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感作用在可持續發展農業中的應用

2022-04-10 10:17:57 字數 1039 閱讀 8300

摘要植物化感作用是植物間相互傳遞資訊、相互作用的一種方式,其作用結果表現為相互促進或相互抑制。介紹了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化感物質種類及其釋放方式,同時對化感作用在可持續發展農業中的應用做了簡單的評述。

關鍵詞植物化感作用;化感物質;可持續農業;應用

中圖分類號s47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1-0261-02

「可調控性」一直是農業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最大區別,如何通過人工的控制以達到最大的生產力很久以來都是農業生產的首要目標。特別是19世紀80年代以來,「石油農業」的迅猛發展,各種肥料、農藥、能量大量被人類傾倒入農業生態系統中,人類在短期內取得了巨大的生產效益,但是與此同時,這種巨大生產效益的背後卻是農業乃至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不斷惡化。因此,在對整個人類行為的反思中,人類迎來了可持續農業時代,開始尋求各種途徑以了解作物與作物之間、作物與環境之間的互相作用關係,於是,早就成為生態學領域重要內容的植物間化感作用開始被農業生產認識、利用。

初步介紹了植物間化感作用的概念、組成物質以及釋放方式,同時對化感作用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進行了簡單評述。

1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

化感作用(allelopathy)這一概念最初是在2023年由德國科學家molish提出來的[1]。他認為,植物的化感作用就是1種植物通過向體外分泌代謝的化學物質,對其他植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之後,隨著研究者工作側重點的轉移,這一概念逐漸被修正,用它僅僅表示1種植物(包括微生物)通過釋放某些化學物質到環境中,而對其他種屬植物(包括微生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有害影響(putnam,1985),故又稱為異種抑制效應或異株克生作用,起這種作用的化學物質叫做他感作用物質或克生物質。

到了80年代中期。將植物間有益的作用和植物體對自身的自毒作用補充到植物他感作用的定義中[2],成為普遍接受的定義:植物化感作用就是指1個活體植物(供體植物) 通過地上部分(莖、葉、花、果實或種子)揮發、淋溶和根系分泌等途徑向環境中釋放某些化學物質,從而影響周圍植物(受體植物)的生長和發育。

這種作用或是互相促進(相生),或是互相抑制(相剋)。從廣義上講,化感作用也包括植物對周圍微生物和以植物為食的昆蟲等的作用,以及由於植物殘體的腐解而帶來的一系列影響。

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3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條件和布局的特點 認識區域地理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2 了解東北地區農業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制定出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3 通過自主學習,合作 學會分析區域資源優勢,確定正確的...

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於沁水農村秸杆禁燒及利用工作的調查報告 早在十年前,國家環保局 農業部 財政部就聯合制定了 秸杆禁燒和綜合利用辦法 各地也相繼出台了相關的秸杆禁燒條例,但禁燒令頒布以來實際收效並不明顯。秸杆 年年禁,年年燒,邊禁邊燒,禁完燒完 這是不爭的事實。其間,各級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 財力,但實際效果不...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東北」導學案成稿

自學基礎知識 一 東北區域概況 1 範圍 黑吉遼及內蒙古東部 2.面積 124萬km2 3.人口 1。2億4 地貌特徵 山環水繞 北 小興安嶺 東 長白山 西 大興安嶺 河 松花江 嫩江 遼河 黑龍江 烏蘇里江 沃野千里 東北平原 北 松嫩平原 南 遼河平原 東 三江平原 土地資源豐富 5.地位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