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堆的由來和傳說

2022-08-13 02:12:05 字數 1196 閱讀 6435

廣東人製作煎堆由來已久。明末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廣州之俗,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餡。

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饋親友者也。」清末民初的一首《羊城竹枝詞》也有「珠盒描金紅絡索,饋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見當時已有把煎堆作為年宵禮品之俗。據專家考證,煎堆就是由唐代以前的「煎飠追」(dui)演變來的。

唐人王梵志有詩讚曰:「貪他油煎追,愛若菠蘿蜜。」「煎堆碌碌,金銀滿屋。

」在煎堆「家族」中,品種眾多,有石岐煎堆、九江煎堆、空心煎堆等,但當以龍江煎堆為上品。龍江煎堆呈球形(寓團圓之意,有「碌得起」的吉祥意蘊),糯公尺粉做皮,炸至金黃,表皮勻布芝麻,爆谷餡甘蜜味濃,其皮酥脆異常,為新春送禮佳品。

煎堆的做法

原料:糯公尺粉500克,白糖100克,紅糖700克,飴糖100克,爆谷花、花生仁、芝麻仁、植物油等各適量。

煎堆的特色:形圓硬脆,食之香糯甜美。

做法:1.將糯公尺粉150克用清水和成粉團,放人沸水中煮熟,然後加入350克生糯公尺粉、100克白糖揉成麵糰為皮料。

2.紅糖、飴糖加適量清水煮熬成糖膠液,加入爆谷花、花生仁、芝麻仁拌勻成餡,並趁熱按成小團。

3.取皮面55克,包入餡料750克,搓成圓形,灑上一層水後,粘上一層芝麻,即成煎堆生坯。

4.鍋內加植物油燒至六七成熱,放入生坯,炸至膨起呈圓形至熟即可

流傳範圍

流行於著名僑鄉文昌市一帶,尤以錦山地區出名,故當地方言又稱「錦山空心珍袋」。

手藝傳承

煎堆是嶺南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唐朝已經非常盛行。「煎堆碌碌,金銀滿屋」,作為饋贈、待客和賀年祭祀的供品,是家家戶戶春節的必備食品。光緒末年,南海九江人鄒便南改革煎堆製作工藝,開設了一間名為「鄒廣珍」牌號的煎堆店,其「九江酥皮大煎堆」廣受歡迎,並在民間普及製作。

20世紀30年代初期,九江煎堆便出口至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和美洲各地。現在每到春節,海外的九江鄉親都會想出各種辦法,買些「九江酥皮大煎堆」作年宵。乙隻甘香酥脆的煎堆已經成為九江20萬海外僑胞維繫濃濃鄉情的一道獨特記憶。

風味特點

其特點是製作精細、用料考究、皮脆餡香、味道濃烈。餡有十多種料和素葷、甜、淡各種口味以及塊狀、絲狀各種。錦山煎堆選用上乘糯公尺製作果皮(有些還粘芝麻),用花生油炸熟。

不論果皮、果餡都有濃郁的香味。

龍江煎堆——與九江這二個地域相連的地方,卻產出二種不同的同名產品,並且叮噹碼頭,各有「尋芳客」,內裡相信還有不少故事待人們發掘。二種煎堆並稱二大流派,際遇也幾乎一樣。

民間傳說 七 九寨溝古爾邦節的由來

古時候,高高的雪山頂上,住著萬神之主 阿里強巴神王。神王沒有兒子,只有三個美麗聰明的女兒。神王的大女兒娥洛珠,長得很美,彎彎的眉毛,大大的眼睛。走起路來,像在水上飄盪,唱起歌來,隔幾座大山都能聽到。她的武藝好得簡直沒法說,一箭能射穿天河,一箭能射落月亮。二女兒央金拉瑪,長得比鮮花還美。粉紅的鵝蛋臉上...

清明節的由來 習俗 古詩 傳說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 掃墓,還有踏青 盪鞦韆 蹴鞠 打馬球 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乙個富有特色的節日。盪鞦韆這是我國...

七夕節的由來與傳說故事

七夕節起源於我國漢代時期,最早的記載見於東晉時期葛洪的 西京雜記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歷史上認為 七夕 源於古代人們對 自然 和 時間 的崇拜。在三四千年以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有關牛郎和織女的記載很早就有了。古代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牛郎和織女,認為東西南北方向都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