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簫的製作過程詳解

2022-06-03 12:06:02 字數 3572 閱讀 2600

製作精良的洞簫,流程也很講究

采竹:適合造洞簫的竹材範圍甚廣,常用的竹種有桂竹,石竹,孟宗竹,四方竹,紫竹,白竹,玉屏竹等等。好的竹子生長在氣溫較冷及貧瘠的山區,肥沃多水的地方生長的竹子因不夠堅硬,不適宜造洞簫。

生長五年左右的竹最為理想,連根部擷取約八十厘公尺長的竹材。

儲存:採下的竹子,放於無日曬而又通風的地方。竹子通常儲放兩年後才可造簫,儲存的年份越久,造出的洞簫音色越佳。

烤竹:用火將竹子烤熱,以拗直彎曲的部分。

打通:用特製的鋼條將竹節打通。

打磨:用長的圓銼及砂紙條打磨竹子內膛,以達到標準尺寸。

定位:按需要的長度鋸取竹材.根據不同的口徑標準,在竹材上將指孔和吹孔的位置畫好。

開吹口:用刀開出標準的吹口,並將吹口,洞簫頂端打磨光滑。

鑽孔:在已經定位之處鑽出指孔和出音孔,鑽孔次序由下至上,邊鑽孔邊試測試音準。

調音:反覆吹奏以將音準和演奏效能調整至最佳。

上漆:如果需要上漆,則選擇合適的漆。

雕刻:在洞簫上起畫稿和題詞,用雕刻刀刻出,可用木材染料著色。

拋光:如果簫身沒有上漆,則可用拋光機將簫身打磨拋光。

我國的竹材資源豐富,品種眾多,是製作各種管樂器的好材料。簫的品種不同,所需的製作材料也就各異。洞簫的竹材以紫竹為佳,水竹(白竹)次之。竹材以壯實、乾透的為佳。

談及竹材的壯實,就得談及竹齡。紫竹和白竹的竹齡約為八年。竹子太稚嫩,製成洞簫音色不可能堅實;衰老的竹子製成的洞簫,音色乾癟。

因此竹材的選擇以四年材為佳。除了竹齡以外,竹子的砍伐時間則以立冬以後為好,此時砍伐下來的竹子不易蟲蛀;春天砍伐的竹子因水分多而不適用。竹子以粗細適用、挺直,沒蟲蛀、不破皮的為佳。

砍伐以近根部或齊土截下為好。砍下的竹子,應放在陰涼、透風的地方

一、二年,使其自然乾燥。

製作洞簫的竹子,內徑以16mm—18mm為宜,內徑小的音色清亮,內徑大的音色渾厚。製作之前要打通內節,將竹材烘乾矯直;內節打通是為了烘烤時防止竹子爆裂。

民間以九節簫為貴,故而砍伐竹子時以齊土截下為好,目的是為了取九節。洞簫的總長以不超過850mm為宜,因為其有效管長僅為520mm左右,其下端留得過長不僅沒必要,也有失於觀瞻。洞簫取九節,並不完全為了追求外在的美,而是在一定長度之內,節越多,兩端的管徑差越大,低音也就越渾厚。

有人說我們的民族樂器製作不科學,當然認定洞簫的製作也不例外。如今製作簫、笛還沒有公式,除了基本管長而外,各個音孔的位置乃取管長的百分比。這一方法的使用,歷史已相當久遠,《宋書》所載的「荀勖笛律」所製作的「泰始笛」就是百分比。

說我們的民族樂器製作不科學,未必有充足的理由,因為西洋的管樂器的製作也是憑的經驗(嚴格的工藝要求),而不是根據數理公式。我們所用的管樂器與西洋管樂器相比,其差距就在於缺乏嚴格的工藝標準——沒能做到規格化。要將我國的民族管樂器製作規格化是很難的。

這是我們的民族管樂器同西洋樂器的差別所在。西洋樂隊所用的管樂器為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我們的民族樂器則多為竹管樂器。我國的銅管樂器不發達,僅有號筒一種,藏族的欽筒與號筒僅是大小的區別而已。

木管樂器也幾乎沒有,管子與嗩吶係用硬木車削後製成,但它們也僅僅是竹管樂器的演化和變異,例如現今的管子就是由竹管製作的篳篥演化而來的。竹材本身的千差萬別,使我們用竹子

製作的管樂器規格化不大具有可能性。

用天然竹材製作的簫笛,乃是我國的傳統,各樂器工廠都有自己的製作工藝要求。20世紀80年代,樂器製作行業曾進行過簫、笛製作規範化的討論,但是並沒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結果。如今看來各個廠家的製作也都是各行其是。

業餘的洞簫製作者,最要緊的是基音孔的確定——即基頻公式的求得,也就是如何確定從吹孔至基音孔的長度。開好吹孔以後,首先就是確定調音孔的位置,並校準基音。

關於洞簫基本長度的計算,筆者是通過l=c/2f-δ公式求得的。其中l是欲求的從吹孔至調音孔的長度。c是聲波速度,聲部速度與溫度有關,150 c時其速度可取33045cm/s,若溫度增加,每公升高一度,聲波速度增加61厘公尺。

f為頻率,若是g調洞簫其頻率則為293.66hz。δ為管口校正量,即洞簫的管端(吹口一端)和末端校正量之和,據本人測算為3.

