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整理 道路規劃設計

2022-03-03 10:22:08 字數 4946 閱讀 1441

第四章農地整理——道路規劃設計

一、道路規劃設計的目標

農村道路是鄉鎮道路網的延伸,溝通鄉鎮、村莊與田塊,專案區內的農村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點可分為幹道、支道、田間道、生產路。幹道,是鄉鎮與鄉鎮聯絡的道路,以通行汽車為主,是整個專案區道路網的骨幹,聯絡著農村居民點和各鄉鎮,承擔著專案區的主要客貨運輸;支道,一般指村莊與村莊之間聯絡的道路,是村莊對外聯絡的通道,承擔著運進農業生產資料、運出農產品的重任;田間道,是指聯絡村莊與田塊,為貨物運輸、作業機械向田間轉移及為機器加水、加油等生產過程服務的道路;生產路,是指聯絡田塊,通往田間的道路,主要起田間貨物運輸的作用,為人工田間作用和收穫農產品服務。

各級道路都是為農業生產和生活服務的,農地整理時,道路的規劃設計一般應達到以下幾點:

1.適應交通運輸發展的需要,有利於機械化作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農村的發展是事關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事。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生產得到了較大發展,農副產品的商品化率提高很快,村莊之間、村莊與鄉鎮之間的聯絡進一步加深,交通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交通運輸方式也將會有所改變。道路作為基礎設施系統必須適應這一發展的需要。

機械化是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村道路應該滿足農機下田的要求。

2.建成合理高效的道路網,有利於農村發展

道路是基礎性的服務設施,它建設的目的是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城市與農村、農村與農村間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市場經濟使交流的範圍不斷擴大,城市向農村輸送的不僅有生活用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還有技術和裝置;農村不僅只是農產品和原料產地,而且也將加工生產商品,運往城市和周圍農村,也要從周圍農村購買原材料。

這客觀上要求鄉鎮與村莊、村莊與村莊、村莊與田塊之間建立便捷、安全、快速的道路系統,幹道、支道、田間道、生產路這些不同功能、不同標準的道路應正確銜接。道路系統應功能分明、層次有序、運轉靈活,以使農產品和原材料能夠順暢的逐級向上運出,農業生產資料也能較迅速的運到田間,使**、物流暢通,為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3.有利農田作業、農田灌溉、農田防護

農民下地生產的距離應在一定範圍內,過大會影響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影響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一般以步行半小時的距離為最大範圍。農村道路的布局應儘量減少農民下田作業的半徑,力求短、直。

同時應方便農業物質的田間運輸,田塊與田塊之間的生產路間距不能過大,一般應不超過200m。道路的布局應有利於農田的灌排,雨量大的地區,道路不應布置在鬥溝與田塊之間,鬥溝與農溝之間應直接相連,以免引起澇災。同時要為農田的防護創造條件,防護林要有道路相連,以便於對防護林的管理。

4.符合道路技術標準,保證通行安全

坡度過大、轉彎太急、半徑過小會給通行帶來危險,專案區的幹道、支道應基本達到國家四級公路標準。田間道、生產路的縱坡應限制在6%—8%以下,為了滿足雨水排除的要求,在多雨地區,縱坡應不小於0.4%—0.

5%,一般地區不小於0.3%—0.4%。

二、道路規劃設計的原則

道路的規劃設計事關全域性,其規劃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因地制宜,講求實效

道路的規劃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受地質、水文、地形等自然條件及生產力的布局、土地利用情況等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千差萬別。在進行道路規劃設計時,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實現土地的自然特性、社會經濟特性與用地要求的協調,不能不顧客觀實際,追求統一的標準、統一的要求、統一的水平。

要根據各地的現實基礎,本著需要與可能、經濟、合理的原則,進行規劃設計。情況不同,道路的規劃設計的要求、重點、難點、標準也不同。例如:

在平原微丘地區,地形平緩,坡度變化不大,道路設計要力求短、直,應特別注意地面的排水設計,以保證路基的穩定。在重丘山區,短距離內,高程變化大,應充分利用地形展線,形成沿河線、越嶺線、山脊線、山谷線,以減少工程量、降低費用,其重點是科學確定走向。在人多地少的南方地區,機械化程度較低,土地利用集約度高,應儘量減少占地面積,與渠道、防護林結合布局。

