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給予不同指導

2022-06-06 15:15:01 字數 4806 閱讀 2740

學習方法問題還是個高度個性化的問題。人們說到學習方法時常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裡就來談一下「家長如何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給予不同指導」的問題。

一、人的智力型別和個體差異

人的智力活動是有差異的,造成差異的原因有先天因素,也有後來的環境與教育。「科學培育孩子」必須遵循乙個原則,就是一定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堅持「因材施教」;孩子在學習中採用的方法也要因人而異,完全「從個人的實際出發」。

(一)人的感知和思維型別。

每個人的學習風格是由他接受外部資訊和表達思想的方式決定的。人的學習主要通過三種手段:用眼睛(視覺)觀察,用耳朵(聽覺)聽講,用動作或進行觸控(動覺)直接感受。

這三種手段每個人都使用,但是對某個人來講,可能會有

一、兩種感覺的功能更強一些,自然也就傾向於經常使用它。這就使人的感知出現了不同型別。

1、人在知覺上的不同型別。

(1)視覺型:學習者傾向於用眼睛去看東西。有的人喜歡看圖畫,如果有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顏色、形狀、圖案的話,他會學得更好。

有的人傾向於看文字,能從文字、文字的組織方式及書寫方式中獲得大量資訊。這種型別的人,在表達時常常使用的典型短語是:「依我看」和「這樣看起來才對」。

「看得見圖畫的人」喜歡欣賞視覺藝術,「看得見文字的人」喜歡閱讀和寫作。

(2)聽覺型:學習者傾向於聽,他們喜歡通過聽課和聽錄音學習。典型的表達短語有:

「聽起來沒錯」和「聽聽這個」。他們喜歡打**,喜歡提問,喜歡聽錄音和收音機,喜歡口頭表達或大聲地念書,學習時喜歡自言自語(出聲或者不出聲)。

(3)動覺型:學習者傾向於運動和行動,他們喜歡通過觸控、表演、手勢來學習。典型的表達短語是「摸起來」如何。

他們喜歡跳舞、運動和一邊運動一邊想問題。他們總是坐立不安、手勢多,通過觸控來傳達資訊。

某一種感覺傾向強烈的學生,需要使用這一感覺去吸收新的和較難理解的知識。除非把概念畫成圖表,否則視覺型的學習者是無法「看見」這些概念的。聽覺型的學習者,只有「聽見」了資訊才會理解資訊。

動覺型的學習者,只有通過動作或觸控去了解概念以後,才能「獲得」知識。當然,最理想的學習方式是調動多個感覺器官。當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包括嗅覺和味覺)來學習時,大腦就被更大程度地啟用了,會使我們在學習和行動中表現得更靈活,學習效果更好。

學習和工作時,找出自己佔主導地位的感覺,最大限度地利用相關的功能是十分有益的。家長如果能幫助孩子發現他更傾向於使用某種感覺器官,讓他更好地利用較有優勢的感覺器官來學習,就能收到更為滿意的學習效果。

2、人的思維型別。

對學習風格的研究發現,人的思維有兩種方式——分析型和總體把握型。這兩種風格與左右半腦的功能有關。分析型的思維方式集中於細節,喜歡一步一步地處理問題(左半腦)。

總體把握型的思維方式更傾向於綜合,需要了解上下文、原因和大意(右半腦)。幼兒時期,學習的速度很快,更多地使用總體把握的方法。學校教育更傾向於使用和發展分析技巧,學生的思維模式可能會是典型的分析型的,也可能是典型的總體把握型的,還可能是介於兩者之間的。

(1)分析型:分析型的人喜歡一步一步地去進行學習或工作,說話用詞準確,做事條理清晰,常常擅長數學和其他理科,很容易患上「努力學習」綜合症——一旦事情不能按照計畫進行,就會感到焦慮。他們適合在安排好的體系下工作(就像在學校或公司裡),因為那裡有清楚的作息時間表和工作規則。

他們只要保持心情放鬆、能夠加倍信任老師,並使用形象化的思維方式,就能使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如果他們能充分理解、使用和信任自己的潛意識功能,就會使自己的學習技巧得到很好發展。

