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管理構架解析及六大原則

2022-06-05 19:30:07 字數 4577 閱讀 4892

從企業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戰略表現為一種計畫(plan),而從企業過去發展歷程的角度來看,戰略則表現為一種模式(pattern)。如果從產業層次來看,戰略表現為一種定位(position),而從企業層次來看。戰略則表現為一種觀念(perspective)。

此外,戰略也表現為企業在競爭中採用的一種計謀(ploy)。這是關於企業戰略比較全面的看法,即著名的5p模型(mintzberg,et 1998)。什麼是戰略管理?

戰略管理是指對企業戰略的管理,包括戰略制定/形成(strategy formulation/formation)與戰略實施(strategy implementation)兩個部分。

「戰略」一詞的涵義,在理論家眼中不無爭議,但在實踐者心中卻是清楚的。它至少涉及「做什麼、如何做、由誰做」這樣三個層面,並由此構成「戰略管理」的互為補充與加強的完整體系。任何忽視這其中乙個或幾個層面的做法,最終都會使得戰略成為寫在紙上、貼在牆上、說在嘴上的花架子,很難產生實效。

許多現實戰略方案表現為「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戰略「規劃」有如看不懂、做不來、沒人做的「鬼話」,主要就是因為只抽象討論戰略的「做什麼」,而忽視戰略的「如何做、由誰做」。

從這個意義上看,乙個無法實施的戰略不是好戰略,甚至根本不能稱其為戰略,而僅僅是企業給自己挖的乙個浪費時間精力與財務資源的陷阱。

如果將「做什麼、如何做、由誰做」作為戰略構思與運作的中心命題,則顯然其中的「做什麼」涉及經營方向抉擇,「如何做」涉及運作方式遴選,「由誰做」涉及行為主體確定。

戰略中心命題作為乙個整體,所解決的就是企業經營中所遇到的最根本的方向正確、運作高效、主體投入的有機結合問題。這既是戰略企業管理的出發點,也是其最終歸宿之所在。

這樣,若將戰略看成是企業整體執行的指導思想,看成是對處於動態變化內外部環境之中,企業的當前及未來將如何行動的一種總體表述,戰略管理將圍繞戰略中心命題展開,並可分解成邏輯上緊密聯絡的三部分——「質疑」、「探思」、「求解」(簡為「疑、思、解」)。正是「疑、思、解」的互動、互賴迴圈,推動著戰略中心命題的解決。

疑:學會提問——三問題

「業務是什麼」涉及現狀描述,「應該是什麼」事關目標定位,「為什麼」引出選擇依據。

戰略問題通過質疑提出,而質疑的關鍵在於學會如何正確提問,以抓住人、事、物的本質,揭示其中所存在的內含。在許多情況下,解決問題可以採用蘇格拉底的反詰法,通過提出類似「是什麼」、「應該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的事關人、事、物存在的根本性問題,來幫助人們清理對於現狀、目標、依據等方面的認識。

就戰略管理而言,如果一般地使用「業務」(business)一詞,來泛指企業乃至各類組織所開展的執行活動,則可將「三問題」——企業的「業務是什麼」、「應該是什麼」、「為什麼」作為戰略質疑的切入點。事實上,「三問題」也是人際溝通中最常使用的提問方式。如:

人們經常相互詢問,「最近你在做什麼?」「你覺得怎麼做更好?」「為什麼要這樣做?

」剖析戰略三問題可以發現,「業務是什麼」涉及現狀描述,「應該是什麼」事關目標定位,「為什麼」引出選擇依據。顯然,認清現狀是企業制定戰略的出發點,明確目標是企業制定戰略的指南針。如果對現狀與目標的認識模糊不清,是很難給出企業擬做什麼的建議的,更不要說為企業未來發展確定行進的路線及具體的日程。

三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之問。持續巧問多個「為什麼」,可以引發對於現狀及目標存在理由的真正思考。例如:

在現實中,許多人為「賺錢」而辦企業,而結果卻有人賺有人賠。對此,如果能夠學會正確地發問,在辦企業時特別思考一下「為什麼能賺錢」這一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為什麼辦企業」——「賺錢」這樣的問答上,也許就更容易匯出正確的結論。