在人少地廣的地區,道路規劃設計應充分考慮機械化作業的要求,縱坡不宜過大,路寬要合理,路基要達到一定的穩固性。

2.遠近結合,著眼長遠,立足當前

道路系統是乙個相對靜止,又需不斷變化的固定在土地上的基礎設施。道路建設是一項耗資較大的工程,其改建、重建不僅耗財、耗力,也極大影響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服務於生產、生活的道路系統,應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社會生產、人們生活是不斷發展的,道路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也應不斷向前發展、公升級以適應生產生活發展的需要,道路又是不斷變化的。

因此,在進行道路規劃設計時,要正確處理好當前需要與遠期發展之間的關係。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遠期規劃,土地利用遠期規劃及其他農業基本建設遠期規劃,參考國內外的發展經驗,科學制定道路發展遠期規劃。不能認為遠期規劃只是紙上畫畫、牆上掛掛、一紙空文的看法,要以遠期規劃為目標,同時結合當前實際進行規劃設計,使道路既能滿足當前需要,又能為有計畫地實施遠期規劃創造條件。

但也不能盲目超前、超高設計,不切實際的拔高道路標準,加大建設費用,導致占地過多。對專案區內的幹、支道規劃時,路旁一定範圍內不能建永久性地物,路面鋪設在近期可簡單處理,但彎道半徑要達到四級公路標準。田間道一般不宜設在溝、渠之間,以為其發展預留空間。

3.系統原則

在專案區內,幹道、支道、田間道、生產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構成了專案區的道路系統,同時這個系統又隸屬於專案區的由道路、田塊、防護林、灌排系統等構成的農地系統。在進行道路規劃設計時,要綜合應用有關經濟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公路、物理、化學、經濟、預算等方面的知識,結合當地的地貌特徵、人文特徵,使專案區內的各級道路構成乙個層次分明、功能分明、高校的道路系統,以減少迂迴運輸(繞道)、過遠運輸等不合理運輸。農村道路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要從專案區農業大系統的高度來規劃道路,田間道、生產路要服從田塊規劃,與渠道、排水溝、防護林結合布局,不能為了片面追求道路的短直,而破壞田塊的規整。

4.節約用地

在平原地區,應盡量避免侵占優質耕地,有暗渠、暗溝時,田間道路一般在其上布設;有明渠明溝時,田間道路在不影響灌排的情況下,應盡量布設在渠堤、溝邊;有防護林時,應充分利用林緣設道。要確定合理的道網密度,北方平原區機械化較高,田間道路布局時,間距可大一些,而南方地區一般是精耕細作,生產路的間距不應超過200m。

5.經濟原則

一般農地整理中道路建設耗資最大,德國的農地整理有43%的資金投到了道路上。我國農地整理資金缺乏,道路規劃設計時,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應綜合權衡各方面的情況,認真分析工程建設費用、維修費用、使用年期以及運輸費,以實現投資最省。應盡可能通過裁彎取直、拓寬加長等措施,再利用原有道路及各種建築物(橋梁、涵洞、堤壩等)。

在道路通過障礙物時(如谷地、河流等)應從最短處通過,並成直角相交。同時盡量採用當地已取得的建築材料如沙、石、粘土等鋪設路面。**路設計上,應力求短、直,但在重丘山區,應結合地形布設,以減少工程量。

6.道路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相結合

道路與道路影響範圍內的土地利用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道路的設定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對一定範圍的經濟發展具有帶動效益。同時當乙個地方有了發展的潛力及表現時,必然要求規劃設計道路,也促進了道路建設。

因此,道路的規劃必須與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以避免資源和勞動的浪費。如:當規劃地段為居民點或農田時,干支道就不應橫穿而過,相距應超過50m,以免影響居民生活或農業生產。

7.服從於國家道路幹線,充分發揮支線與輔助線的作用

專案區的道路線應在本地區已有的和國家擬定建設的道路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設計,要服從國家幹線的布局。

三、道路規劃設計的方法

(一)路基與路面

農村道路一般由行車路面、路肩和路溝組成。行車路面是指鋪築在道路路基上供車輛行駛的結構層,具有承受車輛重量,抵抗車輛磨損和保持道路表面平整的功能。路肩是道路兩邊沒有鋪築路面的部分,用作路面的車向支承和行車停歇的地帶。

