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考國際企業管理串講二

2022-08-18 17:09:03 字數 4919 閱讀 7850

第二章國際企業管理理論簡介

第一節自由**理論

一、絕對優勢理論

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富論》中提出了自由**理論。該理論的基礎是「地域分工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在此基礎上,亞當·斯密提出絕對優勢學說,認為各國在生產某種特定商品時會具有不同的優勢。

一種是自然優勢,指土地、氣候、礦產等自然條件所形成的優勢;另一種是獲得性優勢,指技術、技能、先進裝置等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優勢。不同的優勢會在產品的生產成本上形成絕對的差異。當乙個國家在某種商品的生產上比另乙個國家的生產更有效率時,該國便有絕對優勢;如果另一種商品的生產比其他國家的生產效率都低,則稱為具有絕對劣勢。

如果實行自由**,乙個國家就應該生產並出口那些本國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而進口那些本國不具備絕對優勢的商品。結果,商品的總產量可以增加,**的雙方國家都可以通過交換而獲利。

二、比較優勢理論

2023年,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發展了亞當·斯密的學說,提出了著名的國際分工與**理論——相對優勢理論。

李嘉圖認為,即使乙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但各自優勢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應該集中力量生產並出口本國絕對優勢較大的商品,進口本國絕對優勢較小即相對不利的商品;另—個國家即使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於絕對劣勢的地位,其劣勢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應該集中力量生產並出口該國劣勢程度較小的商品,而進口該國劣勢程度較大的商品。這便是,有利取重,不利擇輕。這樣,通過對外**,兩種產品的總產量會增加,**雙方的銷售量也會增加。

三、生產要素稟賦理論

20世紀30年代,瑞典經濟學家俄林繼承了赫克歇爾的觀點,提出了生產要素稟賦論。該理論也稱為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簡稱h—o模型。h—o模型認為,各國資源稟賦不同,即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可**量不同,是產生國際**的根本原因。

經過一段時間的**,某種要素豐裕的國家由於大量出口使用該要素的產品而增加了對這種要素的需求,其**便趨於**。而同類要素稀缺的國家由於大量進口使用該要素的產品,緩解了對稀缺要素的需求,其**便趨於下降。這樣,不同國家之間對同一種生產要素的**便會趨於均等,或稱作一般均衡。

由此可見,與h—o模型有關的一項重大進展,是要素**的均等化問題。既然自由**至少可以部分替代要素的自由流動,那麼,**就有一種促使要素**在國際上實現均等化的趨勢。如果把要素在兩國之間不可流動的假定放寬,那麼,這種理論與國際投資的關係就會更加密切。

然而,這種解釋並不能說明兩國間的資本流動為什麼要採取直接投資,而不是**投資的形式。

四、自由**理論的侷限

自由**理論始終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經濟學家們正在進行大量的理論工作使之更具有現實意義。但是,自由**理論是在比較簡單的假設的前提下進行的,這本身就使**理論陷入一種侷限性。例如,自由**理論假設市場上存在著完全競爭而不存在著寡頭壟斷,生產要素不能在國際間流動等等。

這些都與現實的經濟活動不吻合。

自由**理論最大的侷限性就是它既不能預示,也不能解釋除商品**以外的其他形式的國際商務活動。而在國際企業管理中,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之所以能在不同國家之間發生轉移的現象恰恰是要研究的核心問題。

因此,國際**理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國際企業的商品**活動作出理論上的解釋,不能更完整、靈活地解釋企業的整體經濟活動。

第二節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一、市場不完全性與壟斷優勢理論:

西方公認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先驅是美國的學者海默和他的導師金德爾伯格。

海默2023年在他題為《民族企業的國際經營:一項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的博士**中,利用兩個基本論點來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即壟斷優勢和市場不完全。