回答企業「為什麼能賺錢」,或者說「為什麼能生存」,也就是要闡明企業存在的根本理由。現實中,能對企業的存在產生影響的不僅有企業的顧客,還有股東、員工、**商及社會團體等,這可用含義更為廣泛的「權利要求者」一詞來描述。因此,注意把握「權利要求者」的目前與未來需要,實現與各方面主體的良性互動,將是企業長期生存發展根本之所在。

思:弄清前提——三假設

戰略分析從探思入手,而探思的核心在於弄清前提。

考慮到人是借助感知來理解與評判現實的,而從本質上看,感知只是各種主客觀因素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它的構成基礎只是各種外顯與內隱的假設。顯見,對於戰略三問題的回答,所代表的也就是此類基於有限資訊與主觀判斷作出的假設。所以,弄清前提的要點就在於對假設所依據的各種資訊進行論證。

以生產鉛筆的企業管理為例,若問業務是什麼?應該是什麼?可能獲得的直接回答是「生產鉛筆」。

再問「鉛筆是什麼?」也許回答是「寫字工具」;再繼續問「寫字做什麼?」回答是「記錄資訊」……顯然,到底該如何定義其「業務」,不同企業會有不同的選擇。

但若接著問,「為什麼?」則此時要求回答的就將是作出判斷與選擇的依據。

就「為什麼覺得業務是,或應該是生產鉛筆」而言,可能得到的回答是「能賺錢」。但若接著問「為什麼?」也許回答「鉛筆有市場」(環境假設)。

再問「晶元也有市場,為什麼做鉛筆而不做晶元?」可能回答「我們做不了晶元」(實力假設)。再繼續問「有市場也能做的也許還有很多,為什麼選擇鉛筆?

」或許能得到回答「做鉛筆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使命假設)。

以上分析表明,回答戰略三問題所涉及的是外部環境、使命目標、內部實力三假設。考慮到人們對於現實的認識是由各種假設構成的,假設決定認知,認知影響決策與行動。在戰略分析中,需特別關注提出戰略三假設的最終依據到底是什麼,這才是戰略決策的真正前提條件。

對於這些前提條件的錯誤判斷,是導致許多企業戰略決策失誤的最根本原因。

首先,就環境假設而言,可以泛指企業對於外部的社會、市場、顧客、技術等因素的認識與把握。如:2023年,當時美國**電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蜂窩**技術,專門請外部諮詢公司做顧客調查,結果被認為沒有市場。

為此,公司決定暫緩考慮這一專案。但在8年後,為趕上蜂窩**發展潮流,美國**電報公司只好通過購併進入蜂窩**業務領域。

第二,就使命假設而言,涉及了對於企業長短期發展前景,與目標定位等方面的考慮。這裡的關鍵不在於該使命目標是否一定能夠達到,而在於要讓企業權利要求者等對此達成共識,願意積極投入。如:

國內某公司的創業者提出,公司要在30年內進入世界500強,而其員工私下議論時卻認為這是吹牛;這種缺乏上下共識的使命目標表述,顯然無助於企業戰略的推進。

第三,就實力假設而言,它與企業對於自身內部實力的正確認識相關。如:國內有企業在短短的5年時間內,從3000元發展到3000萬元,因而提出,在未來的5年時間內,再從3000萬元發展到3000億元。

這一提法,除了需考慮市場容量支撐外,實際上就涉及了對於企業自身實力能否簡單無限同步增長的判斷。

應該說明,對於戰略三假設,既需要符合實際、相互匹配,更需要動態調整、適時修正,以形成上下共識、積極投入、靈活適應的企業生態。例如:就國內企業提出進入世界500強目標而言,若能在企業內部達成共識,激發人們的積極投入,則即使最終沒有進入世界500強,而只是進入國內100強。

但也應看到,若不提此目標,可能連國內500強也進不了。

解:尋找對策——三出路

許多貌似先進的東西,常常是老話新說、空話實說、糊話亂說,聽起來新鮮、瞧起來時髦、做起來熱鬧,至於真正實施效果如何,則誰都不知道!

