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波里活觀後感

2022-01-03 11:27:50 字數 1293 閱讀 1342

乙個以資為本的社會,乙個恪守傳統的學院派校長,乙個游離於教學體系邊緣的不羈學子,在這座印度最好工程類院校——「皇家工程學院」裡,注定是要發生點什麼不尋常的事了。的確,有時候當某項「傳統」長時間佔據著主流意識形態,總會冒出那麼幾個「離經叛道」的人站出來「胡說八道」幾句,否則這個世界也就略顯沉悶。

世上本沒有所謂的好學生與壞學生,只是說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好學生與壞學生的區別了。影片中的「三傻」不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乙個以興趣為導向的「傻子」,乙個酷愛攝影的「傻子」,乙個喜歡工程卻想太多的「傻子」。

在那些學院派教授的眼裡,他們不思進取,他們藐視規章制度,他們不務正業。在周圍同學眼裡,他們是另類,不關心學業,不關心自己的就業與未來,得過且過。但是就是這樣三個「傻子」在他們短暫的大學生涯裡,把那所謂的傳統認真的愚弄一番,在嬉笑中讓人笑到淚奔,讓人不自覺的去思考教育這個永恆的話題。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大學教育是否應該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能夠盡可能的適應社會,找到好工作為根本出發點?影片中有這麼乙個學生在校長「病毒」那陳詞濫調的「鳥巢」演說後發出了他向傳統的教育模式提出質疑的第一聲,他就是蘭徹。

當討論「什麼是機器」時,他的那一段關於書的定義讓人捧腹;當乙個酷愛研究飛行器的怪才沒學校制度,確切的說是社會大氛圍逼死時,他對於校長的質疑令人拍手稱快;當校長一再強調「檢驗學生的唯一指標是成績」時,他卻鼓勵室友擺脫體制約束,盡量的活出自我,這些舉措令人倍感鼓舞。那是什麼樣的環境才培養出了這麼有主見,善於獨立思考的學生?是現行的教育體制的作用,還是家庭環境的薰陶?

顯然,以市場為導向,極具功利性的教育體制培養不出這樣的學生,影片中被認為是最大的反派的查托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機械的背誦課本知識,機械的讀演講稿,甚至於為了分數而不擇手段,儘管成績優秀,當給人的感覺是十足的書呆子。是家庭壞境的因素?最後證明更加不是,他只是乙個富家傭人的兒子,而且這個富人家是不具有文化底蘊的商人家族。

從影片背後的介紹來看,蘭徹是乙個沒有受過完成國民教育的人,他的知識是通過混進學校旁聽得到的,而他學習的動力卻僅僅是個人興趣愛好,幾乎和文憑沒有太大聯絡。因此答案已經不言自明了:蘭徹正是因為長期游離於教學體系邊緣,不受制度框架的約束,他的思維才不至於僵化、他的動手能力才沒有被遺棄,他才成為了那個滿口智慧型的「傻子」。

當乙個教育制度已經開始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時,那它的弊端已經足夠明顯了。不過影片永遠是影片,僅供閒人欣賞與娛樂罷了,但其中折射出的社會現狀難道不值得我們這些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去深思?如果說印度的教育真如影片反映的那般僵化,那麼與印度有很多相似之處的中國,教育現狀又能好到**去呢?

僵化的是教育,不可避免的傾向於培養出思維僵化的人,那麼我們僅僅滿足於做有血有肉的賺錢工具?

如果有選擇,我寧願做乙個游離於教育體系的人,讀自己的書,讓體制見鬼去吧!

《三傻大鬧波里活》觀後感

傻 與人生價值的選擇 我們靠前人指路,但他卻自己鋪路 我們為明日之憂煩惱,他只顧暢想當今 我們懼怕,桎梏於蛙井,他無所畏懼,在水中前進。三傻大鬧波里活 片頭曲 三傻大鬧波里活 3 idiots 是2009年在印度上映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三位主人翁法蘭 拉杜與蘭徹的故事,他們是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三...

《三傻大鬧波里活》觀後感

以前看電影就是看電影,沒有想過那麼多,或喜劇或愛情,或戰爭或懸疑,看的時候都很純粹,不是帶著目的去看的,看喜劇為了開懷,看親情為了感動,看懸疑因為興趣,但是看過笑過哭過也就算了,最多能夠記清楚情節,別人問起的時候也許會說 呀,我看過這部電影。然後就是主角外形好 配角真善良之類的討論,除此再無其他了。...

三傻大鬧波里活觀後感

在老師課堂上,了這部印度大學教育喜劇片,看完之後思緒萬千,竟然久久未能入睡,仍然沉浸在影片動人的情節中,被影片裡三個年輕人真摯而熱烈的友情感動著!這是我第一次對電影做乙個發自內心的觀後感,內心被深深地打動了。看著俗不可耐的電影名字 三傻大鬧波里活 原本對它沒有抱很大的期望,波里活的電影通常是 片。幾...