8d左右(d為管口一端的內徑)。至於δ何以要取3.8d 左右而不取確數?

那是因為竹子兩端的管徑差沒有計算入內,管徑差大,δ可略大於3.8d,管徑差小,可略小於3.8d。

這一長度與實際長度若有誤差,還可以通過調音孔的大小與吹口的淺深加以調節。如此算來,內徑為16mm的g調洞簫(筒音為d1),從吹口至調音孔的長度約為520mm~540mm,內徑為14mm的琴簫(筒音為c1),從筒音至調音孔的長度約為600mm。

基音校準以後,才可以確定各個音孔的位置。表1為各個音孔佔有效管長用百分比(所列為八孔洞簫和琴簫資料,六孔洞簫可作參

照)。孔序依次為:第八孔、第七孔、第六孔、第五孔、第四孔、第三孔、第二孔、第一孔、尾孔。

百分比依次為:47.9053.

25、56.52、62.30、71.

00、75.00、79.90、85.

80、100。

簫笛製作所需的工具是十分簡單的,只需一把鑽子和一把刀就行。鑽子須用五花鑽或三花鑽,以避免鑽孔時竹子被鑽裂。三花鑽可以選用適當的螺絲刀改制,挖孔的刀,不同於普通的小刀,鋼口比較好的半把剪刀亦可代用。

洞簫定好音孔位置,鑽好音孔,即可校音。為了保證音準,音孔宜鑽得小一點,以便利於音孔的開挖。若該孔所發之音與所需音高所差不大,音孔宜向下開挖;若所發之音與所需音高音低得較多,音孔宜向上開挖。

各個音孔除最上面的後出孔應該略小一點而外,其餘各音孔的大小要求盡可能一致;音孔大小的統一,是音色、音量統一的保證。後出孔略小,是為了保證該音孔本孔音與「叉口」音為小二度關係。後出孔必須略小,因為音孔的位置已經提高,不適當縮小音必偏高。

筆者稱此法為「提位縮孔法」。

前面已經提到,校音時吹奏的口型、口唇的位置與口風力度必須統一,即管口校正量必須穩定,否則即使依靠再先進的儀器,製成之後的音準好是無法保證的。注釋:

五度超吹樂器,即人們通常所說的「閉管樂器」。此類管樂器的超吹音同基音為十二度關係;五度乃是八度的轉位。八度超吹的管樂器即人們所說的「開管樂器」。由於把管樂器分成開管樂器、閉管樂器,

無論是從管樂器的外形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聲波圖示」都無法說清楚,故而筆者主張將管樂器分成八度超吹樂器、五度超吹樂器和無超吹**器。理由筆者已撰文闡述。

我認為「三分損益」有兩種理解:

1、定孔的位置按此法;

2、音的頻率符合此法。

其中第二點可能要用專用頻率測試儀,或者你自己做多個管子,按第一點中的三分損益法的方式確定長度,沒有按孔,你來鑑別音高。(有點像定音管?)

我說說第一點中的「三分損益法」確定長度。

我們計算各音孔的位置假定由吹孔算起到按孔中心的長度。假設我們的第四孔的位置已經確定,即為l4,那麼先「益」,得到第一孔,即l1=l4*(1+1/3)=1.333333*l4;再損,得到第五孔:

l5=l1*(1-1/3)=0.6667*l1;再益,得到第二孔:l2=l5*(1+1/3)=1.

333333*l5;再損,得到第六孔:l6=l2*(1-1/3)=0.6667*l2;再益,得到第三孔:

l3=l6*(1+1/3)=1.333333*l6;至此,六孔位置確定。

不知是否正確,基本原理如此。

由於孔的大小是不太確定的,而且這些位置要折算成有效(或等效)長度,所以笛子做好後,其音不一定(更確定地講,基本上是「一定不」)符合「三分損益」,開孔位置按「三分損益法」與用其它法做出來的笛沒有區別(因為還有調音等)。

雙絞線的製作過程

一 雙絞線 雙絞線是由相互絕緣並纏繞在一起的細芯銅導線對組成,通常由兩對或更多對這樣纏繞在一起的導線組成,依靠相互纏繞 雙絞 作用,來消除或減少電磁干擾 emi 和射頻干擾 rfi 根據是否有遮蔽層,雙絞線可分為遮蔽型雙絞線 stp 和非遮蔽型雙絞線 utp 1 遮蔽雙絞線 遮蔽雙絞線是由成對的絕緣...

雙絞線的製作過程

剝除灰色的塑料保護層之後即可見到雙絞線網線的4對8條芯線,並且可以看到每對的顏色都不同。每對纏繞的兩根芯線是由一種染有相應顏色的芯線加上一條隻染有少許相應顏色的白色相間芯線組成。四條全色芯線的顏色為 棕色 橙色 綠色 藍色。每對線都是相互纏繞在一起的,製作網線時必須將4個線對的8條細導線逐一解開 理...

根雕的製作過程

根雕是以樹根為原料,經過篩選 構思 加工而成的工藝品 一 採集根材。根雕貴在自然,好的根材並不是隨處可見。山崖,山林,河畔甚至老百姓的柴堆,都是有一定天然造型的原料。二 去皮清汙。去皮的方法有兩種 鮮剝法和浸泡法。鮮剝法是將樹根用水洗淨後露天放置2 3天,讓根部水分蒸發一些,然後用刀從斷口處撬起剝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