(2)總體把握型:這個型別的人直覺意識強,更具有自發性、創造力和冒險精神。他們能有效地了解事物的全貌,綜合各方面資訊,很容易記住「整幅圖畫」;通常善於出點子,講話和寫作時富有想象力;能夠理解別人的需要,從總體上去把握一件事情;但較缺乏組織紀律性,總會突然改變話題,而且對細節不感興趣。

總體把握型的人更容易被分析型的人誤會,而且偏重分析的課程對總體把握型的人來說學起來也會感到困難。當他們與別人交流時,他們需要意識到自己的創造力和直覺很有用。在學習乙個題目之前,總體把握型的學生需要先進行總覽,建立起「思維導圖」框架。

「思維導圖」能在他的右半腦創造「整幅畫面」能力和左半腦的語言分析能力之間,為他建立起乙個進行轉化的舞台。

(3)均衡思考型:一些人沒有什麼佔主導地位的感覺,能夠隨機應變地使用分析和總體把握的方法,可以自然地綜合左右半腦的功能活動。這對他們適應不同的工作、學習環境非常有利。

儘管學習風格的很多因素是天生的,無法改變,但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在佔主導地位的學習風格和工作要求之間找到平衡。適應個人的學習風格,與掌握一些可以加速學習的技巧,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只要適當選擇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人在智力發展上的差異。

人的智力有個體差異,這是由先天和後天諸多因素造成的客觀存在的事實。這種差異對每個人的學習能力是有影響的。了解這種差異性,對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有一定幫助。

研究表明,這種差異可以歸納為三種:

1、型別差異。這個問題前面已做過介紹。正因為學生在感知和思維上存在型別差異,所以在學校裡,不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解決會有的不同的方法。

家長要了解、珍視這種獨特的智力現象,鼓勵孩子在解決問題時提出具有獨創性的辦法。

2、層次差異。即人在智力發展水平上存在不同。家長要了解自己孩子所處的智力層次,對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

對於智力超常的學生,要用加大課外輔導量,來解決學習上「吃不飽」的問題,讓他的學習更上一層樓;對於智力偏低的孩子應當加強訓練、輔導和幫助,使他們能夠跟上教學進度,學習不掉隊或是掉了隊也能盡快趕上去。

3、早晚差異。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優異智力,在少兒時期就已表現出來,這叫做「智力早熟」或智力的早期表現。智力早期表現的孩子,被一些人稱為「神童」,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神秘的事情。

一方面,這是由於遺傳素質對能力形成與發展起著一定作用,促使它在早期得到了突出表現。另一方面,這是早期教育起了良好作用,這才是智力早熟的決定條件。與智力早熟相反的,是智力晚熟。

智力晚熟者在一生中的成就未必比早熟者差。

孩子的智力和思維型別不同,身處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不同,原來的學習基礎不同,各自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差異很大。離開了具體的人,很難講清「如何對不同的孩子給予不同的學習指導」。這樣乙個極為個體化的話題。

下面應學習的三種情況談點建議:

二、家長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如何指導

這類學生智力發育良好,學習精力旺盛,在完成正常學習任務後尚有學習餘力。這類學生也一般都較好地解決了「我要學」「我愛學」的問題,部分解決了而且很願意繼續解決「我會學」的問題。他們學習的客觀環境、條件也都比較好,特別是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較成功,都學習成績優秀而且穩定,學習前景比較樂觀,家長也都寄予很大期望。

對這樣孩子的學習指導,需要精心思考、細緻安排、講究方法,把功夫下在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和各種能力的培養上。學習方法的指導,也要著眼今後公升入高中、大學的學習需要,「從高、從難、從嚴、從細」提出要求。

(一)鼓勵和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就是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具體地說,它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重視教科書的閱讀,課前預習能自己獨立鑽研。不僅聽課效率高,理解課文也比較深;不僅會讀教科書和一般書報上的文章,還有閱讀文言文和外文書籍的能力、查閱工具書和參考書的能力,並能在理解所讀材料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寫出讀書筆記。