路溝為道路兩邊的排水溝。

1.路基

路基是在原地面上挖或填成的一定規格的橫斷面,通常把堆填的路基稱路堤,把挖成的路基稱路塹。

路基的寬度為行車路面與路肩寬度之和。專案區幹道的路面寬一般為 6m—8m ,路基寬一般為 7m—9m ,支道的路面寬為3m —6m,路基寬為4m—7m。路基的高度應使路肩邊緣高出路面兩側地面積水高度,同時要考慮地下水、毛細管水和冰凍作用。

如果地面排水情況良好,沒有積水,路基可以就原地面或略高於原地面;如果經常有積水或地下水位較高,應進行填方,填方高度根據不同的土壤在0.3—0.8m之間選定。

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高度一般高出25年一遇的計算洪水位0.5m以上。

路基的邊坡取決於土石方經過填挖後能達到自然穩定狀態的坡度,路堤的邊坡坡度一般採用1:1.5,受水浸淹的路堤的邊坡應放緩為1:2。

路基長期浸水或積水,會發生泥濘鬆軟和滑坍。路基和路面一樣也要有一定的橫向坡度,一般以比路面橫向坡度大1%或2%的值設定,但最大不超過5%。

2.路面

路面型別要堅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晴雨通車」的原則。路面結構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單層或多層結構砂石路面,路面基層厚度不得小於10cm,路面面層最小厚度為10cm。瀝青路面、水泥路面按部頒標準執行。

田間路坡度應根據路面型別和當地自然條件選定,一般可採用2%~3%。土路肩橫向坡度一般應較路面橫坡度大1%~2%。田間路應根據當地降水與路面的具體情況設定必要的排水設施,及時將降水排出路面,保證行車安全。

路面降水一般由路肩橫坡和邊溝排出。邊溝橫斷面一般採用梯形或矩形。在土方路段,邊溝的深度和底寬不應小於0.

3m。邊溝縱坡不得小於0.3%。

【典型橫斷面示意圖,要求表明材料,相關尺寸,相關高程的標註;繪製溝渠斷面,標註尺寸及坡度。】

【專案區道路的規劃設計一般以現有道路為基礎,結合地區內自然、社會、經濟情況進行規劃設計。主要介紹田間道和生產路的規劃設計】

【田間道和生產路同農業生產作業過程直接相連,一般在農地整理的田塊規劃後進行布設。田間道和生產路具有貨運量大、運輸距離短、季節性強、費工多等特點,其規劃設計要有利於田間生產和勞動管理,既要考慮人畜作業的要求,又要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應與田、林、溝、渠結合布局。其最大縱坡宜取6%—8%,最小縱坡在多雨區取0.

4%—0.5%,一般取0.3%—0.

4%。】

(二)田間道

田間道是由居民點通往田間作業的主要道路。除用於運輸外,還起田間作業**線的作用。應能通行農業機械,一般設定路寬為3m—4m,南方丘陵去通常通常採用小型農機,在此基礎上,可酌情減少。

田間道又可分為主要田間道和橫向田間道。

試論市政道路規劃設計

摘要 目前,我國城市建設的發展正經歷著質的飛躍,城市建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的程序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城市道路規劃管理作為一項能夠有效的調節城市空間的布局,改善人民的居住環境,促進城市經濟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一。市政公路設計,力求實現公路與自然環境 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 人們對出行的需求也不再...

居住區道路規劃與環境設計

摘要 當前道路交通和環境設計是居住區建築設計的重要設計元素,下文闡述了兩者在居住區建築設計的重要性與相互關係。關鍵詞 居住區 道路交通 環境 設計 居住區是城市居民居住和進行日常活動的區域,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用地的比重一般佔整個城市用地的40 50 基本上每乙個居民在居住中度過其一生至少1 3...

Arcgis的線路規劃設計方案

1.解決的問題 2.選題的理由 3.約束條件 4.擬建圖層 1 解決的問題 方便初來本校的人參觀學校。2 選題理由 本校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對於初來乍到想要參觀學校的人來說還是不知從何開始,因此規劃一條校內遊覽路線是有幫助的。3 約束條件 1.可靠近水域但不可進入水域 2.避開校內不方便進入的地點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