戰略操作就是乙個尋找對策的求解過程。最終匯出的對策應該符合戰略三假設,能為企業從「現狀」向「目標」過渡提供思路、方法與途徑的指導。考慮到現實中,不可能存在兩家具有完全相同戰略三假設的企業,如:

對甲乙兩家企業來說,甲企業與乙企業互為環境,其使命、實力與企業經營者相關,更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尋找對策必須根據各企業的情況量身定製。

國內外理論界,經常一陣風地介紹與推廣某種所謂的先進理論或技法,讓所有的企業都去學習。實際上,根據戰略三假設來判別,許多貌似先進的東西,常常是老話新說、空話實說、糊話亂說,聽起來新鮮、瞧起來時髦、做起來熱鬧,至於真正實施效果如何,則誰都不知道!但卻至少把企業界搞得暈頭轉向、無所適從。

走出以上戰略操作誤區,關鍵在於根據各自的戰略三假設,匯出切實可行的戰略三出路——特色、取捨、組合。在這裡,特色是指以獨特性贏得顧客,也就是做與競爭對手不同的活動,或以不同於對手的方式,完成類似活動,以特別的活動能力為基礎,創造獨特的、有價值的地位。具體來說,創造特色可從產品或服務、顧客群體、滿足顧客途徑三方面展開。

採取特色做法的關鍵,是要做別人不做的事,有所創新,有所不同,並讓顧客切切實實感覺到其所需的主觀及客觀特色。加入wto之後,放到世界上去考慮,許多企業都只能算是小企業,而對於小企業來說,要與大企業競爭,不可能正面硬打死拼,只能盡量做到與眾不同,依靠特色取勝。當然,要做到與眾不同,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型,以真正把握顧客需求。

戰略三出路的第二個方面是取捨,即權衡抉擇利弊得失。戰略取捨基於這樣三點:一是決策者及企業的資源、能力、時間有限,只能結合特色建設作出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

二是只有圍繞自身特色作出取捨,才有可能使競爭對手欲學不能,若想仿效就會魚和熊掌難兼得。三是讓人活,自己才能活,取捨在為他人留有生機的同時,可為自身長期發展奠定基礎。

取捨問題不僅僅辦企業會碰到,甚至在每個人職業生涯設計與選擇上也會遇到。例如:每個人在做事時,至少都需平衡考慮「當下」與「此後」影響的關係。

為作出取捨抉擇,必須回答:什麼是可做、該做、能做、想做、敢做與可選擇的?什麼是不可做、不該做、不能做、不想做、不敢做與別無選擇的?

對於這些問題的正確界定,是決定取捨戰略能否成功的關鍵。

戰略三出路的第三個方面是組合,這就是使多個環節配合默契。通常情況下,企業的顧客服務及生產任務活動都是由多個環節構成的,採取加強各環節有機組合的做法,有可能實現以普通員工構建優秀的團隊,用平凡的工作創造非凡的業績,從而為企業帶來整體戰略優勢。組合可以從群體力量、市場網路、競合資源三方面的各自內部與相互之間的協同入手展開。

銷售管理的六大原則

很多人一直把企業銷售管理當作一項處理人員關係的工作,實際並非如此,管理是一種機制,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可以說,企業任何部門出現問題,都可歸咎於管理的失敗。可以說,管理決定著企業的整個命運 市場營銷是一種更先進 專業 有效的企業銷售管理方法 售出產品,企業的目的推銷則是實現企業銷售管理的手段之一。企業...

解析企業戰略管理構架

2012 7 30 14 21 31 人民網 2012 07 30 戰略 一詞的涵義,在理論家眼中不無爭議,但在實踐者心中卻是清楚的。它至少涉及 做什麼 如何做 由誰做 這樣三個層面,並由此構成 戰略管理 的互為補充與加強的完整體系。任何忽視這其中乙個或幾個層面的做法,最終都會使得戰略成為寫在紙上 ...

公共危機管理的六大原則

4 全域性利益危機管理原則 危機發生後,必然對組織的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產生威脅,也會面臨利益取捨的抉擇。危機發生後,事態不明朗 局勢不清晰,在做決策時往往瞻前顧後 游離不定。組織領導者決策時必須以全域性利益為先,區域性利益服從全域性利益。5 積極主動危機管理原則 組織只有主動起來,才能掌握化解危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