變質而形成的;

(2)變質岩分類

a.接觸熱變質岩:熾熱的岩漿與圍岩接觸,使得圍岩發生變質而形成的岩石;

例如:礫岩和角礫岩―――>變質礫岩和變質角礫岩

石英砂巖―――――>長英角巖

粉砂岩――――――>長英角巖

頁岩――――――>板岩

粘土巖――――――>角巖(角頁岩)

灰岩――――――>大理岩

b.動力變質岩:由於地殼構造運動而使岩石發生機械變形以致破裂的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例如:碎裂花崗岩、碎裂輝長岩等;(以原岩名加結構特徵為字首)

糜稜岩(產生於強烈的錯動的斷層帶,常有微弱的結晶)

c.氣成水熱變質岩(蝕變巖):原岩在遭受化學活動性流體的影響下而發生的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例如:蛇紋岩等

d.區域變質岩:同時或反覆遭受各類變質因素的影響,大面積的岩石遭受變質而形成的岩石。

例如: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結構有:變晶結構、壓碎結構、變余結構;

常見的變質岩

構造有:片狀構造、片麻狀構造、帶狀構造、斑點構造、塊狀構造;

16.對岩石的裂隙一般地應描述其性質、張閉情況、充填情況及其連通性等。必要時還應該描述裂隙地產狀和統計出單位面積(或單位長度)內裂隙數。

岩體的裂隙可按下列原則進行分類:

根據地質力學屬性可分為:壓性、張性、扭性、壓扭性、張扭性等;

根據裂隙寬度可分為:小裂隙(小於1mm)、中裂隙(介於1~5mm),大裂隙(大於5mm);

17.對岩層、斷層及裂隙產狀的記錄內容應當包括:傾向、傾角、密度等;

18.岩石風化程度的劃分:

19.碎石土的定義:粒徑大於2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的土。

對碎石土的描述內容及順序是:名稱,主要成份,成因型別,形狀,顆粒級配(一般粒徑及最大粒徑),充填物成份、性質及百分數,風化程度(堅固性),密實度。

20.碎石土的名稱一般可根據目測或者尺量其粒徑直徑並估計其重量百分比,按照顆粒級配及形狀確定其分類。

碎石土分類

注釋:定名應根據粒徑分組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確定。

21.對碎石土的成份的描述應指出碎塊的岩石名稱,當不易籤別時應指出結晶巖或非結晶巖組成。

22.岩石按堅固性分為:堅固的――鎚擊不易碎,較堅固的――鎚擊易碎,不堅固的――原生礦物大部分已風化成次生物,手能掰開。

23.碎石土的結構:應指出一般粒徑和最大粒徑,碎塊形狀和排列接觸以及充填情況。

24.當碎石土充填物為砂土時,應描述其密度;當充填物為粘土時應描述其狀態,並按充填物所占有的重量估計其含量的百分比,如無充填物時,則應研究其空隙的大小,顆粒間的接觸是否穩定等問題。

25.碎石土密實度的鑑別見下表:

碎石土密室度野外鑑別方法

野外編錄土的鑑別方法與描述

十三 粉質粘土夾粉土 灰黃 青灰色,可塑,含少量雲母片,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澤,幹強度中等,韌性中等。一般情況下要分開描述 灰黃色,軟 可塑,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幹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區域性夾薄層粉土。淺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幹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區域性夾30cm厚薄層粉土,...

地質編錄小結和提交的野外

地質編錄小結及其提交的野外原始資料 一 實測剖面 一 實測剖面小結內容 1 前言 敘述目的 剖面線位置 方向 座標 測量方法 工作起止時間 工作單位 主要工作 人員 完成主要工作量 剖面長度 工程工作量 標本及樣品數量等。2 地質成果 1 區域地質 簡述測區的區域構造部位 地層 岩漿巖構造及礦產特徵...

1 港口 岩土工程勘察規範野外編錄基本要求

港口規範野外編錄 一 土類的描述 1 填土 地質成因,地質時代,分層 塊石 碎石 砂 一般粘性土 淤泥質土 建築垃圾 生活垃圾等 顏色,密實程度,組成成分。衝填土 素填土 雜填土 2 碎石土類 地質成因,地質時代,名稱,顏色,成分,顆粒大小,均勻程度,顆粒形狀,密實程度,夾雜物,採取率等。3 砂土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