首先,海默研究了母公司在美國的跨國公司以後,發現直接對外投資與壟斷的工業部門結構有關,主要分布在資本相對密集、技術先進的行業。

他認為,乙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到國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比在當地的企業增加了經營成本:①通訊與運輸費用增加;②東道國**對國外企業的歧視性待遇引起費用增加;③文化、法律與語言的差異以及缺少有關當地市場的知識引起的費用增加。因此,國際企業要戰勝當地對手,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一是廠商特有的優勢,包括生產技術、組織技能、銷售訣竅、管理知識等方面的優勢。二是行業特有優勢,即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所在行業所具有的優勢,如擁有高技術、規模經濟等。

同時,海預設為,正是市場不完全導致了對外直接投資。所謂市場不完全,是指市場存在著某些障礙或干擾,介於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之間。在完全競爭中,所有廠商所生產的同類產品能同樣地獲得生產要素,但是在不完全競爭中,企業可以獲得以下的一種或幾種優勢:

①來自產品市場不完全的優勢,包括產品差別比、商標、銷售技術、**等方面。②來自要素市場不完全的優勢,包括專利、專有技術、資金獲得的優惠條件、管理技能等方面。③來自企業內部和外部規模經濟的優勢。

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在國際專業化生產中可以通過橫向或縱向的一體化經營,並利用各國生產要素**的差異,形成本國其他企業或東道國企業所不能達到的內部與外部規模經濟,限制競爭對手進入本行業。

市場不完全性和企業壟斷優勢理論是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理論。但是,它也有不足之處:

①忽視時間對廠商特有優勢的影響。乙個企業不可能永遠保持壟斷優勢,一旦企業喪失這種優勢,就應該適時撤回投資。

②此理論是以資本或技術密集行業的壟斷企業為基礎而形成的研究結果。但是,對於20世紀60年代以後出現的日本中小企業以及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象,該理論難以解釋。

③更主要的,僅僅具備擁有特殊優勢並不能說明為什麼乙個企業會去從事國外生產,因為它本身可以通過採用發放許可證給外國生產者等方法來利用它的特有優勢。

金德爾伯格曾指出,凡是在通過許可證方式不能獲得技術優勢全部租金的地方,就會採用直接投資。但他並沒有回答為什麼通過市場並不能取得全部租金。為了闡明這一點,理論家轉向科斯的內部化理論

二、內部化理論

為了尋求對企業對外投資行為的解釋,2023年,英國學者巴克利和卡森發掘了羅納德?科斯的內部化理論。

內部化理論的基本思路是:隨著生產分工和科技革命的發展,企業經營的內容和範圍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中間產品由傳統的原材料、半成品改變為以知識技術為主的資訊產品。由於外部市場缺乏交換中間產品的定價機制與交易機制,導致市場交易成本上公升,降低公司全球生產的協調與經營效率。

外國直接投資的原因不僅僅是最終產品市場的不完全性,主要是中間產品市場的不完全性所致。為了謀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企業使中間產品在其組織內進行內部化轉移,跨國公司是市場內部化跨越國界的產物。

內部化理論建立在三個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第一,企業在不完全市場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第二,中間產品市場的不完全競爭,使企業在組織內部創造市場,以克服外部市場的缺陷;第三,跨國公司是市場內部化過程超越國界的產物。

企業能否實現中間產品的內部化,還受到四種因素的影響:①行業特有因素,包括中間產品的特性、外部市場結構、規模經濟;②地區特有因素,包括地理距離與文化差異;③國家特有因素,包括東道國**的政治、法律、財政狀況;④企業特有因素,包括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經驗、控制和協調能力等。

內部化理論與前面壟斷優勢理論的區別在於,內部化並不是給予企業擁有特殊優勢的這種特有財產本身,而是指這種財產的內部化過程。它給了跨國企業以特有的優勢。在綜合各種對外直接投資的解釋方面,內部化理論前進了一步。

從巨集觀上講,它是一種對外投資的一般理論;從微觀上講。它又是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一種理論,解釋企業跨國界實現內部比的經營動機和內部決策過程。

然而。即使有了內部化理論解釋,企業有特殊優勢,還只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乙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為了說明對外直接投資優於**國的出口。還需要考慮一組特殊的區位因素。

三、區位理論:

2023年,索思阿德提出區位理論,用以研究國內資源的區域配置問題。後來,沃爾特?艾薩德等人用此理論來解釋對外投資的現象。

企業擁有的優勢並不能單獨地說明為什麼直接投資優於出口。企業擁有某些特殊優勢,可以不向外直接投資,而只是在本國生產,然後通過出口服務於第三國市場。因此,又必須引進有關東道國的區位因素。

以便充分說明為什麼乙個企業會不辭辛勞,並承擔風險到國外去從事製造經營活動,許多區位要素則適合解釋這種情況:

1.勞動成本。國際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全性,可能導致實際工資成本的差別。

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是當技術已經標準化的時候,人們就可能把生產活動轉移到勞動投入的**地。那些垂直一體化的企業把某些裝配活動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就屬於這類對外直接投資。國際企業實行世界範圍的製造和裝配政策,其目標就是要使總生產成本最小。

2.市場購銷因素。東道國市場規模、市場增長、發展階段以及當地競爭程度等特徵,會對直接投資的決策產生影響。

尤其是在東道國有**壁壘的情況下,市場規模等因素明顯與利用生產和銷售的規模經濟有關。同樣,如果在東道國的競爭劇烈,一張當地製造的標籤也許有助於推銷產品。

3.**壁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存在,也會影響在直接投資與出口之間的選擇。

即使東道國選用關稅等手段不是為了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但是關稅手段仍可促使外國企業改變**東道國市場的方法。

4.**政策。一般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環境,會影響企業對風險的估計,並影響到他們選擇建立子公司的地點。

同樣,有關購買當地企業、當地參股的比例和利潤匯回,也會影響外國企業選擇參與市場的方式。

區域理論衝破了古典經濟學中不考慮企業地理位置的觀念,闡明了企業在擁有某些優勢的情況下,採取直接投資的形式以及在某個國家或地區進行直接投資的原因。但是,這個理論並不能完全地闡明企業對已知的市場機會如何作出反映,還要其他理論加以補充。

四、產品壽命週期理論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哈佛大學弗農教授在期《產品週期中的國際**》著作中,利用產品生命週期的變更,闡述了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與時機和區位選擇的關係,系統地提出了產品壽命週期理論模型。

弗農將產品生命週期分為三個階段,即產品的創新階段、成熟階段、標準化階段。

1.創新階段。在此階段,企業有在國內選擇生產地點的固有傾向。**的需求彈性可能相當低,因為發明企業擁有產品特異性或壟斷優勢,因此產品的創新、生產與銷售是在同乙個國家裡。

2.成熟階段。在此階段,該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已經有了某些標準化的因素。

一般說來,隨著經驗的積累和產品的發展,產品已經較少需要變動。因此人們較多地關注起生產成本,特別是當競爭對手已出現時更是如此。此時,發明國要通過出口維持和擴大其國外利益則難以實現,因此,它們必須對外投資,並設立子公司,進行就地生產,以便維持和擴大出口市場,保障自己的利益。

自考「企業管理諮詢」串講第五章

第五章名解 技術儲備 處於接替狀態的新技術和新產品1.簡述科技管理諮詢的特點與作用 p151特點 較強的專業性,科學的前瞻性 作用 1 對企業技術進步起指導作用 2 對企業管理變革起推動作用 3 對提高企業競爭力起強化作用。ps 按企業技術型別不同,可擬定的六種戰略方案 出細節題,知道 p154頁 ...

自考現代企業管理

12.把計畫分成業務計畫 財務計畫和人事計畫等,這是按哪種分?a.時間 b.職能 c.明確度 d.程式化程度 13.製造資源計畫的英文縮寫是 14.當出現哪種情況時,管理幅度可大些?a.管理者工作能力較強 b.下層工作能力較弱 c.管理者處較高層次 d.組織環境不穩定 15.乙個組織中,非正式組織的...

國際企業管理試題

第一章總論 15題 一 判斷題 1 國際經濟一體化實質是資本的本土化。答案 解析 國際經濟一體化實質是資本的國際化。2 國際企業對母國經濟和東道國經濟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答案 3 國際企業促進東道國對外 的發展。答案 4 國際企業在深化國際分工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答案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