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學練方案

2022-05-03 02:30:03 字數 3625 閱讀 5504

語文: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學練方案

☆課文導讀

本文是一篇闡述如何進行學術研究的議**。作者首先對中國傳統教育中倡導的「格物致知」精神進行分析和評價。然後,作者闡述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作者從科學進展的歷史、實驗過程應有的態度和方法、中國大多數學生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觀點,指出中國學生缺少實驗精神。最後,作者結合中國教育歷史與現狀及個人經驗,闡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涵義,指明它的重要性,並提出希望。全文觀點明確,分析深刻,層次清楚,文風嚴謹,循循善誘,給人以教益。

☆基礎過關

一、讀音辨析

儒家(rú)     論語(lún)

測量(liánɡ)     中庸(yōnɡ)

彷徨(pánɡ huánɡ)  丁肇中(zhào)

二、詞語釋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後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減,思想純正,不欺騙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

袖手旁觀:比喻置於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推廣延伸到全國各地,流傳千秋萬代。

三、語句解讀

1.多年來,我在學校裡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了他的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全文就是圍繞著這個論題進行論述的。

2.時至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

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這一段是說,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是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功課成績很好而不會做研究。這裡指出了中國學生的短處及產生的不良後果。

3.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這一句是過渡句,承上啟下,「不但……而且……」揭示了兩部分之間的遞進關係。

四、作家作品

丁肇中(1936—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2023年生於密執安州的安阿伯。202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2023年後任麻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2023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並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乙個新的發現階段。因此於2023年與裡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五、背景探視

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說: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週刊授予我的「情繫中華」徵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也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多年來,我在學校裡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一顯身手

一、基礎知識

1.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查,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b.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c.一切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意力。

d.以為只要很「用功」,什麼都尊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

2.「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詞的含義是( )

a.合格的事物 b.追求最高理想

c.**自己 d.推究事物的道理

3.根據本義寫出相應的成語。

⑴船掛滿帆,一路順風行駛

⑵把手籠在袖子裡在一旁**

⑶一抬腳就成功

⑷事情在於人做

4.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運用正確的一項是( )

a.為什麼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人關鍵性的發明。

b.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會的。

c.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緻具體的計畫。

d.時至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援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

5.用適當的關聯詞語填空。

⑴ __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 __傳統教育的目的並 __尋求新知識, __適應乙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⑵實驗的過程 __消極的觀察, __積極的、有計畫的探測。

⑶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__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 __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6.「在中國傳統教育裡,最重要的書是『四書』」一句中「四書」指的是( )

a.《詩經》《尚書》《禮記》《易經》

b.《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c.《春秋》《論語》《孟子》《禮記》

d.《韓非子》《列子》《孟子》《莊子》

二、整體感知

1.填空。

⑴丁肇中,美籍華裔 __家,2023年獲得獎。

⑵《大學》中提出的

八條目,成為南宋以後理學的基本綱領的一部分。

2.從文中看出,什麼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3.作者要強調「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因是什麼?

4.下面這段話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去,為什麼?

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5.讀了這篇文章,你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培養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課內閱讀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地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緻具體的計畫。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乙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嚮導。至於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

乙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

時至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思想。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麼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

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1.第1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麼?

2.第2段主要講的是什麼道理?

3.第5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麼?這是什麼論證方法?

4.為什麼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學案

目標點選 1 了解 格物致知 的真正含義及其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2 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3 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 有開拓精神的人。重難點預見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正確理解 格物致知 的真正含義 展示 1 大學 裡 格...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3 實驗精神 在科學研究中的體現是什麼?明確 通過實地實驗得到,不由自我 或哲理的清淡而求得。是積極的 有計畫的探測的過程。具體細緻的計畫和適當的目標。4 為什麼要提倡 格物致知 的精神?明確 1 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 2 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3 這是應付今...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導學案

學習目標 1 了解 格物致知 的真正含義及其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2 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3 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 有開拓精神的人。重點難點 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歸納課文的中心論點,學習課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