第二,自己提出問題並主動尋求解決辦法。思路敏捷,勤於思考,能抓住實質提出許許多多「什麼是」和「為什麼」;有了問題還會主動去尋找答案,對於需要到什麼地方,找什麼人幫助,查閱什麼書,都很熟悉,能帶著問題跑圖書館、閱覽室,善於向別人請教,喜歡與別人研討。

第三,善於總結,每學完一單元,就主動進行單元學習小結。既會整理書上的知識點,又善於歸納自己的閱讀心得、練習題的不同型別、證明題的不同思路和解題的各種方法;既善於接受、整理別人的觀點,也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

第四,能不斷改進學習方法,科學支配時間。不僅善於借鑑別人的經驗,也能經常揣摩,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當別人感到作業多、壓力大、時間不夠用的時候,自己並無同感;在老師沒有布置作業,別人不知該幹什麼的時候,自己總能找到學習內容,有效利用時間。

自學能力是一種最重要的學習本領,如果孩子能從初中階段開始,就逐漸掌握這把開啟知識寶庫的密鑰匙,那他以後的學習和一生的前途,父母就大可不必太擔心了。

(二)注意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是人們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新的問題,達到有所突破和創新的能力。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對學有餘力孩子來說,是乙個比其他孩子更為現實的問題。

一要培養孩子的創造素質,包括生理素質、技術素質和心理素質。生理素質,即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這是勝任創造性艱苦勞動的本錢;技術素質,即雄厚的知識、科學的方法、熟練的技能,這是培養創造能力的關鍵;心理素質,即創造時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到創造力的發揮。要隨時注意培養孩子強烈的好奇心、高度的注意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熱愛生活、富於信心與毅力、對未來充滿希望等優良品質。

二要把創造的基本原理告訴孩子。這個原理就是:對熟悉的東西或一般人認為不起眼的東西,看成陌生的東西給予高度重視,善於從平凡的現象中激發極不平凡的創見。

而對於陌生的東西,要有去熟悉它的熱情,善於用已經熟悉的事物作為尺度去衡量和比較。如果對熟悉的東西不以為然,對陌生的東西又不感興趣,那就永遠找不到創造的大門。

三要鼓勵孩子嘗試了解創造過程。創造過程大致可分為「需要——準備——潛伏——頓悟——驗證」五個步驟。需要,是一切創造之源,所有的發明創造都是人類需要的產物。

產生了「需要」創造的慾望之後,頭腦便開始長時間地思索,這就是創造的「準備」。在長時期的思考和準備過程中最終成果已處於醞釀之中,這是創造的「潛伏」。之後,會有一天突感「頓時大悟」,一切都明白了該怎麼辦,這是創造的「頓悟」。

當把新的觀念寫出來,或者製成了實物、產品的時候,還要經過多次反覆修改,這是創造的「驗證」;修改滿意之時,創造也就完成了。

四要提醒孩子注意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人往往習慣於按一種固定的思路去想問題,很容易使思路閉塞,出現呆滯、僵化、惰性,極不利於創造能力的發揮。要告訴孩子,這種消極影響一旦出現,就要設法盡快擺脫。

可以採取把問題暫時放一放,或參加討論、聽取不同分析意見等方法,讓自己的頭腦藉以產生新的思路。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首先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 教案 與 學案 相統一的 課案 在教學過程中,每乙個教學步驟,每一種教學方法,都要著眼於為學生的學而服務。學生是教學的主題,課堂教學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和教學目標,對課內內容作相應的調整和組合,注意內容的難度和坡度。發展思維,形成能力。其次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意志品質的教育...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首先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 教案 與 學案 相統一的 課案 在教學過程中,每乙個教學步驟,每一種教學方法,都要著眼於為學生的學而服務。學生是教學的主題,課堂教學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和教學目標,對課內內容作相應的調整和組合,注意內容的難度和坡度。發展思維,形成能力。其次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意志品質的教育...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臨海小學王振望 各花開各果,每個學生都是一朵不同的花,有的鮮豔奪目,有的瀟灑脫俗,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學生與學生的不同,他們有的活潑,有的文靜,有的調皮,有的體貼,有的學生擅長這個,有的學生適合那個。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世界上同樣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學生有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