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複習

2022-07-23 04:06:02 字數 3373 閱讀 4298

名詞解釋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規律的科學。

認識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都是屬於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活動,在心理學上的稱謂。

心理過程: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統稱為心理過程。

個性差異:人們之間的個性差異主要體現在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包括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和世界觀等。

個性心理特徵:是個性的外在表現,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物件的指向與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基本特點。

有意後注意:指有預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稱隨意後注意)

注意的廣度:(又叫注意的範圍)指在同一時間內人所能清楚地覺察到物件的數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覺:是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個體屬性的反映。

知覺:是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概括的間接的反映。

發散思維:又叫輻射思維或求異思維)

動機水平:指對問題解決的迫切程度,它決定於被主體解決問題的需要所誘發的情緒狀態。

原型:在解決問題時,對於新假設的提出有啟發作用的那些事物。

遷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識經驗在新情況新問題中的應用。(正遷移、負遷移)

定勢:指人在進行心理操作活動中的一種準備狀態。

想像:是人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過程):是人自覺地確立目的,並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的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個性:主要是指乙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總和。

需要:是對客觀事物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

動機:是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達到某一目標的內部動力,也是激勵人行為的原因,是以需要為基礎的,但動機產生還必須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興趣:是個體積極**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

能力:指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並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必備的個性心理特徵。

氣質:指受先天因素影響較大的,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動力方面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

氣質的動力性特徵:指心理活動發生的速度,強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徵。

角色衝突:指圍繞角色目標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礙的鬥爭。

心理調適:就是在衝突中減輕壓力,保持正常反映狀態的心理過程。

學習:廣義上:是人和動物憑藉經驗引起的傾向或能力的相對永續性的變化過程。狹義上,是人類的學習。

成熟:是指個體生理方面的發展,包括個體的各種生理組織結構和機能以及本能行為,也即個體的生物學方面的發展。

變式:是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時,經常變換呈現形式。

知識的鞏固:就是採取某些強化措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識記,並持久保持的過程。即把所學的知識牢固地保持在頭腦裡。

技能:是通過練習而鞏固的,自動化了的動作活動方式或智力活動方式。

智力技能(又稱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於內部言語在頭腦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式進行的並近於自動化了的智力活動方式。

學習遷移:是指學習一種知識、技能對學習另一種知識、技能產生某種影響

正遷移:是指一種知識、技能對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產生積極的影響,即起促進作用。

負遷移:指一種知識、技能對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產生消極影響,即干擾作用。

思維定勢:指過去思維活動的經驗使當前思維活動處於一種準備狀態。

逆向遷移:是指後學習的知識、技能對先前學習的知識,技能產生影響。

學習策略:學習者對學習目的的認識、學習方法的採用以及對學習過程的調控過程。

元認知:指對認知的認知。

元認知體驗:是個體伴隨認知活動而產生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

元認知監控:指個體在認知活動進行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活動積極進行監控,並相應地進行調節,以達到預定目的。

記憶策略:指在元認知的作用下,具體調節記憶方法的策略。

規則的發現學習:指在教學情境中,教師先呈現規則的若干例證,然後,讓學生在例證中概括出一般規則的學習方式。

品德:指個人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行動時所表現的穩定特徵成傾向。

道行認識:是對關於是非、好壞和善惡的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的認識。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內心體驗。

道德行為:指乙個人表現的有關道德方面的言論、舉止和行動。

道德概念:是對社會道德現象的本質特徵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對道德準則和規範的確信,並願以它作為行動指南的意識傾向。

幼兒期:指兒童從三歲到

六、七歲這一年齡階段。(幼兒園--幼兒期,入學以前--學前期)

依戀:指幼兒對某一特定個體的長久持續的情感聯絡。

學生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範的活動,是一種社會義務。

發育性學習障礙:指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正常顯露的許多心理和語言功能發展的偏離,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自我概念:是個人心目中對自己的印象,包括對自己存在的認識,以及對個人身體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的認識,是由一系列態度,信念和價值標準所組成的有組織的認知結構。

社會性認知:指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關係和對集體組織間關係的認知,與認知能力發展相適應。

價值觀:是個體對自然,社會、人生問題的帶有根本性的總觀點,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識水平、生活環境等因素決定的,同時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動機、立場態度等個性因素所制約。

心理教育:指依據心理活動的規律,採取各種方法和措施,以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

學校心理輔導:指學校心理輔導人員運用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創設一種新型的人際關係,給學生以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了解自己、認識環境,根據實際情況確立合理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社會適應性,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個別輔導:以個別學生為物件,以學生問題和需要為基礎,用尊重、接納和理解的態度、科學的方法,通過聆聽、疏導、諮詢、活動等途徑,予以適當啟發和誘導,使學生能夠從有心理問題發展成為心理健康。

聆聽法:即諮詢者認真、耐心地傾聽來訪者訴說的方法。

鬆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從頭到腳逐步放鬆的方法。

系統脫敏法:指有步驟地由弱到強逐漸適應某種過敏反應的刺激源。

分題計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就某一問題各抒己見,經過計論成爭辨得出結論的一種學習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種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來影響個體心理過程的方法。

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方式獲得滲透性心理教育,促進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

快樂學習: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雙邊的積極性都受到激發,師生雙方在教學活動中都有積極的情感投入。

班集體良好心理氛圍:指在班集體中佔優勢的認知態度,意志品質,行為特徵,情感傾向的綜合反映。

教師資格證試講

企業籌集資金的核算 一 教學目的 1 了解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基本經濟業務 2 理解籌集資金核算應該設定的主要賬戶及結構 3 掌握籌集資金的相關業務核算 二 教學內容 1 企業籌集資金的分類和渠道 2 企業籌集資金設定的重要賬戶 三 教學重點 實收資本 資本公積 短期借款 長期借款四個賬戶的設定和應...

2019最全教師資格證

一 填空 1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1.1 2 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3 所謂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 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體生命程序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2.1 4 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是 連續性與階段性 定向性與順序...

教師資格證面試準備

一 分析教材 注意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寫教案 1 通覽教材 快速瀏覽全部教材,了解教材內容和教學體系概況 明確教學計畫,整體把握好教材 維護 理論知識的系統性 完整性和連續性。2 熟讀教材,把握 三點 即把握教材的重點 難點和關鍵點。那麼,如何來確定重點呢?可以通過課程標準 教學目標 課後練習題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